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不要抛弃学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2 09:57 2

摘要:前天,我的笔记本用到了最后一页,翻遍了书柜也没有找到空的笔记本,倒是翻到了一本用过的1922年的日记本,说是日记本,其实是和笔记混用的,有一页是折着的,里面记录了胡适的一段话,非常有启发意义。他是这样说的:“试问多少人把做学问当成了一辈子的事?只要他把学问当成

前天,我的笔记本用到了最后一页,翻遍了书柜也没有找到空的笔记本,倒是翻到了一本用过的1922年的日记本,说是日记本,其实是和笔记混用的,有一页是折着的,里面记录了胡适的一段话,非常有启发意义。他是这样说的:“试问多少人把做学问当成了一辈子的事?只要他把学问当成了终身事业,那么他肯定会是一个把学问做得很好的人。”“做学问,就像你每天吃饭一样,一天不吃,就饿得慌。当一个人把做学问当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候,其实他就把自己和学问融为一体了,这样的人做起学问来,就很容易专注,就能把学问做好。”

现在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愿意往官场上挤,包括一些原来在大学里教书的或搞研究的,只要有机会都愿到政府机关里谋个一官半职,有的官还真做得不错,做得挺大,有的做了电视台台长,某部门的主管,某市的市长等等,可是过个几年就会发现,这些人中有的就落马了。因为官场中权力金钱美女的诱惑太多了,把持不住就很容易犯错。这时有人就会想,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要是一直在高校搞科研做学问,一定会很有成就了。而且还没有风险。如今恐怕什么都没有了。

有些政府官员其实是鄙视学问的,在他们看来学问没啥用,他们求学历,无非是拿它做官的敲门砖或者用来炫耀的资本,真正把学问用来指导工作的并不多。像毛泽东那样在每个领域都深度研究,拿出学问成果的并不多。看看毛泽东在军事领域、哲学领域、历史领域、文学领域,甚至书法诗词都有独到的见解,都卓有建树,谁不佩服?毛泽东说过:“有了学问就好像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我们那些不学无术的官员,哪有这等境界?

究其原因,胡适说,一是放弃了学生时代追求知识的渴望。二是放弃了学生时代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世俗的东西迷住了眼睛。讲稿有秘书写,问题有专门部门研究,还用研究什么学问?人不研究问题脑子就会生锈,就会琢磨旁门左道,就会把精力用在享乐上,那就会走向堕落。

胡适说要防范堕落,一方面要保持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要坚守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有什么好办法呢?根据我的观察和经验,有三个方法值得一试:

第一,经常找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是知识的源泉,古今一切知识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如果没有值得思考的问题,就很难保持对学问的兴趣。如果你有一个真正吸引你的问题,就像陷入爱情一样,坐立不安,不惜时间和金钱也要去解决它。

第二,多发展一些非职业的兴趣。毕业后,大家都需要找到一份工作来谋生。但这份工作未必是你所学专业,未必是你喜欢的,甚至可能与你的性格不符。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就成了苦差事,很难激发兴趣。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多发展一些职业之外的兴趣。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非职业的爱好。一个人如何利用他的闲暇时间往往决定了他的未来。用闲暇时间做社会服务,你可能成为社会改革者;用闲暇时间研究历史,你可能成为史学家。你的闲暇决定你的终身。

第三,保持信心。只要有信心,就有希望。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不相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占领柏林时,一位穷教授菲希特每天在课堂上鼓励国人要有信心,相信民族有特殊使命,必将复兴。虽然在他去世时,没人能预见德意志帝国何时实现统一,但不到五十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就成为了现实。

有一位科学家巴斯德,整天埋头于实验室,坚信唯有科学可以救国。他用一生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发酵作用与微生物有关;传染病与微生物有关;通过特殊培养,可减弱病菌毒性,使其成为疫苗。

这些问题看似与救国无关,但通过发酵作用的研究,巴斯德改进了酿酒技术;通过研究传染病,他帮助农业减少损失;通过疫苗研究,他挽救了无数生命。因此,赫胥黎称赞巴斯德的成就足以抵偿五十亿法郎赔款。

巴斯德对科学有着坚定的信心,因此在国家遭遇屈辱时,他从未放弃显微镜与实验室。最终,在他意想不到的时候,收获了科学救国的奇迹。所以,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正是你需要坚定信念的时候。你要坚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成功不必在我,但功力必不唐捐。

为糊口而作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思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

英国十九世纪的两个哲人,弥儿终身做东印度公司的秘书,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占一个很高的位置;斯宾塞(Spencer)是一个测量工程师,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前世纪晚期世界思想界的一个重镇。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

学问还是人的精神寄托。胡适认为,在我们这个组织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或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有了这种心爱的玩艺儿,你就做六个钟头的抹桌子工夫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六点钟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去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写你的小说戏曲,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或做你的社会改革事业。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

2025年4月12日

来源:刘军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