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代表李达为何脱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1 05:37 1

摘要:1921年7月,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的一幢石库门建筑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秘密召开。作为大会的主要筹备者和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在历史的转折点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仅仅两年后,这位中共创始人之一却选择了脱党。这一抉择背后,是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

1921年7月,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的一幢石库门建筑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秘密召开。作为大会的主要筹备者和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在历史的转折点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仅仅两年后,这位中共创始人之一却选择了脱党。这一抉择背后,是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是学者气质与政治生态的深层冲突,更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一、思想启蒙:从实业救国到马克思主义的觉醒

1890年出生于湖南零陵佃农家庭的李达,自幼便展现出卓越的学习天赋。1913年,他以湖南官费生身份赴日留学,最初攻读理科,立志"实业救国"。但日本军国主义的欺凌和国内北洋政府的腐败,让他逐渐对科技救国的道路产生怀疑。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为他打开了新的思想视野。在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河上肇的引导下,李达开始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完成了从爱国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蜕变。

五四运动期间,李达撰写《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等文章,深刻批判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等思潮,成为国内最早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之一。1920年回国后,他与陈独秀、李汉俊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编《共产党》月刊,为建党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共一大上,他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负责党的理论建设工作。

二、理想冲突:脱党背后的多重动因

1923年,李达做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抉择——脱离中国共产党。这一决定并非偶然,而是多重矛盾交织的结果:

1. 国共合作的路线分歧

中共三大期间,陈独秀主张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李达则坚持认为,共产党应保持独立性,反对"党内合作"形式。他在《马克思学说与中国》一文中尖锐指出:"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联合,只能是革命策略的暂时妥协,而非根本目标的一致。"这种原则性分歧在1923年夏达到顶点,当陈独秀以"共产国际指示"压制不同意见时,李达愤然表示:"为保住无产者的革命政党,被开除也在所不惜!"

2. 党内权力结构的排斥

李达的学者气质与党内务实派产生冲突。张国焘等人认为他"书生气太重",不适合实际革命工作。在党的二大上,李达因反对张国焘的组织路线而遭到排挤。这种权力斗争的阴影,使他逐渐萌生退意。晚年回忆时,他坦言:"当时党内盛行家长制,陈独秀的草莽作风和张国焘的权谋手段,让我感到窒息。"

3. 学术理想的执着

李达始终将理论研究视为生命。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需要深度的学术耕耘,而非简单的政治宣传"。脱党后,他在《社会学大纲》序言中写道:"我愿以余生之力,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建添砖加瓦。"这种对学术纯粹性的追求,使他在政治漩涡中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三、学术坚守:脱党后的思想深耕

离开党组织的李达,并未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他辗转于上海法政学院、暨南大学、北平大学等高校,以"红色教授"的身份继续传播革命理论。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他完成了《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经济学大纲》《社会学大纲》等里程碑式著作,其中《社会学大纲》被毛泽东誉为"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1937年,李达将《社会学大纲》寄往延安。毛泽东如获至宝,反复研读并作了两万余字的批注。他在给李达的信中写道:"此书对我启发极大,特别是辩证法部分,让我对中国革命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部著作不仅影响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更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的重要标志。

四、回归与重生:从"守寡"到"再出发"

1948年底,毛泽东致信李达:"吾兄为我公司发起人之一,现本公司生意兴隆,望速来加入经营。"这封充满隐喻的信件,开启了李达的政治新生。1949年5月,他辗转抵达北平,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在香山双清别墅,毛泽东留他彻夜长谈,并亲自安排他重新入党事宜。

1949年12月,经刘少奇介绍、毛泽东等作历史证明人,李达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特别批示:"李达同志的入党问题直接由中央办理,无需候补期。"这位离开党组织26年的老党员,终于结束了"守寡"的日子。此后,他历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主持重建哲学系,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1961年庐山会议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直言批评"大跃进"中的唯心主义倾向,展现了知识分子的风骨。

五、历史回响:思想遗产的永恒价值

1966年8月,李达在"文革"中含冤去世。但他的思想遗产却在历史长河中愈发璀璨: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

李达率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主张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他的《现代社会学》《法理学大纲》等著作,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汪信砚教授评价:"李达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的奠基人,他的理论探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道路。"

2. 教育改革的实践者

在武汉大学任校长期间,李达提出"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课程改革和科研创新。他重建哲学系,创办《武汉大学学报》,使武大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镇。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3. 知识分子的精神楷模

李达一生历经三次入党、两次脱党,但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他在《唯物辩证法大纲》中写道:"真理的追求需要勇气,更需要独立思考。"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激励着当代知识分子为国家和民族的进步贡献智慧。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回望李达的传奇人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革命家的跌宕起伏,更是一位思想者对真理的执着探索。他的脱党与回归,折射出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的复杂历程;他的学术成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留下了宝贵遗产。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