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绵延不断、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进入21世纪,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一系列行动,我们已经实证了这片土地百万年的人类史、1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单霁翔 向宇摄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绵延不断、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进入21世纪,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一系列行动,我们已经实证了这片土地百万年的人类史、1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文化遗产保护,重在为子孙后代留白,保障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从我在文化部门工作的那一刻起,就始终坚持一个信念:文化遗产不能仅仅躺在库房里、沉睡在展柜中,而应真正“活起来”,成为面向今天、指引未来的精神力量。
比如在故宫,我们打破“高墙红门”,让更多文物走出库房,让更多空间对公众开放。我们打造展览、开发文创、引入数字技术、拍摄纪录影像,让故宫变得可亲、可感、可传播。再比如“数字敦煌”项目,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现实等手段,使敦煌瑰宝数字化,打破时空限制,满足人们游览、欣赏、研究等需求。
现在的传统,源自于过去的创新;未来的传统,来源于当代的创新。因此,我们要通过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来赓续文脉。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具有穿越时空、跨越国度的永恒价值,这些价值远远超越物质本身,成为文明演进的时空坐标、时代洪流的精神锚点。我们要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汲取智慧,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这样,文化遗产才能成长为一股生机勃勃的力量,在中华大地焕发新的时代光彩,照亮我们未来的旅程。
公众参与,是创新活力的来源。
我常说,文化遗产的命运,最终决定于人。它跟每一个人都有密切关系。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不光是几个专家的事,更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过程,这样才能使更多人对中华文化有认知、有感情。
在良渚古城遗址开放后,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走进古城,了解5000年前的人类如何生存,学习古人怎么制作玉器、盖房子,秋天还可以参与水稻收割。我还看到年轻人在景德镇古窑里钻研陶艺,在尼山讲堂里沉浸于传统经典;看到居民在小巷里守护古井老墙,在街区更新中保留熟悉的街坊记忆。只有广泛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遗产及其体现的中华文化才会活在当下,越来越有尊严。
交流互鉴,是消弭隔阂的桥梁。
习近平主席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天,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来宾汇聚一堂,正是这一主张的生动见证。
我在长期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有一个深切体会: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一个国家,也属于整个人类。这些年,我们不仅立足自身,保护文化根脉,还与多个国家开展联合考古、修复培训、文物交流展览。中国政府加入了几乎所有的关于文物保护的国际公约,同多国签署双边协议,共同打击盗窃、盗掘、走私文物,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力量。
当前,“古希腊的旅程——希腊考古出土文物精品展”正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举行,汇集了来自希腊31家博物馆和考古文博机构的172件/组珍贵文物,全面展现了古希腊文明演进中的辉煌成就,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今年,四川还通过文物特展、学术交流、电影放映,以及共同发起文化传播项目等方式,在欧洲展开古蜀文明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对话,以独特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这些对话合作增进了相互了解,成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具体行动,不仅让世界看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世界文明的美美与共。
文明能塑造人、影响人、凝聚人。我们要借助文化遗产,汇聚不同文明的共识,打开人类走向未来的想象空间。这不仅是中国的主张,更是全人类的期许。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不仅在历史中璀璨,在今天焕发生命力,更将在未来成为联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
来源:川观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