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句传承千年的古训,如今在上海市500多所中小学的午餐盒前,变成了一记沉重的现实耳光。2025年9月,当50万中小学生打开印着“绿捷”字样的餐盒时,他们面对的是萎缩的虾仁、发黄的蛋花和散发着异味的炒蛋——而这份被家长称为“赛博喂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句传承千年的古训,如今在上海市500多所中小学的午餐盒前,变成了一记沉重的现实耳光。2025年9月,当50万中小学生打开印着“绿捷”字样的餐盒时,他们面对的是萎缩的虾仁、发黄的蛋花和散发着异味的炒蛋——而这份被家长称为“赛博喂养”的午餐,竟标价18元。
一盒午餐的成本谜题
有家长算了一笔账:在街边餐馆,18元足以买到两荤一素加例汤;而在学校午餐招标体系中,同样价格却只能换来冷冻鸡腿、脱水蔬菜和所谓的“海的风味”。专业餐饮人士估算,这类预制盒饭的实际成本不超过6元。以绿捷日供50万份的计算规模,年毛利可达惊人的数字。
更令人震惊的是,9月初刚开学,就有多所学校出现食品安全事件。有学生反映虾仁散发臭味,校方迅速撤菜后补发的饼干,竟被发现印着2023年的生产日期。面对质疑,供应商的解释堪称“魔幻现实主义”:称异味是“海洋的味道”,口感粗糙是“沙滩的回忆”。
垄断背后的“隐形校霸”
公开资料显示,绿捷餐饮服务覆盖上海16个区,每日为500多所中小学提供午餐。在教育部推行校园食堂外包政策的背景下,这类企业通过标准化招投标流程,成为实际上的“校园餐饮垄断者”。
一位不愿具名的校长透露:“校外摊贩被清理,校内食堂强制外包,招标文件厚如百科全书,最终却由几家大企业瓜分市场。”这种看似合规的流程,实则剥夺了家长和学生的选择权。当孩子打开餐盒时,他们连说“不”的机会都没有。
被异化的“食品安全”
讽刺的是,“食以安为先”正是绿捷公司的宣传口号。在8月中标的承诺书中,该公司保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然而开学不到两周,就多次出现质量问题。
按照教育部规定,学校应建立师生同餐制度。但现实中,校长、教师与学生的餐食常常来源不同。有家长提议:既然声称没有问题,那就应该让校长、教育局负责人和供应商高管每日食用同样餐食,并进行直播监督。
历史与现实的尖锐对照
在9月18日这个特殊日子,有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写道:“1931年是别人用刺刀对着我们,2024年却是自己人用塑料勺喂孩子。”这个尖锐的对比引发广泛共鸣。当一代人的健康成长被廉价预制菜包围,当“东亚病夫”的阴影以营养失衡的新形式重现,关于民族未来的忧虑绝非危言耸听。
供应链的真相更令人忧心。无论公办民办、普通学校还是国际学校,大多共享同一套餐饮供应链体系。有家长无奈表示:“连蚊子想飞进配送中心,都得先交入场费。”
破局之道:参与和监督
改变现状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
第一,推动真正的师生同餐制度,要求教育工作者与学生食用同样餐食;
第二,建立家长陪标委员会,让采购流程在阳光下运行;
第三,鼓励家长组成监督团,通过现场抽查和直播方式强化监督。
当足够多人开始追问,改变就会发生。校园午餐不应成为资本逐利的竞技场,而应是守护成长的第一道防线。唯有让每个饭盒都盛满诚意与责任,才能真正兑现“食以安为先”的千年承诺——这不仅关乎50万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关乎一个民族未来的尊严。
来源:迷世书童H927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