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博物馆|数字赋能博物馆转型升级路径探析与思考前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2 09:40 2

摘要:随着数字科技深度渗透社会各领域,博物馆在政策与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加速数字化转型,形成了以虚拟展览、沉浸式体验、数字文创为核心的创新格局。数字化不仅激活了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更推动博物馆产业向智慧化、生态化方向发展,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新范式。在数字技术深度重

Editorial Note

随着数字科技深度渗透社会各领域,博物馆在政策与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加速数字化转型,形成了以虚拟展览、沉浸式体验、数字文创为核心的创新格局。数字化不仅激活了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更推动博物馆产业向智慧化、生态化方向发展,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新范式。在数字技术深度重构文化生态的今天,博物馆正经历从“文物仓库”到“智慧中枢”的范式革命。本文将通过分析近几年的实践案例,揭示博物馆数字化路径的三大转向即从复刻实体到虚拟空间重构,从单向传播到多维互动,从单一展陈到全产业链经营,同时揭示数字化路径从单向传播到双向赋能的演进逻辑,探讨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文明共建的创新机制。

01

数字科技赋能艺术展览:虚实融合的沉浸革命

1

数字线上博物馆展览:

构建全域虚拟文化生态

数字线上博物馆是将现实的博物馆建筑、藏品进行数字化影像采集、处理后,通过网络数字技术打造一个相同的线上博物馆,可以让游客足不出户,完成“云游”看展,通常配备VR实景以及比线下展陈更详细的文物介绍,比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故宫”小程序中 ,可以线上全方位游览故宫四季全景及内部殿堂;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虚拟博物馆”可以无限放大文物细节;河北博物馆的“河北数字博物馆”拥有河北文物、三维文物、数字展览等栏目;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国博数字展厅”为过往专题展览提供线上实景观展体验等等。

(图片:三星堆博物馆在抖音上架小程序票务售卖服务|来源:新华网)

各大博物馆将博物馆数字化后搬到线上,不仅能够实现线下观展所不能享受的快捷直达,还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更详细的文物信息,在实现展出文物的同时,还为游客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虚拟文化空间,赋予观众更多选择权,形成多界面交流与互动,同时突破时空界限,营造多感官沉浸式体验。如今,足不出户就能一览万千博物馆的未来幻想已成为现实,线上博物馆是现实博物馆的补充,也开拓了更丰富的、更高效的文物历史输出途径。

(图片:数字故宫|来源:网络公开)

2

沉浸式线下数字艺术展:

技术重构多维感知

沉浸式文旅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体验方式,正逐渐改变人们感知文化与艺术的途径。它通过融合数字科技与艺术创作,打破传统观展的物理边界,构建出全新的交流方式,让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文化体验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这种转变满足了现代观众对于深度体验和个性化互动的需求,使艺术展览从单纯的内容传达转变为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参与度和情感共鸣,人们越发追求场景的沉浸式营造以及个体的参与体验与创造,博物馆产业也将“互动”与“沉浸”作为数字化博物馆战略的新要点,进行沉浸式互动体验与光影数字艺术展示两大内容布局,极大的丰富了博物馆的体验内容以及升级五感触达能力。

沉浸式互动体验场景:技术重构观众参与范式。为了将博物馆从静态的知识型展陈场所,转变成高互动性与传达率的体验空间,许多博物馆开始利用VR/AR/XR虚拟现实技术等沉浸式技术作为支撑,构成以文本、音视频、具身体验相结合成为的互动场景,比如故宫博物院的“AR探索”、苏州博物馆的“AR展陈导览”,在原有的平面化观展体验上发展为虚实结合的“3D立体”观展方式,让观众凭一部手机就能跳脱出平面的观展方式,转向更有深度更有广度的更有趣味的博物馆探索体验;三星堆博物馆“数字考古”项目通过动作捕捉手套与XR头显联动,通过体验三星堆文物挖掘工作,收获更多关于三星堆的前世今生知识,同时湖南省博物馆也推出了VR行走体验项目《国宝迷踪》,也采用动捕摄像机,给予观众个性化、即时性、泛在化的观展体验。

(图片:“寻觅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大空间VR沉浸式探索体验|来源:网络公开)

沉浸式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观众与文物的认知关系,将抽象的历史故事与研究过程具象为可量化的操作,让观众在VR、AR、XR的具身体验中直观理解文物要素以及历史考古过程,大大增加观众的知识留存率,同时沉浸式技术的赋能打破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单向性,将观众互动性行为转化成数据,通过博物馆的智慧化管理,以“数据反馈-行为优化”闭环将观众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文化生产的协同参与者,形成“实践性学习”新范式。

