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在 2020 年,快餐行业有个老大难问题:大家都在骂它们的东西「垃圾食品」。尤其像汉堡这种,消费者普遍觉得添加剂、防腐剂一大堆,吃多了不健康。
不少人给西贝支招,我也看了。
什么危机公关套路,斗机令斗包袱,说得头头是道。智远认为,这些建议本质上还停在传统逻辑里。
什么属于传统叙事?错了、道歉、对不起、改;如果要换个角度呢?从营销层面切入?会不会改变叙事?
01前几天,我翻资料时,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这个案例的主角是 Burger King。
时间在 2020 年,快餐行业有个老大难问题:大家都在骂它们的东西「垃圾食品」。尤其像汉堡这种,消费者普遍觉得添加剂、防腐剂一大堆,吃多了不健康。
Burger King 也没法独善其身,经常被拿来和麦当劳一起对比,背负着「不干净、不健康」的标签;你说没添加剂吧,没人信;你要沉默呢,怀疑更大。左右都是坑。
咋办呢?
他们来了个反直觉的操作:拍了一支广告,把一个 Whopper 汉堡摆在镜头下,不动,34 天,直到它慢慢发霉、塌掉、长满毛。
画面说实话挺恶心的,很多人看了第一反应是「这谁还吃得下去」。
但广告背后的意思非常直接:我们的汉堡会坏,会烂,说明没加防腐剂。这和那种三个月都不变形的食物完全不是一个逻辑。
结果呢,争议确实很大。有人觉得反胃,有人却觉得真实、有冲击力,甚至夸 Burger King 有勇气直面行业痛点。最后,这支广告还拿了不少营销奖。
后来,人人慢慢接受了。
你看,这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危机公关」逻辑,它把负面当成卖点来讲,直接把「发霉」翻译成了「天然」。
那如果换成西贝呢?
这次预制菜争议,是一个社会讨论度很高的话题。什么叫议题?它没个唯一答案,但足够让大家吵、能发酵、能带动流量。
你说能吃,有人骂你黑心;你说不能吃,又有人说你浪费。就像「茶叶蛋是不是奢侈品」这种老梗,没法辩出个对错。
拿西蓝花来说:
那会儿传出来「保质期 30 天」,立刻就被扣上「黑心」「不新鲜」的帽子。可实际上呢,保质期长并不等于质量差,反而可能是供应链水平高。
我特意查了下。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采后研究显示,在接近 0℃、高湿环境下,西蓝花能撑 21–28 天(UC Davis, Postharvest Research)。
再加上气调包装(就是那种调节氧气和二氧化碳比例的包装袋),货架期能拉到 30 天甚至更久(Food Packaging Research)。
国内《预包装冷藏即食蔬菜》标准里也有类似规定。换句话说,30 天不是「黑科技」,只是冷链和气调工艺到位。
那「冷冻西蓝花」算不算预制菜?
答案也很简单:不算。按照国际食品法典(Codex Alimentarius),快速冷冻蔬菜(IQF)就是焯烫、速冻、全程零下十八度保存,它的身份是「预加工原料」,不是「预制菜肴」(Codex, IQF Standard)。
至于营养呢?
