摘要:在这个"内卷"日益严重的时代,关于学历价值的争论从未停止。一面是"学历无用论"的拥趸,认为能力才是硬道理;另一面则是"唯学历论"的支持者,坚信名校文凭是成功的敲门砖。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以其犀利的言辞和现实的观点,在这场争论中频频发声,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本文将
在这个"内卷"日益严重的时代,关于学历价值的争论从未停止。一面是"学历无用论"的拥趸,认为能力才是硬道理;另一面则是"唯学历论"的支持者,坚信名校文凭是成功的敲门砖。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以其犀利的言辞和现实的观点,在这场争论中频频发声,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本文将从就业市场现状、学历的真实价值、张雪峰的核心观点以及应对策略四个维度,深入剖析这一社会热点问题,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近年来,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即便是耶鲁、哈佛这样的世界顶尖名校毕业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困境。2025年初,一位拥有耶鲁大学心理学和西班牙语双硕士学位、富布赖特学者荣誉加身的24岁毕业生雅各布·克莱默在社交媒体上自曝:"我被拒绝了473次,甚至找不到一份无薪实习。"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热议,评论区涌现出大量类似遭遇的"难友",共同诉说着名校光环失效的残酷现实。
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生艾玛的处境同样艰难。她以英语和法语一等学位毕业,每周投递5份简历,累计投递数百份,却只获得四次面试机会和一份最终被撤回的实习offer。艾玛感叹道:"我父母的观念是'只要你努力工作,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老一辈人总说'好学位等于好工作',但这套逻辑现在彻底失灵了。"
数据印证了这种感受。英国2022年毕业的学生中,仅有61%在15个月后获得了全职工作,且很多岗位与"应届生"身份并不匹配。更令人担忧的是,21-30岁毕业生中只有60.4%从事"高技能"工作,26.4%被迫接受中低技能岗位,名校毕业生涌入酒店、零售、客服等行业的案例比比皆是。
中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20年,尽管南京大学以98.9%的本科生就业率位居985高校之首,但整体来看,21所已公布数据的985高校中,仅有7所就业率达到95%以上,相比2019年25所985高校达到这一水平的盛况明显下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校的就业率甚至下降了10%以上。上海交通大学的就业报告显示,2020届本科生平均需要投递20.12份简历才能获得2.31份offer,求职周期长达2.65个月,难度显著高于2019年。
文科专业的困境尤为突出。全球范围内,文科就业难已成"共识"。哈佛大学2024年取消了至少30门文科课程;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削减了28个专业,大多属于语言、艺术领域;英国肯特大学宣布逐步淘汰艺术史、人类学、新闻学等6个人文学科。国内名校如复旦大学也已官宣将文科招生比例从30%-40%降至20%。
即便是传统"高薪专业"也不再保险。2024年,近四分之一的哈佛MBA学生毕业后数月仍未找到工作,创下十年最差纪录。斯坦福、西北大学、纽约大学等顶尖商学院的毕业生平均薪资和签约奖金普遍下降,offer接受率明显下滑。在人工智能冲击下,美国计算机程序员就业率已跌至1980年以来最低水平,Meta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甚至直言"人工智能可以完成中级工程师的编码工作"。
这些现象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在就业市场紧缩与学历通胀的双重夹击下,名校文凭的"金字招牌"正在褪色。但这是否意味着"学历无用论"成立?张雪峰的观点或许能给我们更深刻的启示。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历无用论"再次甚嚣尘上。然而,考研名师张雪峰以其标志性的直白语言,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驳斥。在一次电视节目中,他与嘉宾马丁的激烈辩论成为经典——当马丁声称自己的公司没有一名重点大学毕业生时,张雪峰当即回击:"所以你的公司不是世界500强。"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学历作为社会筛选机制的本质。
张雪峰进一步指出:"世界500强的公司不会说学历低不好,但他们永远不会来齐齐哈尔大学找人。"这一观点得到了数据的强力支持:在招聘市场上,超过90%的岗位都有学历要求,世界500强企业招聘的岗位中,85%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谷歌CEO的表态更是印证了这一点,他公开表示公司倾向于不招聘非名校毕业生,"如果必须舍弃一方,那肯定得把学历低的给舍弃了"。
