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遵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内热闹非凡,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在此精彩上演。遵义市第一中学近百名学生走进体验馆,参观馆内陈设,并参与现场民族换装、AI骑行等交互式体验活动。
近日,遵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内热闹非凡,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在此精彩上演。遵义市第一中学近百名学生走进体验馆,参观馆内陈设,并参与现场民族换装、AI骑行等交互式体验活动。
课后,学生代表们踊跃发言,从“思政教师的责任”“深刻认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增强文化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肩负青春使命,共创美好未来”等多个维度,分享了自己的深刻认识与真切感受,实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刻板印象到入脑入心的转变。
近年来,遵义市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为重要契机,积极探索创新,将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深度融入学生日常教育,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推动教育入心,民族文化“有形”可触
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让学生深切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遵义市各大中小学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民族大家庭》等教材为蓝本,精心开发主题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石榴籽一家亲”优质团队课评比、“同护赤水河·共筑中国梦”征文比赛等,让学生在民族文化的浸润中,逐步树立共同体理念。
遵义市非遗竹编进校园
遵义师范学院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通识教育必修课,系统讲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理论和历史形成过程,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与民族故事,有效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桐梓县则以“籽子连心”系列活动为载体,通过“非遗体验+文化讲堂+沉浸式互动”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参与民族特色手工艺、宋锦制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少数民族文化,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有感”于心
红色,是遵义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
1935年的遵义会议,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遵义会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遵义人奋勇前行。
遵义会议纪念馆内“小小红色宣讲员”正在给游客讲解红军长征故事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内,一群年轻稚嫩的“小小红色宣讲员”面对各地游客从容讲解。当走到“侗族群众杨和钧怀念红军的诗歌稿本”面前时,新时代好少年、小小红色宣讲员漆铭臣用动情的声音念出“革命真传亲遗嘱,永世不忘誓词盟”,生动展现了杨和钧眼见红军将士被杀害时的悲痛之情。孩子们用坚定的声音,在场馆内诉说着红军与遵义群众的“军民鱼水情”。
近年来,遵义市持续抓好红色文化传承,精心培养了2000名“小小红色宣讲员”。这些孩子们正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其中,张瑞凝、漆铭臣两位同学更是荣获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称号,用红色文化传播出新时代中华民族“四个共同”的磅礴生机。
丰富实践内容,校园文化“多彩”纷呈
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有形有感有效,切实融入学生日常文化教育,遵义市通过多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遵义师范学院开展“石榴花开、籽籽同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
遵义师范学院开展“石榴花开·籽籽同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活动,以舞台剧的形式,精心设计《童心启程》《山川寻迹》《风雨同行》三大篇章,生动再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民族儿女人心归聚、交流交融的动人场景,传递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核心主题。
遵义市第十二中学开发“西北营”“丝绸之路营”“内蒙古草原营”等民族研学课程,带领100多名学生走进内蒙古、宁夏等少数民族自治区,让学生在行走的思政课中,亲身感受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独特魅力。此外,遵义市大中小学还通过主题晚会、特色班会、课外研学、特色活动等多种方式,丰富青少年日常文化生活,将艺术、研学、民族手工艺等课外活动巧妙植入“思政课”,让共同体理念真正“活起来”。
通讯员 赵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飞羽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李劼
三审 田旻佳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