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藩属国又分为内藩和外藩,由周朝分封出来的藩属国就叫内藩。而通过外交依附于中原的国家,则被称为外藩。
藩属国是一种常见的政治形式,周朝分封出去那么多国家,这些国家都叫藩属国。
藩属国又分为内藩和外藩,由周朝分封出来的藩属国就叫内藩。而通过外交依附于中原的国家,则被称为外藩。
其实外藩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还有最后一个外藩……
东晋时期的智猛写过一本《游行外国传》,这本书记载了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其实提到过一个名为波伦的国家。
但其实这个是音译,后来人们又为这个国家取过很多类似的名字,比如钵卢勒、钵罗等,仔细一读就能发现,这些名字指的都是一个国家。
一直到唐朝,人们才将这个国家的名字固定为“勃律”。
那个时候的勃律位于现在巴基斯坦这个位置。
当时中亚地区有三大势力:大唐、吐蕃、印度,而勃律恰好在这三方势力中间,勃律人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作“夹缝中求生存”。
在这三个国家中,吐蕃是最晚崛起的那一个。每个国家崛起的第一步,都知道扩大自己的领土,吐蕃也不例外。
但是周围的领土都已经被占领得差不多了,印度占领了西南,大唐占领了东北,吐蕃只能选择对勃律下手,因为其他两个国家实在是惹不起。
当时的大唐其实也不好过,准确地说,当时并不存在大唐,应该叫大周,因为当时正好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时期。
武则天虽然是一位女皇帝,但是她在外交方面并不柔弱,如果有哪个小国家敢挑衅中原,武则天肯定不会放过它。在武则天眼里,吐蕃也不过是一个蛮夷小国。
为了搞垮吐蕃,武则天在西边驻扎了大量的军队,无时无刻不在对吐蕃进行一种精神威慑。
而且武则天还使用了借刀杀人之计,吐蕃的宰相与皇帝不和,武则天就想办法激化他们之间的矛盾。等势力比较弱的皇帝起兵之后,武则天还在暗中帮助了他。
就在吐蕃与大唐纠缠的时候,勃律也没有放松警惕。
而他们内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些人认为他们应当迁走,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而另一些人认为,他们应该投奔大唐,只要有了大唐的庇佑,其他的国家就不敢再欺负他们了。
这两拨人相持不下,于是勃律就分家了,一部分人向西北迁移,来到了如今的吉尔吉特的位置,他们在这里又建立了勃律国。
为了与原来的勃律作区分,人们一般称这里为小勃律。
而留在原地的那一批人,就被称为大勃律。
他们在这边搬家的时候,吐蕃与大唐那边已经分出了胜负。吐蕃内部的皇帝击败了宰相,成功夺回了大权。
而他之所以能击败宰相,是因为武则天在背后给予了他支持,因此吐蕃甘愿成为大唐的藩属国,向大唐进贡。
吐蕃害怕大唐,但是它可不怕别人。已经迁走的小勃律,又被吐蕃找上了门。
此时的武则天已经去世,现在是开元初年,年轻的唐玄宗还是很有本事的。
当时的小勃律王名叫没谨忙,他为了请求大唐的援助,亲自来到长安拜见李隆基,希望这位大唐君主能庇佑自己的国家。
等没谨忙退下之后,李隆基与群臣商议此事。
有的人认为如今天下初定,不宜动兵,建议不理会小勃律的请求,但是有人说,小勃律地处险要,若是吐蕃想要进攻安西四镇,那就必须路过小勃律,因此小勃律在谁手里很重要。
李隆基很纠结,每到这个时候他就会想,如果曾祖父在这里,他会怎么做?如果是李世民的话,估计会毫不犹豫地出兵援助,那个时期的大唐才是“盛唐”。
最终,唐玄宗还是选择帮助小勃律,他命令北庭节度使张孝嵩带四千兵马出击,在没谨忙的接应下,他们击溃了七万名敌人。
有了大唐的保护,小勃律不再害怕吐蕃,但是唐玄宗后期,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吐蕃人趁虚而入,出兵攻占了安西四镇。
而小勃律就是最关键的节点。此时的小勃律王也不再是没谨忙,而是没谨忙的后人苏失利。他这个名字就不适合打仗,哪有人取名叫“失利”的?
果不其然,吐蕃强行攻破了小勃律,当时的吐蕃赞普,还将自己的亲姐姐嫁给了苏失利。
吐蕃赞普这一招叫和亲,只要有他姐姐在,小勃律就翻不了天。但是大唐也不惯着他们,唐玄宗很快便下令,让高仙芝带兵去把小勃律打下来。
高仙芝领命之后不敢耽搁,他马上带兵远征小勃律,如神兵天将一般。驻扎在小勃律的十万吐蕃军,被大唐的军队消灭了九成,还有一成掉进河里淹死了。
将小勃律平定之后,高仙芝留下三千兵马镇守此处,而小勃律王苏失利以及他那位吐蕃夫人,都被带回了长安。
虽然说这一次打了胜仗,但是大唐盛世一去不返了,唐朝的势力越来越弱,吐蕃也越来越嚣张。
就算吐蕃抢走了小勃律,大唐也没有办法将其夺回,只能是顺其自然。
从此,小勃律便消失在了历史上,一直到乾隆二十六年,他们才再次出现,其名为“坎巨提”。
乾隆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61年,乾隆看到了叶尔羌办事大臣新柱的奏折,上面写着:“乾竺特伯克黑斯娄遣子贡金”。
分析一下这句话,其中的“乾竺特”指的就是小勃律,也就是后来的“坎巨提”。而“伯克”就是“王”的意思。
也就是说,坎巨提的皇帝叫黑斯娄,他让他的儿子前来进贡,进贡的东西是“金子”。
那么坎巨提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前来进贡呢?就算他们曾是小勃律,但那也是一千年以前的事了,他们不会因为一千年前的事来寻亲吧?
其实,坎巨提来进贡,并非为了与中原“再续前缘”,他们也是迫不得已。
乾隆时期的清朝极为鼎盛,中亚地区也几乎全被清朝占领。坎巨提作为中亚地区的一个小国,他们根本无法与大清国抗衡,与其被攻占,还不如先来投奔。
也正是因为坎巨提的事先投靠,乾隆并没有选择让他们成为大清国的领土,而是让坎巨提当了大清国的藩属国。
每年他们都会来进贡金子,而清朝则会给他们一些银器、瓷器作为奖赏。
一直到清朝末年,英国将印度作为自己的殖民地,距离印度很近的坎巨提也被英军攻占。
但是当时的新疆巡抚陶模与英军交涉,迫使英国放弃了坎巨提。在此之后,坎巨提持续进贡,从未断绝。
一直到1947年,印巴战争爆发,坎巨提又被夹在了中间。
坎巨提也曾向我国求援,但是当时正是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双方都无暇顾及,坎巨提只能转投“巴铁”。
这之后坎巨提便不再是中国的藩属国,也就是不再向我国进贡了。
1963年中巴划界,坎巨提的归属问题再一次被搬上书面,这一次,坎巨提真的不再属于我国了,而是归属于巴基斯坦。
现如今我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这么好,或许也是有点历史渊源在里面的。
来源:兜兜历史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