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策划丨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2 07:34 1

摘要: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当前,以DeepSeek、ChatGPT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广泛应用,标志着人工智能发展到新的阶段。与早期人工智能主要通过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承担标准化、程式化的任务不

作者简介】莫荣,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鲍春雷,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智库工作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当前,以DeepSeek、ChatGPT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广泛应用,标志着人工智能发展到新的阶段。与早期人工智能主要通过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承担标准化、程式化的任务不同,新一代人工智能能够执行更多涉及理解、推理和决策的任务,更接近于人类的工作范畴。因此,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就业市场影响范围之广、传导速度之快、风险和不确定性之大,都将超过以往。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面对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市场的冲击,要充分挖掘利用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正面效应,积极应对潜在的风险挑战,促进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充分就业协同发展。

一、人工智能发展使就业市场发生深刻变化

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具有渗透性特征的技术,能够与经济社会各行业融合,并具备改变原有生产和运营方式的潜力(何琴、刘明泽:“人工智能对就业规模及劳动收入的影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自动化进入智能化,各行各业已经加速布局新技术的融合应用,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也开始使用智能工具辅助工作,技术变革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

岗位更迭速度加快。正如历次技术革命一样,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规模的影响也具有两面性,但传导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一方面,生成式大模型技术具有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的特点,既可完成重复性、程序性的工作,也可以执行更具复杂性、创造性的任务。因此,技术大规模应用不仅会导致一些程序性、流程性岗位被淘汰,而且会替代一些创造性、专业性强的工作,如翻译人员、插画动漫、程序设计、律师顾问等。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创新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促进生产效率提升,降低产品成本及价格,刺激消费、扩大需求,进而带动关联行业、消费行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增长,直接或间接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

就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进步中,岗位的调整更迭也带动就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技术技能型岗位不断增加,既包括以高科技、高技术为特征的技术研发岗位,也包括一些“AI+”辅助性、操控性岗位,还有人工智能训练师、大数据分析师、云网智能运维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等新兴岗位。同时,部分重复性工作内容和可预测的程序性任务构成的职位则越来越多地被取代,一些工作岗位也将由人机协作取代人力操作。一增一减的岗位结构变化,将使就业市场中智力密集型、技能密集型岗位进一步增多,部分传统就业岗位逐步被挤出甚至淘汰,就业结构向着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高级化方向发展。

就业模式不断创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技术对传统就业岗位的改造日益深化,工作场景、就业形态和工作方式等都有新的变化。企业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细化管理,生产力组织方式走向数字化智能化,数据和算法在管理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形成网络化链接、智能化管理的新型就业系统。此外,技术推动电子商务、生活服务、社交娱乐等各种数字平台快速发展,将处于分散状态的就业资源进行整合重组,把碎片化的就业资源整合形成就业机会,并通过智能化技术突破空间限制,将就业资源精准匹配给合适的劳动者,涌现出大量新就业形态,成为数智时代新的就业增长点。

工作效率显著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技术的智能性、逻辑性、任务性与人的柔性、创新性、主观能动性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显著优势,如营销人员借助人工智能工具精准分析客户的潜在需求,医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更加快速准确地读取识别医学影像等。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提供更加科学的工作规划,优化工作流程。如网约车司机和外卖骑手借助智能化的配送系统,能够选择最优路线,高效完成工作任务。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望逐步将人类从繁杂、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更有价值、更有创造性的工作。

二、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影响呈现渐进分化特征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市场带来的影响巨大,但这些影响并不是短时间集中的,而是呈现渐进式、阶段性特征。另外,不同岗位、区域和群体所受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技术对就业影响呈现长期性、渐近性。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形成替代的迹象已在部分行业逐步显现,但总体还只是局限于部分场景、替代部分工作任务,如机器翻译、数据处理、绘图设计等,更多表现为辅助工作。从短期来看,人工智能不太可能对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产生显著影响(贾朋、都阳:“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财经智库》2024年第5期)。但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渗透,人工智能的就业替代效应将逐渐显现,就业市场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特别是随着巨型智能技术体系的持续扩展与进化,越来越多的领域将受到冲击,被替代的工作范围也会逐步扩大或产生梯次变换,如伴随无人驾驶、无人配送、无人工厂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能会替代部分网约车司机、网约配送员和机器人操作员等就业岗位。

不同岗位所受影响取决于技术替代率。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作用还与工作内容有关,如果技术能够完全代替某一岗位的工作任务,那么该岗位大概率会被逐步淘汰;而如果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只是部分被替代,技术则更可能表现出积极的增强效应,通过人机协同更加高效完成工作(鲍春雷:“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劳动保障世界》2018年第2期)。以自动驾驶为例,运输乘客和货物的职位受自动驾驶汽车的影响较大,技术大规模应用必将冲击货车司机和出租车司机的工作岗位;而利用汽车提供服务或通勤至工作地点的劳动者将会受益,生产效率和工作条件将得到显著改善。

