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有何术?——乾隆篇(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20:25 1

摘要:寡欲是乾隆皇帝养生观的组成部分。纵观文献,不难发现乾隆皇帝继位前后对寡欲的认知不尽相同。继位前,他的寡欲更多关乎养生层面。如《古风十五首》:“清心与寡欲可以延长年。嗟彼名利人,营营凋朱颜。”乾隆皇帝直抒胸臆,认为清心寡欲可延长寿命,反观为名利所累之人,终日忙碌

养心有要

寡欲是乾隆皇帝养生观的组成部分。纵观文献,不难发现乾隆皇帝继位前后对寡欲的认知不尽相同。继位前,他的寡欲更多关乎养生层面。如《古风十五首》:“清心与寡欲可以延长年。嗟彼名利人,营营凋朱颜。”乾隆皇帝直抒胸臆,认为清心寡欲可延长寿命,反观为名利所累之人,终日忙碌,追名逐利致使容颜衰老。

继位后,寡欲对于乾隆皇帝而言不单只是一种养生诉求,更是治世者的个人修为。正如御制诗《七情箴·欲》所言:“养心有要,道在寡欲。从之则危,淡泊宜勖。……非礼必斥,奉身如玉。一人居高,九有咸瞩。不迩不殖,永保天禄。”

“养心有要,道在寡欲”是乾隆皇帝对寡欲之于养心重要性的表达。怎样才能寡欲呢?乾隆皇帝的举措是“非礼必斥,奉身如玉”、不迩声色,不殖货利,他认为保持内心平静,适度控制对名利声色、货利的欲求,克制非分之想和过度奢求,方可实现“永保天禄”的终极目标。这与其说是《七情箴》,不如说是乾隆皇帝的自箴。乾隆皇帝的寡欲还体现在心无旁骛地综理庶政方面。乾隆三年五月,乾隆皇帝谕大学士鄂尔泰等:“朕自幼读书,深知清心寡欲之义。即位以来,三年之内,素服斋居,此左右近侍及在廷诸臣所共知者。上年释服以后虽身居圆明园,偶事游观以节劳勤。而兢兢业业,总揽万几,朝乾夕惕,惟恐庶政之或旷,此心未曾一刻放逸。至不迩声色之戒,尤未尝一日去诸怀也。”

蒙训圣祖

乾隆皇帝“自十二岁蒙皇祖恩养育宫中,侍奉左右”。朝夕训迪下,乾隆皇帝的一些养生观带有康熙皇帝的烙印,高年者宜戒勤浴便是一个例证。乾隆皇帝追述云:“予昔侍圣祖时,曾蒙训及,老年人勤浴非养生所宜。”有感于此,乾隆五十四年他作《汤泉行宫八咏·池塘》一诗:“架木为堂下覆池,引泉备浴避风吹。十年前或来一试,耄耋非宜久不为。”时年七十九岁的乾隆皇帝觉得,十年前他或许会尝试洗浴,随着时光流逝,耄耋之年则不适宜,所以许久不曾洗浴。八年后,即嘉庆二年,身为太上皇的乾隆皇帝“为对圣训谨识弗忘”,又作同名诗《池塘》:“室里砌成文石塘,本因水暖室非凉。高年者合戒勤浴,圣论熟闻示训煌。”再次重申高年者不宜频繁汤泉洗浴的主张。

汲取经典

嵇康《养生论》是中国历史上全面论述养生理论的名篇,对乾隆皇帝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乾隆皇帝对《养生论》谙熟于心,化用其中的词句再赋新词。如,尚书张照偶患胸膈之疾,乾隆皇帝命御医诊视外,还赐给乳酥调理。但调理过程中的戒酒断腥令张照颇为苦闷,乾隆皇帝赋诗宽解:“名医今世孰岐黄,安得青囊系左肘。……酌中用之斯在人,上药讵非延生偶。”

其中的“上药讵非延生偶”,据乾隆皇帝所言便是出自《养生论》:“不言肴粮无充体之益,但谓延生非上药之偶。”此举可谓是对《养生论》致敬的一种方式。《养生论》问世后,宋高宗赵构曾御书《养生论》。法书的流传为《养生论》的传播起到推动作用。

南宋 高宗赵构 真草养生论卷 上海博物馆藏

清宫曾藏有宋高宗御书《养生论》真迹,是宋高宗年逾耳顺之年,居德寿宫期间所书。乾隆甲子(乾隆九年)夏,乾隆皇帝曾展玩消暑。“抚临一过”,乾隆皇帝感叹:“虽垂露翥凤之姿不能企及。而所云‘清虚静泰’,于修身养性之道,实括妙旨。”

不难看出,乾隆皇帝的有感而发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宋高宗书法造诣之高令人无法企及,其次,他高度认同《养生论》中的“清虚静泰”,认为此论概括了修身养性之道精微深奥的要义。总而言之,宋高宗的书法和嵇康的养生理论让乾隆皇帝叹为观止:“《诗》云:‘高山仰止’。余于是卷,盖不仅宗其书法矣。”

[参考资料]

《养生之道有何术?——清帝养生观探赜》

[编辑]

付怀东

来源:圆明园遗址公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