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小猫,人称猫姐,一位花了10多年投身寻觅健康美味食材的爱吃人士。为了吃,她走乡串户,上山下地,走遍全川乃至全国。不光是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她还把与食物相关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城市。今年,她作为发起人之一的成都生活市集连续摆摊11年了,张小猫的摊位一直在。
张小猫,人称猫姐,一位花了10多年投身寻觅健康美味食材的爱吃人士。为了吃,她走乡串户,上山下地,走遍全川乃至全国。不光是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她还把与食物相关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城市。今年,她作为发起人之一的成都生活市集连续摆摊11年了,张小猫的摊位一直在。
去猫姐工作室拜访的那天,她像叮当猫一样,变出一样又一样吃的,青苹果、龙眼、荔枝、月饼、薄饼、芭蕉果醋、百香果……这是一次很好吃的采访。
10多年的四处探访,猫姐心里早已形成了食材地图,什么月份该吃什么,该买哪个产地的,她心里十分清晰。
在网购如此发达的今天,成都生活市集为什么还要办下去?猫姐的答案是:“市集能够提供的,跟线上下单收货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是一次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除了消费者去见摊主,摊主之间也需要每月一次的见面,单打独斗是孤独的,大家需要建立互相支持的体系。”
于是,每个月的一天里,来自四川不同地方的中小型农场主,载着新鲜采摘的粮食瓜果,风雨无阻地来到城市的某个角落,售卖当时当季辛苦劳作的收获。
猫姐说:“市集让我认识了很多蔬菜,也认识了更多喜欢吃菜的人。每月一次的市集,不止是逛集,更像是聚会。这家逛逛,那家吃吃,跟农友聊天,和朋友见面,晃晃悠悠地就过了半天。”
·挎上竹篮去赶集
成都生活市集
由成都高新区万市自然教育中心、成都天安生活、爱佳源·亮亮农场共同发起,从2014年开始,每月举办一次,倡导友善环境和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为四川地区的中小型生态农场提供公平贸易的一个平台,通过生产者与消费者面对面交流和交易,搭建城乡互助的桥梁。一方面,市集为生产者营造共同学习的氛围,协助他们提升生产技术及对接市场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城市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食物、分享与可持续生活有关的信息和案例。
除了有许多来自天南海北的食物,猫姐工作室还有许多与农场、种植有关的故事,它们被定格在照片墙上,曾经身为新闻摄影记者的猫姐习惯这样的记录方式。
·猫姐
“你看,第一排从右往左第三张照片,农户叫高清蓉,来自郫都区安龙村,2007年之前她一直在外面打工,考虑到父母年龄大了,干农活很辛苦,她就回村干起了生态农业。旁边那张照片上的女生,种了很多香茅草,用它们来提取精油。”猫姐指着墙上的照片,为我一一介绍。
2020年播出的纪录片《天时·戊戌志》,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选取六座城市的十一组家庭,通过近距离全纪实拍摄手法,记录普通中国人在家庭、情感与外部环境冲突下的真实生活状态。第二集就讲的是生态农业实践者王成的故事。
猫姐说,王成也来自郫都区安龙村,初中毕业以后一直在家乡做农民,受到成都城市河研会的影响,开始从事生态农业。
·王成
2005年,成都城市河研会(以下简称河研会)入驻郫都区安德镇安龙村,研究当地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河流的影响,协同当地政府从源头上治理府南河上游污染。在当地,以家庭为单位修建生态设施和发展生态农业,以点带面、最终达到河流健康、生态平衡。
当时还是《成都日报》摄影记者的张小猫成为最早那批安龙村绿色蔬菜的消费者。到了2013年,这种方式种菜的中小型农户越来越多,河研会请大家做了一个调研,讨论搭建农产品售卖的可能性,2014年3月就有了第一次成都生活市集,从那时起,张小猫就积极参与其中。
·2014年3月第一次成都生活市集
受到王成的影响,2013年起,农户孙文祥与妻子、父亲一起将家人在洪雅县东岳镇骑龙村的16亩地开辟为生态农场,并且保留了超过12种稻谷的老种子,包括本地老品种“红嘴糯米”——一种被国际慢食运动收录到“美味方舟”中的濒危食材。孙文祥也作为水稻品种保护者被写入《消失中的食物》一书。
·市集摊主孙文祥
在成都生活市集的摊主中,还有许多是读完大学后返乡创业的青年。来自金堂的唐亮,毕业于西南大学生物专业,回乡后召集着一大家人一起做生态农业,如今10多年过去了,他和妻子锐丽已经有第二个小孩了。