学历对起薪的影响同样显著。据统计,研究生学历的平均起薪比本科高出30%-50%,而985高校毕业生的首年平均年薪大多超过10万元,南京大学和哈工大(深圳)甚至达到17万元以上。张雪峰犀利地总结道:"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工资却有高低之分。而学历,恰恰是很多用人单位来给员工定级定薪最直观的一把尺子。"
在职业发展方面,学历的"长尾效应"更为明显。一项调查显示,拥有更高学历的员工获得晋升的机会比学历较低的员工多40%。张雪峰在分析这一现象时指出:"学历一直都是一道门槛,没有学历,很多工作的机会都会向你关闭。"他以互联网大佬为例——雷军是湖北高考状元,李彦宏是陕西阳泉高考状元,马化腾高考739分,刘强东是江苏宿迁高考状元,王兴保送清华,黄峥保送浙大——"这些人的成绩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学历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就业市场,更渗透到社会认知的方方面面。张雪峰认为:"在社会交往中,学历往往会影响别人对我们的第一印象。虽然我们常说不能以学历论英雄,但不可否认的是,高学历往往会带来较高的社会认可度。"从相亲市场到社交圈子,拥有高学历的人确实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这是社会对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付出努力的一种肯定。
然而,张雪峰也反对将学历价值绝对化。他特别强调:"学历决定论跟学历无用论一样,都是过于武断和偏激的论调。在当今社会,学历是敲门砖不假,可能力才是真正的硬通货。"4这一观点在现实中得到充分印证——电视剧《安家》中的房似锦虽然伪造学历进入职场,但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成为销冠;直播带货一哥李佳琦仅算高中学历,却成为南昌大学的骄傲。
学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在张雪峰的论述中尤为突出。他一方面坚称学历是必不可少的"入场券",另一方面也承认持续学习能力和实践智慧才是决定职业高度的关键因素。正如白岩松所说:"人品,才是一个人最高的学历。"张雪峰通过这种看似矛盾实则深刻的观点,为我们理解学历的真实价值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框架。
张雪峰之所以能在教育领域引发广泛共鸣,关键在于他敢于打破信息壁垒,用最直白的语言揭示教育、就业市场的运行规则。他的一系列观点虽然时常引发争议,却为众多普通家庭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决策参考。通过梳理其核心主张,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立足于现实主义的教育观,既反对盲目乐观的"学历万能论",也批判消极悲观的"学历无用论"。
关于专业选择,张雪峰的建议往往直击要害,不留情面。面对一位新疆590分(数学满分)考生想报新闻学的咨询,他直言:"你拿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闭着眼睛摸一个,也比新闻好,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这番言论虽然引发新闻学界强烈反弹,却反映了文科就业难的现实——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类专业2025年投档位次比去年下降了6414位,浙江大学和西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甚至未能录满。
对于电气专业,张雪峰的警告同样犀利:"想要填报电气专业?家里有人在电气吗?没有家里的关系,未来的工作岗位大门就不会对你敞开,要么考公,要么承受低工资。"14这种对行业潜规则的揭露,虽然令一些人感到不适,却帮助许多寒门学子避免了"入错行"的悲剧。
教师和医学专业也未能逃过张雪峰的"毒舌"评价。他认为教师行业竞争激烈,未来学历贬值将更为严重,"只有硕士研究生才能考编";而学医则"需要准备好养到30岁的打算",适合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这些观点虽然残酷,却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2020年985高校本科生的国内升学率普遍上升,正是因为越来越多学生意识到,仅凭本科学历难以在就业市场获得理想岗位19。
关于名校与普通学校的差距,张雪峰的描述更为赤裸。他通过对比不同大学的招聘会现场,指出:"在普通大学和名牌大学里,招人的公司和招的岗位,是完全不一样的。随之而来的,还有薪资与福利的不同。"这种直观的比较,打破了"所有大学平等"的政治正确神话,迫使人们正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现象。
张雪峰对考研价值的论述尤其具有现实意义。针对"为什么当今社会更需要考研"的问题,他分析道:"当年学历低也能成功,是因为有学历的人不多,大专都能分配工作,社会上还一片蓝海,不看学历,只看能力,只要有胆识,就能赚钱。但如今的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大专不被看好,本科遍地走,考研成为了第二个高考,硕士、博士才能找到好工作。"这一观点解释了为何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74万,录取率却不足20%的疯狂现象。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张雪峰本人却不让自己的女儿考研。面对网友质疑"制造焦虑从中牟利"的指责,他回应道:"自己这么多年在网络上经营,收入已经超过了八位数,不再是一般家庭,不需要让孩子参加考研与其他人竞争了,找一个好专业,快快乐乐一辈子就行了。"这番坦白揭示了教育竞争背后的阶层差异——金融、新闻、电气等"坑专业"之所以对普通家庭是陷阱,正是因为缺乏资源支撑的学子进入后只能成为"垫脚石"。
