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到农忙时节,抢收抢种是一年的重头戏。家家户户都像上了发条,早出晚归,争分夺秒。
文|Tess
01
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讲究勤快的村子。
每到农忙时节,抢收抢种是一年的重头戏。家家户户都像上了发条,早出晚归,争分夺秒。
只有少数几个人,懒洋洋地坐在树荫下下棋,或者干脆躺着睡觉。
每次路过这些人家的农田,俺妈都会指着田里瘦弱的禾苗和茂盛的野草,教育我要努力,要勤快,还说人活成这样就没希望了。
这些躺平的人成了村里的笑柄,被当作反面教材用来恐吓小孩子:
“你要是以后也这样,不饿死才怪。”
但奇怪的是,这些人并没有被饿死。相反,他们成了村子里寿命最长的人群,甚至晚年也无病无灾,过着愉快而健康的一生。
我一直被教导要勤劳。
同一块地,早上种和傍晚种,长势会截然不同;你的来年,是吃饱饭,还是厚着脸皮去邻家借面,就看你肯不肯起早干活。
我见过那种“顶级勤劳”的家庭。他们拔草不蹲、耕地不歇,用几乎苛刻的方式,把勤奋传给孩子,影响着身边每一个亲近的人。
我还记得那个“顶级勤劳”的人家的娃,六七岁就要去放羊。太阳正毒,孩子央求宽限半小时,大人就用棍子回答了他的请求。
不过,即便如此,那家人还是吃不饱。三个孩子分一个馒头,分得小心翼翼,却仍然不够分。
你看,在某些环境下,有些努力,真的不够,甚至让人感到彻底的无力。
我相信那些勤劳的人,他们确实尽力了。可是很多时候,不是所有努力都有回报,甚至有时候,努力只是让你在泥泞中陷得更深。
他们从未真正快乐过,也没挣到多少钱。夫妻天天为几百块钱吵架。到头来,连被当成“反面教材”的那些每天下棋、晒太阳的人,活得也不比他们差多少。
于是我理解了一件事:有些人,不是不想拼,而是拼过,也拼不动了。
躺平,不是懒惰,而是无力感的落地。
02
我们这一代人,听多了“知识改变命运”、“不蒸馒头争口气”、“不能比父母过得更差”。
于是我们努力工作、拼命学习、内卷得比上一代还狠,可换来的,往往不是“光明的前景”,而是无休止的透支。
那些选择放慢脚步、不结婚、不生孩子、不贷款买房的人,被贴上“躺平”的标签,但其实,他们只是做出了更符合自身现实的选择。
不是不想努力,是发现努力的出口越来越窄;
不是不想追梦,是看清了一些梦根本不是为普通人准备的。
我见过很多人,拼尽了所有,只是为了逃离小时候的生活,却还是跌回了原点。
他们没有勇气继续卷下去,也不想活成父母那样,于是他们坐了下来,甚至躺了下来。
后来渐渐明白,我们能活成什么样,不该只看“有没有在拼命”。
记不清有多少次,自己也想直接躺平。什么“努力到无能为力”,统统滚蛋吧。
那么多人拼命了一辈子,也没能“上岸”。他们依旧租房、背债、看病难,最后一地鸡毛,却还被人指责“就是不够努力”。
现在想想,人生哪有那么简单?
不是每一滴汗水都能开出花,不是每一场坚持都能换来春暖花开。
有时候,你拼命挣扎,也只是换来一个可以喘气的机会。
所以啊,如果你走累了,停下来歇一歇,并不丢人。
选择不再拼,不是堕落,是清醒。不是不负责任,而是重新评估了自己能承担的分量。
不是每个人都要活成“奋斗的模范”,我们更应该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对人生的不同理解。
写在最后:
我依然相信努力的价值,但我不再迷信它的结果。
我依然尊重奋斗的人,但我也想为那些“选择放下”的人说一句话:
你已经很努力了,你不欠这个世界更多的拼命了。
在这个动辄让人筋疲力尽的时代,能好好活着,已经是一种了不起的坚持。
和大家共勉!
来源:幽默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