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一年,Waymo的订单量翻倍,累计行驶里程突破一亿英里,并计划在明年扩大更多城市以及车队规模。然而,就账面数据而言,Waymo依然面临大幅亏损。一个问题挥之不去:Robotaxi到底是下一个Uber,还是下一个烧钱神话?
Robotaxi的“老大哥”无疑是谷歌系的Waymo。
Uber花了五年,用补贴培养了人们叫车的习惯;而Waymo正在尝试用Robotaxi,改写这一切。
过去一年,Waymo的订单量翻倍,累计行驶里程突破一亿英里,并计划在明年扩大更多城市以及车队规模。然而,就账面数据而言,Waymo依然面临大幅亏损。一个问题挥之不去:Robotaxi到底是下一个Uber,还是下一个烧钱神话?
01
变局前夜
最开始的时候,Waymo只是Google于2009年1月开启的一项自动驾驶汽车计划,直到2016年12月才正式从Google独立出来,成为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子公司。2018年12月,Waymo正式对外推出商业叫车服务,但仅在凤凰城面向试点用户和早期用户开放。
这种试点型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23年年底。
2023年8月,Waymo在官方博客中透露,无人驾驶在旧金山和凤凰城的周订单合计超过1万单。但进入2024年后,Waymo的运营数据呈现出加速爬升的态势。2024年6月和11月,Waymo的无人驾驶服务正式在旧金山和洛杉矶向公众开放,周订单由此迎来攀升。
2024年5月,公司宣布在凤凰城、旧金山、洛杉矶三个主要城市的周订单合计超过5万单,翻了5倍。仅仅在3个月后,公司宣布的周订单已经达到了10万单,一年内增长了10倍。
根据公司年底披露的数据,2024年全年订单量超过400万单,周订单在年末稳定在15万单的水平,累计订单突破500万大关。到了2025年4月,公司在凤凰城、旧金山、洛杉矶和奥斯汀四城的周订单已经超过25万单,这意味着单周的服务次数比去年年末增长了超过六成。
2025年5月,Waymo宣布累计完成订单已经超过1000万单。如果按照每周25万单简单推算,截至2025年6月,Waymo的无人驾驶累计订单有望达到1100万单。相比之下,萝卜快跑同期累计订单超过1400万单,全球第一,但Q2单季度订单超220万,预计不及Waymo。
但无论如何,这种量级的订单增长已经使Waymo从一个长期处于试点状态的实验性项目,逐渐走向区域性的规模化运营。
另一种衡量方式是总里程数。截至2025年3月,Waymo累计运营里程达到7100万英里,而到了7月中旬,公司宣布这一数字进一步跃升至1亿英里,约合1.61亿公里。
假设当前25万周订单能够对应这3-4个月2900万英里的里程增长,那么Waymo的单均里程约为7-8英里。这一数据可能存在口径上的问题。在2024年底Waymo发布的年度总结中,其测算的基础假设是单均里程4.1英里,约合6.6公里。这更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后文将以此作为测算基础。
最后,Waymo的扩张计划也在继续,包括车队规模和新开地图。
车队规模方面,目前Waymo在四个核心城市的车辆总数已经超过1500辆,预计到2026年有望达到3500辆。从地理覆盖角度看,这四个城市的服务总面积达到496平方英里,换算为国际通用的单位约为1285平方公里。在这一范围内,平均每平方公里目前分布约1.17辆车。中大城市街区的边长约为200–300米,这意味着在一个4×4的街区网格中,至少能够配备一辆Waymo的Robotaxi,这种车辆密度已经让用户叫车的响应速度和覆盖率具备一定的可用性。
根据公司规划,2026年将进一步覆盖亚特兰大、迈阿密和华盛顿特区等城市,继续沿着美国人口密集且出行需求旺盛的都市圈扩张。综合这些数据可以看到,Waymo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烧钱试验”的技术概念,而是进入了区域市场的初步成型阶段,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用户订单和可对比的运营规模。
02
盈利测算
那么Waymo目前盈利了吗?