有研究对比过新鲜和冷冻西蓝花的维生素 C、抗氧化物含量,差距不大【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17】。有些成分甚至更稳定,因为快速冻结能锁住活性。简单说,该有的营养还在。
所以,30 天的西蓝花真没毛病。关键在于,企业有没有把这套流程讲明白,让消费者理解。
我自己买菜也遇到过类似的场景。香菜和小葱放冰箱,两天就蔫,尤其小葱,说坏就坏;后来我换了个办法:洗干净切好,装袋封上,扔冷冻。
做饭的时候抓一撮直接丢锅里,炒一炒就能用,口感肯定不如新鲜的,但省心、省事、不浪费。
所以,当我们在吵「预制菜」时,争议点在认知差异,消费者觉得偷工减料,企业觉得是效率和安全。它天然就是个议题,没绝对对错。
关键是,你敢不敢把「黑点」讲出来,翻译成「卖点」。
02再看几个例子:
Domino’s Pizza是一家美国连锁披萨店,2009 年它已经快混不下去了,消费者对它的评价很一致:披萨难吃,饼皮像纸板,酱料寡淡,芝士没灵魂。
你随便翻当年的社交媒体,几乎全是这种吐槽。销量也一路下滑,眼看着就要被市场淘汰;一般企业遇到这种情况,八成会找借口、装死,等风头过去。
它咋做的呢?四个字:直接承认。
他们拍了一支纪录片式广告,开头就把顾客的差评原封不动放出来,然后镜头转到公司内部:研发团队、厨师、CEO 全部出镜,承认「是,我们的披萨真的很烂」。
承认完,他们紧接着亮出第二步:全面改配方。饼皮重新做,酱料重调,芝士换新;他们还搞了一场「请你来试吃」的活动,让消费者当场点评新口味。
整个过程全透明,赤裸裸给公众看。
结果呢?这招居然真奏效了。广告播出后,Domino’s 的销量不跌反升,股价开始飙升。几年后,他们成了快餐行业翻盘的经典案例。
所以,Domino’s 的逻辑是:
既然大家都说我难吃,那我就把「难吃」这个黑点搬上台面,承认了,然后顺势重建一个新的故事,危机反而成了品牌重塑的起点。
还有一个例子是KFC。2018 年,英国 KFC 突然翻车了。
因为供应链出问题,全国门店一大半都断了鸡肉,结果出现了非常魔幻的场景,炸鸡店居然没鸡卖。顾客骂翻天,媒体也在冷嘲热讽,一时间看起来要变成灾难级危机。
正常企业这时,八成会发布一大段声明,解释物流、道歉、承诺尽快恢复。
可 KFC 偏不。他们直接在报纸上打了一张全版广告,把「KFC」三个字母重新排列成「FCK」,只配了一句话:「Sorry」。
简简单单,一张图。既承认了错误,又带了点幽默自嘲。公众一看,反而觉得这公司有担当,还挺会玩。危机不但没继续发酵,反而成了一个营销经典。
所以,KFC 的逻辑是:既然大家都知道你翻车,那就别装了。开诚布公,再加点幽默,比任何一大段公关辞令都管用。
这真的是牛肉吗?怎么嚼起来像填充物?
2011 年美国消费者对 Taco Bell吐槽, Taco Bell是一家美国快餐连锁,以墨西哥风味快餐闻名,主打塔可、卷饼、牛肉馅饼这些低价、快手的选择。
它在美国开了上千家门店,年轻人和工薪族是主力顾客群。
可就这样一家靠「牛肉馅」撑起半壁江山的公司,突然被指控,牛肉不是真正的牛肉,当年,媒体一传十、十传百,「假牛肉」的标签立刻挂到 Taco Bell 头上。
这一个卖牛肉塔可的品牌来说,几乎是釜底抽薪。
怎么办?怎么办?
Taco Bell摊牌了,拍广告,把牛肉配方原封不动公布给公众看。对,我们的牛肉馅里,88% 是牛肉,剩下 12% 是调味料。
这话一出,刚开始不少人觉得是狡辩,甚至带点耍赖的味道:好家伙,你承认了有 12% 不是牛肉,还叫啥牛肉?可广告铺开之后,效果却有点反转。
诉讼很快被撤销,舆论的火气也慢慢下去了;最后公众留下的印象是:这家公司不算完美,但敢说实话。
所以,Taco Bell的逻辑是:危机点在于成分,那就别绕弯子,直接把数字摆到桌面上。透明比解释更有杀伤力。
你看,三种打法不同,背后有一个共性:跳出了那条「危机—公关—澄清」的直线逻辑,用另一种叙事把负面翻成了正面。
03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在国外这种骚操作屡屡成功,而在国内却少见?