张雪峰的教育观点本质上是一种破除幻象的现实主义启蒙。他通过自身经历——北漂14年挤早高峰公交、因孩子无法在北京高考而被迫离开——向普通家庭展示了真实世界的运行规则。正如他所说:"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好好活下去,始终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这种基于底层视角的诚实表达,虽然时常因过于直白而引发争议,却为信息不对称的寒门学子提供了宝贵的认知地图。
面对学历贬值与就业困难的双重挑战,单纯依靠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保障职业发展。基于张雪峰的观点与现实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一套适应后学历时代的生存策略,帮助不同背景的求职者在激烈竞争中突围。
对高中生而言,专业选择比学校名气更重要。张雪峰虽然强调名校价值,但也指出"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例如立志成为心理学家,选择北师大可能优于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与清华、北航并列13。这种"看名气也要重实际"的择校策略,能够最大化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因为"如果高中生一窝蜂地冲着这个热度去择校选专业,等过了几年毕业时,很可能热度又已经过去了"。
对大学生而言,实践经历与人脉网络比GPA更重要。张雪峰虽然肯定学历的敲门砖作用,但更强调能力的核心价值。耶鲁毕业生雅各布的经历表明,即便是顶尖学府的文凭,没有相关实践经验也难以获得工作机会。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和校友资源——"许多成功的创业公司,联合创始者都是校友"。同时,培养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创造性思维也至关重要,因为"AI时代到来以后,反而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不容易被淘汰"。
对考研学子而言,避免盲目崇拜"名师"。作为考研辅导行业的资深人士,张雪峰警告:"不要过于迷信很多所谓的名师。有一些所谓的机构名师,为了炫技,总是想办法用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着重强调方法和技巧,但是没有注重对于知识点的实际的理解和应用。"这一建议在何凯文考研英语成绩造假事件曝光后显得尤为中肯8。选择辅导时应更关注教师是否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而非应试技巧的堆砌。
对普通院校毕业生而言,需要采取"曲线救国"策略。张雪峰残酷地指出世界500强不会去非名牌大学招聘的现实,但也承认能力突出的个体可以突破学历限制。普通院校学生应当:一是瞄准成长性行业的中小企业,积累实践经验;二是通过项目成果和技能证书证明能力,弥补学历劣势;三是保持持续学习,在工作后通过在职研究生等方式提升学历。正如张雪峰所说:"学历是敲门砖不假,可能力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对家长而言,需要调整对子女的就业期望。在"僧多粥少"的就业市场,"眼高手低再不可取"。一些中产家长甚至送孩子去当"厂妹"、外卖员以避免"躺废"。虽然这种做法有些极端,但反映出一个现实:"短期内可以向下看薪资稍差或非理想岗位,但长期瞄准目标行业,也能实现'曲线救国'的弹性就业路径。"家长应当更多关注子女的长期发展而非首份工作的光鲜度。
表:不同学历背景求职者的策略建议
群体核心挑战应对策略张雪峰相关观点高中生专业与学校选择优先考虑专业实力,不盲目追求名校或热门"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名校生期望与现实落差积累实践经历,建立行业人脉"学历是敲门砖,能力是硬通货"普通院校生学历竞争力不足瞄准中小企业,证明实际能力"世界500强不会去齐齐哈尔大学招聘"考研群体辅导选择困惑注重知识理解,避免技巧崇拜"不要过于迷信很多所谓的名师"家长群体就业期望管理接受弹性就业路径"短期内向下看,长期瞄准目标"在这个变革加速的时代,终身学习能力将成为超越学历的终极竞争力。张雪峰自身的转型——从考研名师到升学规划专家,再到创立拥有多个业务板块的教育公司——正是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岗位的冲击,唯有保持知识更新的敏捷性,才能在职业道路上持续前进。
正如那位求职473次失败的耶鲁毕业生在自嘲中所说:"至少不用早上9点起床去上课了。"这句心酸的调侃提醒我们:当学历通胀遇上就业市场紧缩,与其执着于文凭的光环,不如早早培养适应变革的韧性。毕竟,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获得一纸证书,而是获得应对未知挑战的能力与智慧。
来源:职场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