(图片:浙江省博物馆AR导游导览与AR贴纸|来源:网络公开)

光影技术的叙事革新与美学重构。在传统博物馆展览中,通常会用到小面积的文字打光与展品投影等展现文物细节,但如今数字光影艺术正在从视觉辅助工具升级为博物馆文化阐释的核心语言,同时也成为博物馆内容的“叙事主体”,通过利用LED巨幕、全息投影、3DMAPPING等技术,以大面积、多色彩灯光设计,呈现多元视觉表现内容,使得观众沉浸在光影数字艺术带来的即时氛围中,感受展品的别样风采,例如湖南美术馆的“齐白石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中,投影机将画与影巧妙结合,打造多个数字单元,使齐白石不同阶段的艺术形象与人生篇章在光影空间汇聚。

纤毫毕现的细节,完整勾勒大师墨下花木之繁盛、草虫之精妙;真实细腻的影像,生动还原白石丹青的天趣画境。再比如,中国陶瓷博物馆打造的《遇见乾隆瓷》沉浸式数字光影展,用复杂器形投影、环幕、纱幕投影等方式丰富了展览形式,从制瓷细节到视觉艺术呈现,带来独特观展体验。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数字光影艺术在博物馆中的创新应用,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沉浸式体验。

(图片:《遇见乾隆瓷》沉浸式数字光影展|来源:江西交通广播)

02

博物馆文创的数字升级

1

小程序开发打通文创生产销售链条

文创产品作为博物馆产业经济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近几年经历从单纯的博物馆文创“老三样”到数字文创新升级的重大突破。在运营博物馆场所官方电商平台期间,博物馆新增小程序业务,通过受众面、触达率更大的微信小程序,实现文创开发、销售新路径探索的目标。比如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推出的“敦煌诗巾”小程序,就是让用户用瑞兽、藻井主题图案DIY定制专属丝巾,探索用户自主生产文创产品、自主加购的可能性,提高用户在文创产品开发中的参与度。将博物馆内的文化元素数字化提取、整合,再利用平台优势完成文创数字化个性再开发,同时将销售环节与创意环节直接链接,不仅打通了文创生产销售链条,还赋予了文物元素数字化新内涵以及创新发展新可能。

(图片:敦煌诗巾小程序|来源:网络公开)

2

数字藏品转化跟上“元宇宙”风潮

前两年,“元宇宙”概念如火如荼,数字藏品更是成为市场宠儿,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便有数十家博物馆场所推出20款数字藏品。博物馆数字藏品的设计形式主要是文物图像复刻以及文物元素二创后的图像产物,国内最初的博物馆数字藏品是由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的莫高窟第156窟全景数字卡片,后来又出现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跪射俑”、甘肃省博物馆“人面鲵鱼彩陶瓶”等文物复刻数字藏品。

而在国家文物局对博物馆数字藏品进行管理规定后,博物馆数字藏品的开发不再照搬复制藏品,而是挖掘文物内涵,用科技赋能文物的文化历史价值,在保留博物馆精神内核的同时,使之更契合当代年轻群体的审美和收藏需求,打造出如“博古通今”数字秦俑数字藏品、“敦煌天龙八部”数字藏品等将博物馆文化元素与新潮元素结合的新型博物馆数字藏品,实现更为与时俱进的文化传承。

(图片:“博古通今 数字秦俑”国际博物馆日高清视频数字藏品|来源:人民网)

3

IP衍生数字文创实现

博物馆与多产业创新融合

除了博物馆艺术品本身的创意产品开发,博物馆还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了对博物馆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创新性融合,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游戏、影视、音乐、时尚等众多年轻领域,以数字科技助力博物馆品牌发展,博物馆艺术创新开发。

沉浸式虚拟游戏。首先是通过对博物馆内部展品增加数字装置以及观众的体感装置,打造系列性沉浸游戏项目,使得观众在观展时以游戏作为热情引导。比如昆明动物博物院推出的大型沉浸式科普游戏“什么是多样星球”就是让观众以线上虚拟角色结合对馆内动物标本的观察以及数字装置的互动,完成任务闯关,用数字科技与虚拟交互手段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探险体验,传达生态保护观念。

(图片:大型沉浸式科普游戏“什么是多样星球”海报|来源:网络公开)

