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4年8月至9月期间,乌克兰驻菲律宾大使尤利娅·费迪夫多次对外透露,乌菲双方正在推进一份国防领域的谅解备忘录,计划于10月签署。
乌克兰向菲律宾出口自杀式无人艇,想在南海复制黑海战绩?
别做梦了!
在2024年8月至9月期间,乌克兰驻菲律宾大使尤利娅·费迪夫多次对外透露,乌菲双方正在推进一份国防领域的谅解备忘录,计划于10月签署。
备忘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推动乌克兰向菲律宾提供自杀式无人艇Magura V5,讨论在菲律宾本土开展联合生产。
这个消息一出,一些西方评论将其视为“菲律宾正尝试打造针对中国的不对称打击力量”。
表面上看着挺合理的,毕竟Magura V5在俄乌冲突中确实打出了名声。
但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种设想隔着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
Magura V5的“出名”,源自2023年起乌克兰在黑海使用该款无人艇对俄黑海舰队实施多次突袭。
据乌方称,该型号无人艇曾参与击伤或击沉包括 “伊万诺维茨” 号导弹艇、“凯撒・库尼科夫” 号大型登陆舰、“谢尔盖・科托夫” 号护卫舰。
这款艇长5.5米、能携带320公斤炸药,具备一定自主导航能力,单艇造价大约25万美元。
配备导弹的乌军无人艇
这样看,这款无人艇确实为乌克兰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破坏力的作战方式。
但这类作战是在黑海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内海环境中进行的,目标是俄黑海舰队,作战体系老化,预警能力有限。
而菲律宾面临的是完全不同的作战环境和对手。
南海是一片开放性海域,海况复杂,通信干扰、风浪和天气状况远比黑海严峻。
菲律宾如果想在南海部署Magura V5,就必须具备稳定的通信链路、情报支持系统和远程操控能力,这些恰恰是当前菲律宾军力体系中薄弱的环节。
并且中国海军在南海的部署和监控能力与俄罗斯黑海舰队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已在南海构建起海空一体的侦察、预警与反制体系,电子战、干扰、反制无人平台的能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这样一个高强度战场环境中,Magura V5即便隐蔽性再强,也难以做到完全“无声接敌”。
即便成功接近目标,随后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也远不止一艘舰艇被击中那么简单。
根据《防务快报》和《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报道,菲律宾不仅希望进口Magura V5,还希望通过与乌克兰合作,在本土实现联合生产。
甚至在2023年,菲律宾海军还公开展示了一款名为Palid的自研无人艇模型,宣称两年内可完成开发。
对比来看,这种“本土造”的Palid无人艇,外形更像普通渔船,但内部结构配置为自杀攻击用途,能携带150公斤炸药。
根据菲律宾海事局2022年的报告,菲律宾拥有186座船厂,其中不少是适合建造小型舰艇的C级船厂。
从产业基础上看,菲律宾确实具备一定的造艇能力。
但要实现无人艇的系统集成、自主导航、远程操控、抗干扰等复杂功能,缺乏成熟的技术支持和工业体系,仍是绕不过去的门槛。
所谓的“技术转让”,更多时候受限于政治、知识产权和外交较量,并没有外界想象中的“无条件复制”。
来源:晓婷医生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