智远的看法是这样。食品安全这东西,媒体和监管盯得死死的,你要是敢像 KFC 那样整一张「FCK」的自嘲广告,估计第二天就被点名,说你态度不严肃。
再加上,咱们这边的舆论氛围更苛刻。
国外顾客骂你一句垃圾食品,转头照样买单;国内呢?一旦和「吃」挂上钩,就容易被放大成道德问题。再开个玩笑,分分钟变成「甩锅」。
还有个老问题:公关惯性的保守;国内 PR 的 SOP 基本是灭火,但几乎没人会想着「危机还能变营销」;所以,智远认为,是环境、文化、心态都不一样。
那现在有何不同了呢?
我能觉知到的一个变化是:消费者改变了。企业遇到事情,只要把不完美说清楚、他们反而觉得你有温度。
就像前几天刘强东说的,不怕别人写京东的负面,支持深度内容,我都会看。这种姿态,本身就拉近了和用户的距离。
所以,我觉得,今天环境,比几年前更适合这种打法。他更像一种「科普式沟通」:解释原理、讲清逻辑,让消费者懂你为什么这样做。
再举两个例子,就能看出「科普式沟通」的力量。
一个是星巴克。几年前,他们被曝出饮品里用了一种成分,叫虫胶。说白了,就是从胭脂虫里提取的天然色素。
消息一出,消费者第一反应是「恶心,这还能喝吗?」媒体也没少添油加醋。星巴克最后的处理方式是解释:
这东西在食品工业里早就广泛使用,国家标准允许,严格来说比人工合成色素还天然;再加上他们后续调整配方,把这种成分逐步替换掉,风波才慢慢平息。
另一个是农夫山泉。2009 年,他们遭遇了著名的「砒霜门」事件。
当时有媒体说他们的矿泉水里检测出了砒霜,舆论瞬间炸锅。可真相是,天然矿泉水里确实可能含有痕量的砷,但只要在国家安全标准以内,就不构成风险。
后来,农夫山泉后来公开解释,请专家背书,才把这事压下去。结果,这场危机反而让「农夫山泉有点甜」这个口号更深入人心。
所以,你要敢于解释,要用适当的办法解释。才能行。
04但解释不是嘴上随便糊弄两句就完事了,真正见功夫的地方在于:把烂牌打好,背后,有一套叙事逻辑。
什么逻辑?
三点。第一,重构语境。什么意思?你可以这么想:一个东西原本负面的,正面硬怼,十有八九掉坑里,但换个角度,它可能是证明自己的最好机会。
这个点,我叫它「叙事支点」。
Domino’s 的「难吃」、Burger King 的「发霉」、Taco Bell 的「88% 牛肉」,这都是叙事支点,一开始,这些标签很糟糕。
但他们把它们转译成了「我们在改造」「我们没防腐剂」「我们够透明」;支点一旦被用来做文章,议题就转变了。公众会开始在新的语境下沟通、讨论。
我再举几个支点的例子:
便宜货、油多、速冻;这些词听上去都挺负面,但叙事一翻译,就能变了味。比如:我们效率高,把省下的让利给你(便宜);味道足,不寡淡(油多)。
所以,有了支点,才有转折,智远认为,转折的意义在于「把被动解释,变成主动的表演」。
Domino’s 摊开差评,KFC 把缺鸡玩成笑话,更深一层看,转折是创造一个岔路,有了岔路,舆论就会被你带到一个新的空间。
新空间里,大家就不在关注对错的问题了。进而会思考:你居然这么玩?
好了,在注意力经济里,这一声「你居然敢」往往比一百句「对不起」更有力量;很多时候,危机管理,在于情绪管理,让公众觉得你听见了,没有端架子;这比你解释一千个理由都更重要。
本来西贝,已经不想写了;可到现在,我还没看到哪家国内企业,真把一次危机干成过一次营销。
来源:王智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