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 | 聚焦“城市更新与空间价值”,2025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年会在天津召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8 18:32 1

摘要: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主办,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协办的“2025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年会”,于2025年9月5日-9月7日在

导读

2025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年会于2025年9月5日-9月7日在天津市成功召开,会议主题聚焦“城市更新与空间价值”。

本文字数:7051字

阅读时间:23分钟

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主办,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协办的“2025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年会”,于2025年9月5日-9月7日在天津市成功召开。

本次年会以“城市更新与空间价值”为主题,在5日上午安排了3场主题报告和1场高峰对话,在下午安排了4个平行分会场及28个学术报告,包括“分会场一:城市更新与文化价值重塑”“分会场二:城市更新与多元互动参与”“分会场三:城市更新与数智规划赋能”和“分会场四:城市更新与韧性宜居营建”。会议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参会的互动模式累计吸引了约25000名观众的积极参与;与此同时举办的城市更新主题展,展示了全国各地近年来在城市更新领域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也引起参会代表的强烈兴趣和反响。

与会代表合影

“城市更新与空间价值”主题展

9月6日上午

大会主题报告

9月6日上午,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曾鹏的主持下,天津大学常务副校长胡文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王凯、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委书记陈勇、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张昕楠、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谌谦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由左至右:曾鹏(主持)、胡文平(发言)、王凯(发言)

由左至右:陈勇(发言)、张昕楠(发言)、谌谦(发言)

随后的主题报告部分则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阳建强主持,3位发言嘉宾围绕着主题“城市更新与空间价值”作了精彩纷呈的大会主题报告。

主持人:阳建强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凯院长做了题为“精准适配的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的大会主题报告。首先,报告指出经济、社会、能源转型下的中国城市发展逻辑正在从增量供给转向存量迭代,因此城市更新要认识城市差异化显著的特征,推动城市规划建设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的精准适配。这既要建立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的知识图谱,又要在行动上建立面向实施的更新专项规划体系,包括城市层面的更新专项规划、片区层面的片区策划编制和地块层面的项目实施方案。然后,报告又针对4类空间、8项任务确立了“精准查找问题-精细设计空间-精心运营维护”更新路径:对于居住空间,要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对于产业空间,要促进经济转型,增加就业机会;对于公共空间,要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对于文化空间,则采用“绣花”功夫,将文化势能转化为新动能。最后,王院长进一步结合崇雍历史街区、海南博鳌近零碳示范区的更新创新实践,阐述了其不同价值导向下的更新思路和科学方法。

石晓冬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和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石晓冬院长做了题为“用‘投资于人’的有效改革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大会主题报告。首先,报告明确了“投资于人”的城市变革即将到来,在此背景下如何落实中央要求、深化城市方略呢?在把握需求变革方面,中央对存量环境下如何实现动力变革提出了新要求,规划业务的逻辑在变,市长、市场、市民的关注点也在变;在突出顺势而为方面,则需突出保障经济、突出投资于人、突出运营治理。那么又如何把握规划转型,拓展创新方向呢?石院长认为需要强调三大导向:统筹导向包括以规划图纸为统筹载体、统筹多部门建设管理、搭建综合技术平台、自下而上和联合谋划编制区域规划创新实施机制等;实施导向包括“空间设计+政策设计”两端发力、加强流量治理的动态配置能力、提升资产意识和加强运营能力、搭建共商共建共治平台、以对接审批为手段加强全周期服务能力等;数智导向则包括聚焦业务难点、推广数智化应用,加强全局统筹、推动规划数智化转型等。

曾鹏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更新分会委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曾鹏教授做了题为“多维价值重组视野下的城市更新行动策略——以天津为例”的大会主题报告。首先,报告指出城市更新的本质是复杂城市系统的整体迭代转型和存量空间的系统性价值重组,并在溯源“空间价值”概念的基础上,建构了新时代城市更新语境下的多维空间价值认知框架。然后报告以天津为例,探讨了更新40年来城市演变的多重时空特征和社会影响,并结合实践案例分别阐述了“效率效益效能”不同组合和多重价值视野下的6大城市更新路径,涉及对象、路径、主题及其价值增值维度等。最后,曾副院长将天津城市更新工作实施进一步总结为: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更新工作协调机制、一套不断健全的更新政策体系、一套上下联动的更新规划计划、一批压茬推进的城市更新项目,并展望了多维空间价值重构视角下实施城市更新的三个重要问题,即:哪里需要更新?如何统筹协调?选择哪个路径?

