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蒋军派系林立,尤以蒋系和桂系之间冲突最为激烈,而目前桂系又得到美国人暗中支持,野心更大。正因双方争夺如此剧烈,而偏偏蒋系大部分主力都聚集在江北,江南以桂系势力居多……蒋军派系争斗,最喜欢隔岸观火,如果我们选择此时过江,则会是主动把桂系拖入到战争的漩涡之中。”
在电视剧《大决战》中有这样一幕场景:时任华野副司令员的粟裕来到河北城南庄向教员当面汇报部队暂不过江、留在江北打一场大规模歼灭战的理由,其中着重提到了老蒋与桂系间的矛盾:
“蒋军派系林立,尤以蒋系和桂系之间冲突最为激烈,而目前桂系又得到美国人暗中支持,野心更大。正因双方争夺如此剧烈,而偏偏蒋系大部分主力都聚集在江北,江南以桂系势力居多……蒋军派系争斗,最喜欢隔岸观火,如果我们选择此时过江,则会是主动把桂系拖入到战争的漩涡之中。”
影视作品中的粟裕
这段话概括起来理解就是:一旦此时渡江南下作战,蒋桂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势必会结成抱团取暖的同盟关系,相反,如果集中力量攻其一方,另一方又必然会“坐山观虎斗”,反而有利于我军最大程度上消灭国军有生力量。
此时的粟裕着眼于战略全局的构思设计,没有预料到自己的一番思考判断会在不久后老蒋与桂系白崇禧关于徐蚌会战主帅人选问题上得到了有力论证。
距离粟裕与教员这次会面仅过去半年时间,淮海战役便正式打响了。值得一提的是,出于增加战争胜算和减少嫡系部队战损的考虑,老蒋主动向桂系抛出“橄榄枝”——邀请白崇禧统一指挥战时的华中和徐州两大“剿总”作战。
按说老蒋态度表现的也足够诚恳,白崇禧此前一直寄予希望的两大指挥系统合二为一的局面业已呈现在眼前,似乎没有什么能拒绝对方“盛情”的理由,但事实却是,白崇禧在接受任命后仅过了一天时间便突然变卦,拒绝接受统一指挥的安排,随后便拂袖而去……
影视作品中的蒋介石与白崇禧
虽说蒋桂之间积怨已久,彼此之间貌合神离,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某一时间段双方不能达成很好的合作,况且无论就个人统兵征战还是两大派系“唇亡齿寒”角度考虑,白崇禧突然变卦之举似乎都说不过去,至少“变脸”速度之快让人始料不及。
那么,白崇禧为何会突然临阵变卦,他的这次意外之举与半年前粟裕反复阐述的“蒋桂隔岸观火”又有何内在的必然联系?探讨这个话题前,我们先来捋一捋老蒋请白崇禧出山前后始末。
1948年10月22日,即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前3周的时间节点上,国军内部在时任“国防部长”的何应钦主持下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会上,何应钦提出按此前白崇禧的“守江必守淮”思路将华中和徐州两大“剿总”置于联合指挥状态下的方案,同时提议由白崇禧本人出任“总指挥官”。
在得到大多数与会者们支持后,何应钦开始着手做好两件分内之事,即说服老蒋同意任命和说服白崇禧走马上任。不过,出乎何应钦意料的是,双方不约而同的对这次会议成果给予积极回应。
影视作品中的何应钦与蒋介石等人
正在北平“视察”的老蒋面对携带决议匆匆赶来的作战厅长郭汝瑰,情绪上虽稍有不甘,但还是决定将何应钦保险起见的“暂时指挥”说法改为“统一指挥”,算是忍痛割爱的给了白崇禧一个名正言顺的地位。
而身在武汉的白崇禧这边,面对私交甚笃的何应钦几次拍电报邀请自己挂帅出征的热情友好,虽短暂权衡利弊,但最终出于对统兵征战大权的渴望还是选择前往南京与老蒋等人具体洽谈,毕竟两处相加可是百万大军的指挥权,这是白崇禧此前望眼欲穿却爱而不得的夙愿。
10月30日,到达南京后的白崇禧旋即拜会老蒋并参加了随后召开的军事会议,全程一副踌躇满志、兴奋不已的状态。此刻的他已然做好调兵遣将的准备,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角色当中。会后,他照例去“副总统”官邸探望老友李宗仁,顺便交流对时局和自己此次出征的看法。
殊不知,正是二人的这次会面,让白崇禧在次日上午的会场中来了个态度180度急转弯……
抗战时期的白崇禧与蒋介石合影
当郭汝瑰将提前制定的徐蚌作战计划在会上展开叙述后,白崇禧突然愤怒起身,随后撂下一句狠话便转身离去:
“你们要我统一指挥,无非是为了调动第12兵团嘛!你们把12兵团调去就是,不过第2、25军在距离上不足以归12兵团指挥,吴绍周的85军你们可以调走!”