其次博物馆还与“元宇宙”游戏进行联名,以游戏作为内容发布平台,在游戏中安插博物馆虚拟场景,如百度元宇宙游戏“希壤”中便有与三星堆博物馆联名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坑”,让用户以虚拟身份在考古坑内挖掘文物、了解文物详细资料,同时欣赏“三星伴月”乐队的奇幻摇滚秀。将博物馆闯关浓缩成游戏场景,并加入游戏独有的操作体验,不仅能够拓宽博物馆观众的受众面,还能提高博物馆艺术的知名度。

“云live”博物馆线上展播。除了在游戏领域的探索,在音乐领域博物馆同样有着数字化线上新发展。无论是天津美术馆博物馆融合“云live”现场直播音乐会中伴着《图画展览会》交响乐欣赏“走向春天”馆藏美术展,还是“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中将展柜中的文物变成节目中的演员,他们都借助了数字新手段让文物“活”起来,并通过与音乐、节目、影视的完美融合,渗透入观众的文化生活,让博物馆艺术走出场馆,进入寻常百姓家。

03

对博物馆数字化路径的总结与思考

1

从尝试创新到突破升级

从复刻线下展馆到打造虚拟艺术空间,博物馆的数字化最开始是一比一复刻场馆,上线数字平台,完成对线下实体艺术展厅的全方位数字化,是对人们普遍线下观展习惯的挑战,也是探索疫情困境下的突破之举,无疑是大胆且创新的,值得肯定,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复刻,扎堆上线的数字展览显得平庸且缺乏沉浸感,于是便有了虚拟艺术空间的开发,在还原场馆的基础上增加沉浸感,同时利用光影等数字技术完成博物馆艺术空间的升级改造,是博物馆数字化的又一大进步里程碑。

(图片:江西省非遗虚拟博物馆|来源:网络公开)

从线上实体文创销售到数字藏品开发。博物馆文创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便是将线下纪念品店内的博物馆纪念品变成文创产品并且在各大电商平台进行售卖,而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却不止步于此,而是更积极地探索文物数字化创新开发,探索数字藏品与文物元素融合的可能性,打造出了一批批成交量喜人的博物馆数字藏品,这也意味着博物馆数字化中数字文创也有了突破性的转型升级。

(图片:博物馆数字文产作品《丝绘湖北》数字绘画丝巾–彩绘木雕小座屏|来源:网络公开)

2

从内容传达到互动体验

卡尔·霍夫兰认为说服性传播要以受众需求为主导,而博物馆一直以来提供的是单向的文化教育信息传达服务,普通大众的表达与交流欲望几乎被忽略,而《新博物馆学》中传达的把博物馆重点从建档、保存、展出文物转移到关怀社群与社区需求,“以人为本、人与物相结合”。数字博物馆虽然在开始将文物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展现,却未能真正达到“人文关怀”,仅仅停留在360度文物展现、详尽3D文字讲解、影像化表达,但随着更多博物馆数字互动装置与程序的出现,如“敦煌诗巾”中的用户DIY功能、《国宝迷踪》中的VR行走互动体感装置,都让观众获得了深度的参与感与获得知识的充实感,同时在希壤里的三星堆场景中还能与周围人对话,更是增加了网线连接个体之间的交际功能,弥补了线上展览中缺失的群体性观展体验。

(图片:湖南省博物馆VR行走体验项目《国宝迷踪》| 来源:网络公开

3

从展出服务到全流程经营

博物馆艺术数字化刚开始仅仅在展出服务上下功夫,无论是数字化讲解还是藏品数字化展出,抑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场馆内智慧服务的升级,都只是将展出服务数字化无限放大,而近几年的博物馆产业数字化开始关注其他领域,不断完善从文物研究保护到艺术展出到数字文创开发再到IP衍生传播到数字生态链条,打造博物馆数字一体化经营新路径,促进博物馆文产产业消费,助力博物馆品牌化发展。

(图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兵马俑VR影院》| 来源:数艺网)

编者后记

Editor's Afterword

数字科技助力传统博物馆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已成为博物馆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推进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发展,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等政策规定,所做出的必然选择,所以博物馆更要抓住政策、技术、社会等多方有利环境机会,积极进行智慧化转型,更要将数字科技融入进博物馆的多样化创新开发上,打造数字博物馆文创产业链,发掘博物馆与数字科技融合发展的无限潜能,为国家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助力。

来源:经贸视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