9月6日上午

高峰对话

大会主题报告之后的高峰对话主要围绕着本次年会主题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而展开碰撞和交流,主持人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秘书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晓,参与对话的嘉宾则包括:城市更新分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谌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英才教授陈天,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分院院长、教授级高工范嗣斌,城市更新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黄瓴

高峰对话

9月6日上午

城市更新分会年会分会场

分会场一

城市更新与文化价值重塑

分会场一

分会场一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更新分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更新分院院长、总规划师张娜联合主持。

由左至右:边兰春、张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更新分会委员、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袁敬诚做了题为“辽宁义县古城保护与更新探索”的特邀报告。报告在分析义县文化脉络和古城形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古城活态更新模式和业态活化路径,并在“辽风第一城”的总体定位下,详细阐述了该项目的空间策略、节点设计及其更新指引。最后,报告从中进一步提炼出设计引领下的“策划-投资-设计-建设-运营”更新运作体系。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副教授王颖做了题为“逆向思维下的古城社区‘基因护理’探索研究”的特邀报告。报告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从原住民的视角出发,对古城的历史演进中的“原生性”营造机制进行了根源性回溯,从中提炼出传统民居院落的营造范式基因,主要步骤包括:建构多维度全要素的社区空间图谱数据库-提炼多层级原型化的空间营造范型库-创立多元化营造引导的“基因”护理动态库,为古城活态保护与动态更新的可持续路径探索提供了又一思路。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梁思思做了题为“人·域·策:存量更新导向的规划设计产教学研探索”的特邀报告。报告立足“产研教学”的联动逻辑,提出了三种空间尺度的更新场景,包括:建筑单体层面的既有建筑改造;场地社群层面的场所优化改进;街区院落层面的存量开发决策。在此基础上,报告结合不同的实验案例(北师大珠海校区的学生活动中心&艺术学院、三里屯太古里、北京老城的腾退后街区),详细分享了其不同尺度下更新行动差异化的困境与挑战、思路与做法、绩效与经验。

由左至右:袁敬诚、王颖、梁思思

其他报告嘉宾则主要来自于本次年会征文的优录宣读者,包括: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正高级工程师李晓宇的“沈阳城市更新试点规划响应与实施行动回顾反思”;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鹏的“行动力模型视角下历史风貌区城市更新探索——英国高街遗产行动区的经验启示”;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规划师贺捷的“基于价值重塑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创新与实践——以厦门为例”;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夏镜朗的“面向实施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路径与实践探索——以沈阳方城更新实施为例”。报告后,分会场主持人为报告嘉宾统一颁发了证书,并接着围绕“城市更新与文化价值重塑”展开了自由讨论和交流。

分会场一主持人边兰春、张娜与报告嘉宾颁证合影

分会场二

城市更新与多元互动参与

分会场二

分会场二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总经理)、教授级高级规划师黄卫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委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规划总监、教授级高工袁锦富联合主持。

由左至右:黄卫东、袁锦富

天津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正高级工程师沈佶做了题为“时间发现,空间理解:天津市劝业场地区城市更新实践”的特邀报告。报告在国家更新政策和天津更新行动的背景下,首先梳理了劝业场地区的多重价值和现实困境,然后有针对性地提供了三大更新策略:空间重构,重振商业中心活力;创新机制,回应民生改善诉求;因房施策,探索多元更新方式。最后,报告还从实践中总结和反思了城市更新的难点、经验及教训。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周文竹做了题为“代际视角下的老城更新:青年群体需求特征与空间应对”的特邀报告。报告在确立相关理论基础、研究思路框架的前提下,不但针对苏州老城区的青年行为特征、主体与行为需求进行了解析,还识别了基于青年行为需求的活动空间载体分布、评估了青年活动空间的更新诉求,进而据此提出了基于青年多元需求的苏州老城更新策略,包括:完善便捷的邻里化服务、优化居住共享性及环境品质、打造多元复合就业创业空间、鼓励商娱空间多样化共生、营造稳静慢行街巷、完善高开放度景观空间等。

由左至右:沈佶、周文竹

其他报告嘉宾则主要来自于本次年会征文的优录宣读者,包括: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范如国的“城市更新异质性主体策略性互动行为博弈分析”;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耿洁慧的“多维空间价值租差视角的城市更新路径识别与对比研究——以深圳市三个典型城中村为例”;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区域规划设计所总监、高级工程师周玮明的“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新旧模式成本对比研究——以广州市‘K’村为例”的报告;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所主任规划师钟婷的“多元参与视角下的成都老旧小区原拆原建路径——以成都为例”。报告后,分会场主持人为报告嘉宾统一颁发了证书,并接着围绕“城市更新与多元互动参与”展开了自由讨论和交流。

分会场二主持人黄卫东、袁锦富与报告嘉宾颁证合影

分会场三

城市更新与数智规划赋能

分会场三

分会场三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教授唐燕,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李绍燕联合主持。