此言一出,不仅在场众人一片愕然,传到老蒋耳中后,一向自信对白崇禧拿捏有余的他也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已经敲定的事情为何突然生出变故,如果是对作战计划有异议,作为战场主帅的他完全可以摆在明面上交流,怎会至于不辞而别?
将时间拨回到白崇禧来南京接受任命的当晚,问题关键恰恰出在他与李宗仁的这次会面上。
二人详尽的谈话内容已不得而知,但通过这次短暂交流,白崇禧从李宗仁深入浅出的言辞之间得到了两个自己没能揣度出来的信号:其一,老蒋拿自己当“挡箭牌”来消耗桂系实力,一旦失败还要替对方承担责任;其二,美方希望借老蒋失败来扶植桂系上台,并介入与解放军“划江而治”的和谈工作中来。
影视作品中的李宗仁与白崇禧
白崇禧在谋略斗争中向来并不出彩,经李宗仁一番点拨顿感脊背发凉:自己若真的领命统兵出战,桂系的实力必然会在战争中得到明显削弱,影响自己在派系内部的威信倒在其次,真的造成老蒋轻易拿捏压制和彻底失去美方支持的后果,那可真是“罪该万死”了……
尽管如此,白崇禧还是寄信心和希望于完美部署下能打赢徐蚌会战,一来国军在兵力和装备方面毕竟占据显著优势,二来自己的“虚荣心”促使他很难在一切顺理成章、按部就班的情况下作出反向操作。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老蒋要尊重他的作战意图和思路展开决战,一旦违背了这个原则,白崇禧又随时会翻脸不认人。
可偏偏老蒋又是这样一个专权独断惯了的“统帅”,在白崇禧原有的沿津浦路两侧建立“一字长蛇阵”纵深防御体系基础上,又形成以徐州为核心、沿陇海线布防并伺机反攻济南的新布局。这样一来,“一字长蛇阵”变成了“十字架”,整个国军徐蚌战场格局显得乱作一团、毫无章法。
不仅如此,老蒋又任命杜聿明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摆明是要以黄埔系将领来分化和制衡自己手中指挥权,最终便于其本人更好的操控整个战役进程……看透了这一点,白崇禧也就失掉了对老蒋“倾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最后一丝念想,宁可冒失信整个国军阵营的大不韪,也要远离徐蚌会战这一盘“死局”。
影视作品中的杜聿明与刘峙
尚未开战,白崇禧几乎已经可以预见贪多求全的老蒋最终葬送数十万国军精锐的颓势。应该承认一点,在战役最后时刻,他与老蒋就华中“剿总”三个兵团驰援徐蚌战场一事上据理力争,放行老蒋嫡系的黄维兵团后坚持另外两个兵团原地不动,为老蒋暂时保留了20万人的生力军。
不然,对方的那句“80万对60万,优势在我”就真的沦为彻头彻尾的笑柄了。就这一点来讲,白崇禧也算是体面报答老蒋此前委任自己统一指挥权的“恩惠”了。
但话又说回来了,能将战场军事指挥与派系斗争糅合在一起,真正做到“我中有彼、彼中有我”,老蒋也的确是“煞费苦心”了,但也正因事事无法做到纯粹而专注,简单的问题往往被人为复杂化,最终等同于自己为自己挖坑掘墓,自生自灭……
这一点,粟裕早在淮海战役之前便已预判出其最终结局走向,而白崇禧虽在“渐入佳境”后也深刻感受到派系斗争的后果,但他本人以及背后的桂系都无意,也无力去做出现实改变。只因蒋桂之间既有一种相互竞争关系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客观属性,又有一种主动谋求变局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主观色彩,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三言两语又很难释怀。
淮海战役纪念馆外景
只能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相较于只顾私利争斗的蒋桂两系,真正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融入现实中来,促成新的时代变局的共产党人,才是历史潮流中的“航行舵手”。
来源:漫步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