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政府陷入危机,德意奥右翼崛起,欧洲政坛为什么突然疯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19:11 1

摘要:在人口最多的关键州选举中,名为“选择党”的极右翼政党“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德国政坛中的第三大势力,给刚上任4个月的默茨政府狠狠上了波压力。

总理已经“背锅”辞职,17万民众却还是要发起示威运动“封锁法国”,来宣泄不满的情绪,这就是马克龙总统现在所面临的执政危局。

而法国的“一地鸡毛”还没收拾,隔壁德国又紧跟着曝出“突发事件”:

在人口最多的关键州选举中,名为“选择党”的极右翼政党“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德国政坛中的第三大势力,给刚上任4个月的默茨政府狠狠上了波压力。

更为可怕的是,德国的这次右翼抬头,已经是继“意大利兄弟党”与“奥地利自由党”后,第三次出现大规模的保守回潮,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三国同盟在两战中的不好回忆。

作为欧洲核心“发动机”的德法,居然在前后两天时间里,接连面临政治“大考”,而其背后民粹的影子,却又出奇的一致。

突如其来的转折,让这片大陆的未来充满未知,欧洲政坛,如今正在经历怎样的巨变?

如果要寻找欧洲各国政治危机中的典型,法国无疑会成为最佳样本。

短短两年间,5位总理轮番登场又黯然离去,每一次更换似乎都能换来片刻的喘息,但其背后潜在的问题却仍旧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就像这次贝鲁总理的下台,就是倒在了财政预算上。

为了稳定公共财政,他不得不提议压缩医保的迅猛增长与冻结部分的社会福利。

可贝鲁显然忘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朴素道理。

于是,一直以来互相不对付左右翼两方政治势力,出奇地站在了同一阵线,全然不顾为国省下的438亿欧元开支,只想将贝鲁和他的倒霉提案一块“扫地出门”。

甚至就连民众们也觉得,这是国家在从他们嘴里“抢食”,将沉痛打击现有的生活品质,然后,街头就炸开了锅。

即便马克龙已经第一时间任命了新的总理,民众们也还是高喊“封锁法国”的口号,用示威游行乃至是聚众暴乱来发泄情绪,逼得政府派出8万军警来维持秩序。

事实证明,马克龙的临时补救,在民众们看来,只不过是“镇痛止血”,而非解题的良药。

毕竟,前几位总理的下台,或多或少都与财政问题有关,如果换人就有用,也不至于两年内搞出5任总理了。

那么,法国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截止到最新数据,法国的债务总额已经达到GDP的114%,美国彭博社更是指出,作为欧元区财政赤字最严重的国家,法国几乎每秒都要增加5000欧元的债务。

而造成这一切的元凶,正是法国过去几十年的高福利政策,这在和平时期自然还没有太大的影响。

可当下,整个欧洲都深陷俄乌战争的泥潭,军费开支更是各国不得不持续砸钱的无底洞,这让国家财政怎么会不出问题?

而更为致命的是,国家已经如此入不敷出,国内的左右翼两方势力,却还在为争夺选民角力,这无疑又加剧了法国的社会矛盾与民族主义情绪。

要知道,马克龙之所以能够就任总统,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他的中立表态,而这种立场也就意味着,他既无法参与左右翼的政争,也无法从“两极”政治生态中争取到任何利益。

因此,与其说是各方政治力量对马克龙的总理“不信任”,倒不如说是法国的政客们为了政争与党争,不惜堵上国家的前途命运。

此次的总理辞职事件,只不过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法国的悖论:不改革,经济必将沉沦;可一旦改革,又等同于政治自杀。

现代法国的政治架构,原本是为了避免政府频繁更替而设计出来的制度,如今可倒好,总统与议会产生对立,恰恰制造了新的僵局。

因此,现在的马克龙,已经陷入了“总理走马灯”的怪圈,无论换谁上任,结果都不会改变,法国的政治困境,已经超越了具体某一位领导人的能力……

如果说,法国面临的问题是政治瘫痪,那么德国现在反倒更像是社会信心的崩塌,不过,虽然二者称谓不尽相同,但在其背后驱动的,却是同样的逻辑。

几十年来,德国凭借奔驰、宝马、西门子等品牌,创造出了制造业神话,用全球领先的工业产品,撑起了德国经济的脊梁。

然而,这种辉煌也就持续到最近几年,先是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冲击了德国的传统供应链,后德国又卷入俄乌战争,能源价格飙升,工业成本的优势也荡然无存。

经济的不振,再加上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德国社会的不安情绪日益增长,原本引以为傲的“德国模式”,开始显得越发脆弱。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极右翼政治党派飞速崛起,在德国人口第一大州“北威州”的选举中,得票率从上届选举的5.1%直接飙升至16.5%。

而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突破,只是因为效仿特朗普,喊出了“德国优先”的口号,一边抨击移民侵占了德国民众的社会资源,一边怒骂欧盟在政治经济上剥夺了国家的主权。