·亮亮农场唐亮和妻子锐丽
市集的每一个农户、每一个摊位都有代表性的食物,时间长了,赶集的人们也都知道该去哪个摊位买什么。买糖醋蒜去胡雪梅的摊位,买豆干去王雪梅的摊位,买娘惹糕去阿明哥的摊位,买醪糟、生姜、花生去孙大哥的摊位,买皮蛋去韩大哥的摊位……
·红岭农场韩建斌
·四季菜园果敏和阿明哥
挎着篮子、提着环保布袋子来赶集的人,会和摊主们聊聊最近的收成,番茄晒出高原红了,大米的产量比往年好一些,这批新做的藤椒油很香……
·挎上竹篮赶集,收获满满
·使用布袋买菜
摊主之间当然要技术交流了,今年夏天的雨水多了些,如何为蔬菜瓜果营造好小气候;去外地新学的番茄种植技术如何实操;南瓜施肥太多了,还能挽救吗;人工除草还有没有更快速的办法……
·我家菜园
·敬和农场陈校英和丈夫张泽礼
这不仅仅是一个市集,更是一种生活文化、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市集上不仅可以买到用友善环境与人的生产方式生产出的当地当季新鲜蔬果、五谷杂粮,健康无添加的手工食物,有机棉可洗卫生巾、手工布包、自制面膜等生活用品,也可以了解这些友善环境与人的耕作方式、社群互助农业(CSA),参与学习工作坊、农场体验等活动。
市集还设立了回收站,回收干净整洁、可再次使用的纸箱、鸡蛋盒、购物袋等物,供市集农友再次使用。
·自带饭盒买醪糟
·自带餐具吃好吃的
“建立人与食物的美好关系,感受人与人之间最幸福的力量——信任”变得具象化。
食物带来的幸福感是很直接的,比如在猫姐工作室喝到这款来自云南元江县的生态芭蕉果醋,口感清清爽爽,心情一下子亮起来。仔细一看,每一瓶瓶身上有不同的诗歌,它们出自当地的小学生。
除了去成都生活市集摆摊,猫姐也在线上售卖各种食材,“其实我很喜欢在外面游荡的感觉,为了保证售卖的每一样食材都能溯源,我会去到不同的食材原产地考察。最开始会觉得我在帮农民卖菜,很早以前已经转变了观念,其实是农民辛苦种出的食物支持到了我的餐桌,让我每天可以摄入丰富的营养。我希望搭建起农场到餐桌最近的路。”
·2025年5月探访海南小郑农场
在探访过程中了解到越来越多具体的人、细微的故事,猫姐想要让更多人听见农夫们的声音,于是和做川菜口诉历史研究的小妖一拍即合,已经开启了食物口述史的资料收集。“像孙大哥,我认识他那么多年,都没有注意到他其实是年过半百后才投入到生态农业中来的,很辛苦地一直做到现在,他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2014年10月达州探访农友李行
猫姐说,也是因为这些年和农夫、食材的接触,她完成了自我教育的过程,建立了自己和食物的关系,理解了食物和土地的关系,由此确立了自己和世界和他人的关系。
·成都生活市集上年轻的自愿者们
·消费者在成都生活市集上满载而归
“现在,你跟食物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像朋友一样,不是我占有食物,选择吃什么样的食物也是我对当下生活的一种映照,你会通过这个去看到另外一些东西,这个过程我觉得还比较有意思。干净健康的食物给我一种踏实感,让生活变得简单、平静。”
她可能是一个农户家庭;
她可能是一个小农场;
她可能是基于友善耕作的食物加工作坊;
她可能是基于乡村发展、环境保育,并亲自践行友善耕作和生活方式的合作组织。
她可能是从事友善种植的农友;
她可能是从事友善养殖的农友;
她可能是采用友善制作方式的食物加工作坊;
她可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大自然野生采集的一方农友。
……
这是猫姐写在市集摊主招募要求上的一段话,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者,有更具体的入集要求。农户提交申请表之后,市集摊主们会选出代表去实地探访,详细记录,然后农户会面对面和大家见面,表达入集意愿,大家会一起投票。
所有入集、离集和摆摊的规则,都是参与的农户们一起讨论出来的,这是一个高度自治的市集。“我们希望找到同频伙伴,而不是引入竞争,因为本身生态农业圈子很小,力量也很薄弱,我们希望能大家可以聚在一起,提供更丰富的产品给消费者。”
猫姐说,这11年来,他们在成都各个地方都摆过市集,方所、兴隆湖、文殊坊的香园餐厅等。2019年开始,成都生活市集落地玉东社区,一直到今年。春天的时候,他们搬到了集火实验室,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六是开集的日子。
这周六,成都生活市集又要开摆了,除了挎上竹篮,猫姐还提醒大家,带上餐盘、筷子去现场吃香喷喷的美食。
活动信息
成都生活市集
2025年9月20日10:00-17:00
集火实验室(青羊区东城拐街3号)
● ● ●
编辑丨书书
图源丨猫姐
· 欢迎把小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哦 ·
来源:YOU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