不同区域所受影响取决于技术渗透度。受经济结构、技术准备度、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影响,人工智能对不同地区就业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相比而言,发达地区具备更早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普及应用的条件,人工智能的技术渗透度较高,企业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布局以获取竞争优势,难免对原有就业岗位产生冲击,但同时也会适应技术发展衍生出更多高技术技能岗位。而在欠发达地区,技术的应用相对滞后,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替代作用比较有限,并且受益于技术发展,能够承接发达地区的一些就业机会,如当前我国西部地区人工智能标注、智能客服、网络主播等新职业发展非常迅速。但长期来看,技术发展的不平衡也会进一步拉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不同群体所受影响取决于技术适应性。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具有普惠效应,通过技术赋能让各类劳动者都有所获益。如大龄劳动者将有望延长工作年限,凭借技术和经验重返劳动力市场;需照顾家庭的部分女性劳动者可以兼顾工作与生活;残疾人等群体也会在技术的辅助下获得更多就业机会。与此同时,能否与技术适配也拉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难以适应技术变化的劳动者,就业空间会被不断挤压,面临更大的失业风险,而能够快速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劳动者,将在变革中显著受益。相比而言,年龄较大的劳动者对技术进步的适应能力较差,就业将面临更大挑战,而青年人则更容易接受智能化工具和人机协作工作模式,能够快速适应数字化就业模式。

三、谨防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就业风险

人工智能在创造就业机会、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就业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其对就业的影响总体呈现渐进性、阶段性特征,目前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总体可控,但从中长期看,一些风险和挑战仍需关注。

就业创造和替代不可避免。尽管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为提升效率和增强能力的积极效应,但未来技术的就业替代效应会逐渐放大,并且影响范围将表现出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从一线操作岗位向专业化岗位、从蓝领向白领扩散的趋势,就业市场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Gen-AI:人工智能和工作的未来》报告显示,人工智能会对全球近40%的就业岗位产生影响,未来大量职业将被替代,劳动力面临巨大转型压力。

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凸显。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相比,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改革跟进不及时,企业培训提升技能及产学研合作的渠道也还不够健全和畅通,难以满足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技能转型需要。随着人机协同工作模式日益普及,技术迭代更新逐步加快,新的算法和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也将使就业市场对技能的要求不断变化,劳动者技能的“半衰期”进一步缩短,如果不能及时更新技能或无法跨越技术“鸿沟”,将会使人岗难以有效匹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就业极化问题日益突出。技术进步的非平均渗透等特征导致不同群体无法平等享受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红利。已有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将加大对中等技能岗位替代,由此会带来日益突出的就业极化问题(孙早、侯玉琳:“工业智能化如何重塑劳动力就业结构”,《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5期)。技术通过智能化、无人化等方式加大加快对劳动的替代,挤占生产要素中劳动投入份额,导致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下降,而技术持有者将在此过程中获得更多收入。就业市场中紧缺技术人才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而被技术替代、又无法进入新领域的劳动者,被迫进入低技能市场中寻找机会,使得低层次就业竞争加剧,收入不断被挤压,进而拉大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就业极化趋势将造成中等技能的劳动者就业稳定性大幅下降,收入不平等、社会阶层固化和社会不公现象将越来越严重(李颖:“多角度看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冲击”,《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4年第8期)。

算法治理能力亟待提升。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管理更加普遍,用工管理方式更加强调数字手段的应用,利用智能算法建立了更加精细、更加严苛的管控体系,以确保劳动者能够按照要求完成工作任务。这种方式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但也会带来日益突出的算法控制问题,使劳动者在算法的驱动下高强度、超负荷工作。相较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进程,现行劳动就业法律制度调整存在一定滞后性,管理服务方式与新型用工模式、新的就业形式不尽适配,在算法的规范和治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四、强化就业优先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冲击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对就业领域的影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有效发挥技术在就业提质扩容增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补齐劳动者数字技能、权益保障等方面的短板,防范和处理好因技术替代等带来的风险,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协同联动的新格局。

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有效发挥技术在就业扩容提质方面的优势。在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规划和实际推进中,将就业作为关键优先事项考量,平衡好技术发展应用与劳动者就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岗位需求变动与劳动力供给规模变化相互协调、技术发展应用和劳动者技能提升协同并进。坚持“技术向善”的人工智能发展原则,使人工智能技术在促进就业提质扩容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有效防范其对就业市场带来的风险。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更好赋能产业发展,积极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在人工智能相关生产力布局中,做好对就业的影响评估,统筹考虑对就业的影响,把握好技术应用的节奏、速度和范围。鼓励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提升职业安全和健康水平。

促进就业技能提升,加快建设适应产业变革需求的人才队伍。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引领的职业变迁方向,制定相应的中长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实施紧缺人才培养项目。着眼于未来“新型劳动”需求,建立健全与新技术发展相适配的多元化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紧跟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的产业变革,积极开发新的职业序列,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适应性技能提升专项行动,使劳动者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大潮中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鼓励劳动者切实提高和实时更新素质和技能。

应对就业市场变革,加强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制度创新。针对就业方式多元化、就业市场灵活化、用工关系复杂化等新趋势新变化,健全劳动法律法规,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基准,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完善劳动、知识、技术、资金、管理等各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平衡资本和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最低工资保障,形成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加强税收和社会保险等再分配功能,以减轻劳动力市场不断转型产生的影响,合理调控新技术革命中的资方和部分群体获利空间,让更多社会成员共享技术进步的红利。

防范就业替代风险,做好失业人员的就业帮扶和兜底保障。针对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职业,加强岗位动态监测,健全失业预警机制。制定失业风险预案和做好政策储备,努力做到事前预防失业、事中保障生活、事后帮促再就业,防止集中的大规模失业给经济社会带来新的冲击和严重影响。对于受人工智能技术影响而失业的劳动者,做好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援助等服务,帮助其尽快实现再就业。强化就业政策与失业保险、生活保障类政策的协同联动,对于技能提升和转岗困难的劳动者,做好政策性帮扶和社保兜底。

制作:胡秀荣

核校:张世贵

审核:何忠国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