这种民粹动员的口号,无疑相当贴合德国人的体质,于是,民众们不再顾及战后禁忌,突破了主流政党构建的“防火墙”政策,将右翼力量推至台前。

不过,德国会做出如此出格的举动,终究还是因为意大利起了个坏头。

自90年代末以来,意大利的经济就变得停滞不前,而造成这一切的元凶,就是中左翼政党的衰落与民主进程的失利。

民众们对传统政党的不信任,一度引发南方工人与青年大规模弃投的罕见现象,这就为右翼势力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2022年,“意大利兄弟党”赢得大选,梅洛尼也出任总理,而与其他右翼政党一样,她也是通过强调意大利的民族利益,反对欧洲一体化与移民政策,才得以收获选民的支持。

梅洛尼右翼掌权的政治涟漪,影响不可谓不广泛,紧随而来的,就是“奥地利自由党”拿下2024年9月的议会选举。

而与前者极度相似的是,“自由党”也是利用其他党派在财政、税收、养老金等问题上的分歧,让前总理引咎辞职,最终才为大选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看懂这些欧洲国家发展线索,便不难发现其中的联系。

不管是法国总统权威的摇摇欲坠,还是德国被打破的政治禁忌,亦或是意大利与奥地利的右翼崛起,都可以说是政治“极端化”的产物。

传统左翼力量在长久僵化的执政体系中,逐渐变得激进,为了向世界展现所谓的“自由民主”,一味追求国家福利,并容忍各种“多元”群体,这就让国家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

毕竟,他们已经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反对财政紧缩和反对现存体制,唯独忘了一国最基础的民生与经济。

这就让欧洲各国在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与2009年的欧债陷阱时,完全处于被动局面,经济就此持续低迷。

国家债务沉重,中产阶级地位下滑,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可精英群体和跨国公司却依然在不景气中获益,这就为底层民众的反建制提供了土壤。

再者,“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中东和北非的许多国家,持续涌现出大量难民,而欧洲各国一开始对待难民的态度,可以说是来者不拒,这就引发了社会层面的紧张。

许多民众都开始担心就业机会被抢走,社会福利被稀释,但更深层的焦虑还是在于文化认同,这些难民所带来的“异域风情”必然会对欧洲的传统价值观与宗教认同造成冲击。

超过一半的欧洲民众都认为移民会威胁本土文化,这种情绪就被右翼政党精准捕捉,因此,在他们的政治叙事中,最为主打的就是民粹主义与反对移民。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一体化治理的局限性就成为了激化矛盾的导火索,民众越来越认为,欧盟就是一个脱离民意的“精英俱乐部”,转而支持强调主权的右翼政党。

但要知道,二战后,欧洲一体化正是为了防止民族主义和极端主义的重演,是对过往历史的镜鉴与警惕。

可七十多年过去,旧的遗留问题未解,新的矛盾又不断堆积,这样的欧洲,又如何有足够的韧性去应对更多的危机呢?

有观点认为,现在欧洲的乱象,不过是周期性波动,待经济复苏、社会稳定,极右翼的光环自然也就褪去。

也有观点认为,这会是一场更深刻的结构性危机,一旦极右翼在法德两大“欧洲发动机”掌权,一体化的根基将会动摇,届时,恐怕真的就回天乏力了。

不过,无论答案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欧洲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政治周期。

法国的危机还未平息,德国的右翼已经胜出,意大利和奥地利也在右转,这些看似分散的事件,正在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潮流。

八十年前,欧洲从战争的废墟中重建秩序,今天,它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未来是继续一体化,还是被右翼浪潮撕裂,这将是摆在所有欧洲人面前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右翼崛起与欧洲政治格局变动:基于意大利兄弟党上台的透视》[J]彭重周

[2]《右翼政治势力崛起,搅乱欧洲内政外交》[J]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

[3]《欧洲政治“地震带”:极右翼民粹主义如何重塑欧洲政治版图》[J]龚悠悠

[4]《悲观叙事与政治右转:欧洲议会党团政治的演变》[J]王明进

[5]《多重危机下的欧洲政治社会极化趋势研究》[J]史志钦

[6]《近年来欧洲民粹主义兴起对欧洲政治经济的影响》[J]钟文韬

[7]《民粹主义浪潮下的欧洲政治极化态势》[J]卜永光

[8]《欧债危机以来欧洲政治社会思潮的新变化及其影响》[J]林蔚

[9]《欧洲一体化背景下的大众疑欧主义研究》[D]李瀚洋

[10]《欧洲政治光谱“向右转”已成事实》[N]安峥

[11]《欧洲政治碎片化与中欧关系走向》[J]郑春荣

[12]《欧洲政治中的俄罗斯与乌克兰》[J]陈新明、刘在波

[13]《权威、法德轴心与欧洲一体化进程》[J]杨峰

[14]《特朗普当选对欧洲政治转型的影响》[J]Helga Zepp-LaRouche

[15]《17万人抗议,法国一夜变天?新总理对华立场坚决,马克龙离垮台不远》[OL]未央文史

[16]《默茨政府首次大考!德国关键地方选举,选择党得票率翻三番成 “最大赢家”》[OL]上观新闻

[17]《秦皓昂:奥地利迎来战后首个右翼政府,这对欧洲意味着什么?》[OL]观察者网

[18]《奥地利极右翼势头猛,民众担忧》[OL]亚太观澜

来源:趣史微视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