一个很明确的回答是:没有。在Waymo母公司Alphabet的财报中, “Other Bets”(其他投资)包含了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等业务(即Waymo)。2025年第一季度,Other Bets板块的营收约4.5亿美元,经营亏损约12亿美元;2025年第二季度,Other Bets板块的营收约3.7亿美元,经营亏损约12.5亿美元。
所以Robotaxi这一模式的商业逻辑是否可以跑通呢?我们来对美国的Robotaxi做一个盈利测算。
营收:
我们按周订单25万、车队规模1500辆计算,那么单车单日的订单约为23.8单,符合其7天24小时的运营时长。而根据之前的测算,Waymo的单均里程约4.1英里,那么单车单日的运营里程约为157公里。作为比较,我国一线城市全职网约车的日均里程在150公里左右,二三线城市在110公里左右。如果上述数据能够准确,Waymo目前的空载率确实高于网约车,单日里程预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单车单日的运营里程是相对确定的,有物理天花板,但每公里的单价受到时段、城市、订单总里程等方面的影响,存在极大的离散性。
聚焦于打车平台实时价格的应用软件Obi在2025年6月发布了一篇题为《The Road Ahead: Pricing Insights On Waymo, Uber and Lyft》的深度报告,报告收集了3月25日-4月25日期间在旧金山的近9万条数据。报告显示,在同一段路线的不同时间上,Waymo的平均价格为20.43美元,而Uber为15.58美元,Lyft仅为14.44美元,Waymo将比Uber和Lyft贵30%-40%左右且用户愿意支付。而在单价方面,三家公司均为分阶段计价,里程越长单价越低,Waymo在4.3km之后的定价能够恢复到相对正常的3.5美元/公里。
Obi
如果我们选用个体层面的数据,开源的Python开发平台Streamlit上有一款可视化的Waymo价格追踪器,目前已经有上百位个人用户提供了自身订单的时间、里程、历时、价格等关键数据。通过拟合,Streamlit提供了这样一个通用场景下的公式:Price = $9.14 + $-0.21 per mile + $0.63 per minute (R² = 0.65)。
但是,这一公式引入了“时间”这一离散度较大的变量,可能不太适用于我们的简单估算。在这里,我们简单的将点状图近似为订单价格与距离的线性函数,斜率估计在4.5左右。也就是说,Waymo单公里的价格约为4.5美元,这与Obi报告中中等距离(2.9-4.3km和4.3-9.3km)的平均单价基本相当。
那么根据上述测算,Waymo单车单日的营收约为157×4.5=644美元。
折旧:
Waymo目前的运营车队全部由捷豹I-Pace组成,该车型的厂商指导价约为7.5万美元。这些车辆随后会加装完整的传感器套件(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从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360°感知。根据Waymo联席CEO Dmitri Dolgov的说法,他们第五代无人驾驶出租车的硬件改装成本约为10万美元。也就是说,Waymo单车的硬件总成本约为17.5万美元。
由于激光雷达、算力芯片3–5年会被迭代淘汰,底盘耐用但电子架构落后,因此业内通常取5年作为假设的折旧年限。根据这个假设,Waymo单车单日的折旧成本约为96美元。
人力:
对于远程监控人员与车辆的配比,一直没有明确的公开数据。根据Reddit社区的讨论,Waymo的这一比率可能是1个人监管10辆车。而根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管理局发布的2025年自动驾驶安全框架,这一比率最大可为1:12。此外,在今年9月《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期刊发表的论文《Overloaded, underloaded or in control: How many automated vehicles can one person supervise?》中,5-7辆是监控自动化车辆的最佳状态。
这里我们采用比较折中的8辆作为单个远程监控人员的管理规模,人员年薪按8万美元计算。其他方面,客服类按1人对应20-30辆车计算,年薪约4.5万美元;现场支持类按1人对应5-10辆车计算,年薪约4.5万美元;维修类工程师按1人对应50-100辆车计算,年薪约8万美元。
根据以上假设,单车单日运维相关的人力成本合计约为52美元。再加上社保、福利、管理和一些冗余,我们将单车单日的人力成本放宽至73美元。
运维:
充电方面,Waymo的电耗按百公里18kWh计算,度电价格按0.2美元计算,单车单日的充电费用仅6美元左右。保养及易损件更换按每年6000美元计算,单车单日的费用约为16美元。商业保险按每年8000美元计算,单车单日的费用约为22美元。信息服务与云端算力等按每年2000美元计算,单车单日的费用约为5美元。
以上合计约50美元,再增加一些冗余可按60美元/车/天计算。
盈利:
根据以上测算,Waymo单车单日的营收约为644美元,成本约为229美元,毛利率接近65%。当然,每辆车并不可能全年都保持上述的接单量,而且高单价能否长期持续也存在疑问,另外成本方面也是出于理想状态下的测算。但是,尽管我们将利润回拨,美国的Robotaxi业务依然是一门毛利不错的生意,它与国内Robotaxi的最大区别就是更高的客单价、更长的接单时间以及更少的远程安全员配比。
03
正在进行时
那么Waymo为什么还是亏损的?
实际上我们按照上述的测算,1500辆的Waymo车队贡献的单季度营收基本在8000-9000万美元附近,能够放入Alphabet公司Other Bets业务单季度4亿美元左右的营收里面。但是,Alphabet公司的Other Bets业务还包括其他“烧钱”项目,比如著名的Verily生命科学。可以说,Waymo只是Other Bets业务的一部分,但在目前是最耀眼的一部分。
根据Bank of America的估算,Alphabet每年在Waymo上的支出达到15亿美元,折算单季度接近4亿。这也导致了目前Other Bets业务单季度的运营亏损达到12亿美元的量级。
毫无疑问,研发费用占据了Waymo费用支出的绝大部分。Waymo在过去几年建立了庞大的仿真测试体系,每年数十亿公里的“虚拟路测”需要海量算力和工程师团队支撑,这部分费用几乎是“无底洞”。此外,Waymo在自动驾驶感知算法、路径规划、边缘情况应对上持续加码,研发团队规模和薪酬水平远高于一般科技公司,这也是账面亏损的根源之一。作为参照,国内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和萝卜快跑每年的研发费用同样达到10-30亿元人民币的量级。
也正因为这样,2024年以来Waymo的大幅扩张才显得格外引人注意。
未来Waymo将进一步覆盖亚特兰大、迈阿密和华盛顿特区等城市,并计划车队数量翻倍至3500辆。这背后的逻辑在于:一方面,前期高昂的研发与硬件投入已接近成熟,边际成本正在快速下降,继续保持“小规模试点”只会让研发投入难以摊薄;另一方面,随着Cruise陷入停摆以及特斯拉Robotaxi的初步上市,Waymo需要抓紧这个宝贵的竞争窗口期。如果能够在此时迅速铺开,不仅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改善收入结构,还能在用户心智中率先锁定“自动驾驶出行”的第一品牌。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