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掌门管夷吾的两大臂膀、五大辅臣、八十勇将、三百女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2 08:29 1

摘要:鲍叔牙认为管仲是“宽柔惠民、治国家不失其柄、忠信可结于百姓、制礼义可施于四方、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敢战无退”,在鲍叔牙心中管仲近乎于完人。

鲍叔牙认为管仲是“宽柔惠民、治国家不失其柄、忠信可结于百姓、制礼义可施于四方、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敢战无退”,在鲍叔牙心中管仲近乎于完人。

管仲在鲍叔牙的举荐下,与齐桓公相见之时,曾有过一段对话。

这段对话很不简单,上从政治外交,中至军事谋略,下到乡村治理,皆囊括其中。而归根结底,管仲之策中最为核心的元素,即是为人。

管仲对齐国朝堂之臣,或是民间风情,相当之熟。上至朝堂之上,下至江湖草野,管仲都能举一反三,提出破局之道。

这也即是说,管仲本身不是理论家,而是具有实战性的人物,这或跟当年管仲的人生经历相关,既在市井中混迹过,又在战场上流浪过,还跨越过国与国的边境,辅佐过王宫子弟,应该是有着相当的江湖习气的。

在管仲的江湖道路上,有哪些重要的人物呢?有谁才能将他们整合到齐国朝堂之中呢?

如果没有管仲,他们有的在朝堂之上,有的在江湖之中,很可能是一辈子也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去。

正是因管仲之推荐,他们才成为了这段齐国风云的舞台上的人物。而他们这些人,显然都曾与管仲有过交集,至少他们都为管仲所熟悉。

这种熟悉,会不会是自上而下的熟悉呢?即管仲才是他们所共同认可的掌门级人物。只有掌门人,才可能掌握到门徒们的所有信息。

齐桓公之幸运,即在于遇到了管仲。齐桓公作为一代国君,虽是知道国内有哪些人,可能并不知道哪些人能干哪些事。

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与人打交道是最麻烦的事,况且是那样一个贵族派系林立、权力争夺激烈的时代。

管仲的出现,正是为齐桓公解决了用人的问题。管仲到底是不是某个神秘门派的掌门人,这个都不重要,但是那些为管仲所推荐的人物,终究还是伴随管仲成为齐国霸业的功臣。

管仲在给齐桓公推荐的人物中,最重要的有两位,一位是国懿仲,一位是高傒,这两位本来就是齐国高层贵族,也是支持齐桓公即位的最重要人物。

管仲推荐这两位人物,本身也是在拉拢朝堂权臣。管仲提出齐国建立“三军”,其中齐桓公控制最强的中军,而国、高两位则各主一军。

国、高二位本来也是各自世家之首领,也即类似于宗派之门主,控制着众多力量,国高二位受管仲之推荐,掌握了部分军力,其实也是对国高二族力量的再巩固,国高二族则无形中成为管仲之左膀右臂。按照江湖规矩,国高二族必尊管仲为掌门。

有句话是,最好的战略就是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管仲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又为齐桓公推荐了“五杰”,这“五杰”各有擅长,都是所属领域的佼佼者。

隰朋“升降揖逊,进退闲习,辨辞之刚柔”,最适合做外交之事,所以管仲推荐为大司行。宁越“垦草莱,辟土地,聚粟众多,尽地之利”,最适合管农业之事,管仲推荐为大司田。王子成父“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最适合军事作战,管仲推荐为大司马。宾须无“决狱执中,不杀无辜,不诬无罪”,最适合管理刑罚,管仲推荐为大司理。东郭牙“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 管仲推荐为大谏之官。

这五位罗列在前,俨然就成为管仲前方的屏障,稳固着管仲地位。

有了指挥者,有了管理者,还要有冲锋陷阵者。管仲推荐了“游士八十人”,专门负责周游列国,传播齐国文化和理念。这八十位就不简单了,他们绝对都是齐国江湖中的厉害人物,不说杀敌万千,至少也是某些小门小派的中坚力量。

这些游士游走天下,除了散布齐国价值观,则还有所谓“择其瑕者而攻之”“ 择其淫乱篡弑者而诛之”的职责,颇有些替天行道的意思。

管仲所建立的这套体系,正好跟后来的儒墨道法相似,尤其是墨家子弟,很可能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

正是在这种管理模式,让齐国的国家管理如同江湖门派一般,管仲在齐桓公之下,而管仲之下,则是两大臂膀、五大辅臣、八十勇将,已经是形成了超级强大的战斗力,一般门派要围剿管仲派系之人,自然就不太可能。

既有朝中力量,又有军中力量,还有江湖力量,这种影响力非一般人物可比。

当齐国的盛世形成,列国政客和商旅纷纷来到齐国之时,要留住这些人,让他们乐不思蜀,管仲还想出了更厉害的办法,那便是“为女闾三百,以安行商”,如此一来,让三百佳丽女子们,留住了外来者的心,还留住了外来者的人。

齐国终究就会是“商旅如归,百货骈集”,齐国的经济发展也即起来了。

管仲这个掌门人,厉害!

来源:海叔说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