由左至右:唐燕、李绍燕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规划所所长、城市更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王崇烈做了题为“北京城市更新示范项目的实践探索”的特邀报告。报告动态跟踪了2021年起的北京全市城市更新示范项目申报、遴选、总结、推广等全过程,一方面针对405个示范项目,按照5大类和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大维度展开了系统评析,另一方面则全面梳理了示范项目的总体成效, 包括:勾勒出北京城市更新的趋势特点,示范了北京城市更新的价值导向,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北京城市更新模式,明晰了北京城市更新的问题堵点,并从市场主体、政策制度等方面做出一定展望。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城市空间绩效研究中心主任于红做了题为“大城市中心区工业用地转型困境与路径”的特邀报告。报告在对天津城市更新顶层设计概况做出背景式介绍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典型实践和跟踪研究进展,不但回溯了天津工业用地的转型进程,展示了天津低效工业用地的再开发策略,还详细阐述老旧厂区城市更新和工业存量盘活更新的具体做法和综合手段,涉及第一机床总厂更新、纺织集团—大沽南路985号提升改造等。

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左进做了题为“可持续城市更新视角下中国城市类型划分与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的特邀报告。报告首先立足于可持续更新视角,建立了整体研究框架、指标体系及其技术方法;然后,面向全国/城市群的县级行政单元展开类型划分、分异测度和结果研讨,并将全国城市划分为重点核心、发展腹地、优化支撑等五种典型类型,进而在多维特征差异化比较的基础上,从全国、区域、城市三大层面展望了我国更新统筹、协同治理等大体方向。

由左至右:王崇烈、于红、左进

其他报告嘉宾则主要来自于本次年会征文的优录宣读者,包括: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大数据助理工程师谭昆乐的“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更新智能体构建探索”;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主任规划师李义萌的“区级层面城市更新规划中体检评估思路与方法探索”;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洛轩的“人口-设施交互视角下的‘15分钟生活圈’效能评估”;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刘鹏的“重庆旧城区地块肌理的类型识别与空间效能测度研究”。报告后,分会场主持人为报告嘉宾统一颁发了证书,并接着围绕“城市更新与数智规划赋能”展开了自由讨论和交流。

分会场三主持人唐燕、李绍燕与报告嘉宾颁证合影

分会场四

城市更新与韧性宜居营建

分会场四

分会场四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黄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教授许熙巍联合主持。

分会场主持:黄瓴(左)、许熙巍(右)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委员、青岛市规划局原总工程师展二鹏做了题为“‘棚户区’与城市——对中国沿海城市历史性社会空间分布及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观察与思考”的特邀报告。报告阐释了棚户区以及为什么是棚户区,梳理了棚户区的形成与变迁历程及其影响因素,划分了棚户区类型及其变迁趋势和影响,揭示了棚户区与城市空间的结构关联(如全方位边缘化、向心增强的差序格局、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对称博弈等)。在此基础上,报告通过案例比较阐述了棚户区“原始合法性”与大规模改造“负循环作用”的内在关联,指明了我国棚户区改造的定位、策略与空间规划方向,并从“后殖民地城市”和“发展中国家”角度拓展了思考,对贫困居住问题进行了延伸式探讨。

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规划师何俊乔做了题为“从大叙事到小环境——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更新思考”的特邀报告。报告响应城市发展方式、公共空间角色、规划设计语境三大转型,结合北京具体的公共空间更新实践应对4大现实挑战,思考和提出了从单一环境改造到多维城市治理的基本思路:其一、高位统筹,自上而下,如何高效协调不同部门适应群众需求?其二、共商共治,自下而上,如何充分发挥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力量?其三、场景营造,可持续性,如何为空间运营和多元活力留好可能?

由左至右:展二鹏、何俊乔

其他报告嘉宾则主要来自于本次年会征文的优录宣读者,包括: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城保护与更新所项目总监、高级工程师王红卫的“存量背景下老城区的更新思路与策略——以沈阳铁西老城区为例”;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杨微微的“基于 REITs 的产业园区更新模式研究”;杭州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工程师葛亚玲的“市政设施复合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应对策略”;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陈怡沁的“共同生产视角下社区非正式绿地的空间价值与治理创新”;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单颖的“从‘增容’到‘重构’理念下传统商业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实践”;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高级工程师方舟的“城市老旧小区成片连片微改造与自主更新实践——以广州北站东侧老旧小区片区为例”。报告后,分会场主持人为报告嘉宾统一颁发了证书,并接着围绕“城市更新与韧性宜居营建”展开了自由讨论和交流。

分会场四主持人黄瓴、许熙巍与报告嘉宾颁证合影

9月6日晚

城市更新分会工作会议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工作会议在安里甘艺术中心召开,由城市更新分会秘书长吴晓教授和副秘书长唐燕教授共同主持,主任委员阳建强教授对城市更新分会的年度工作进行了系统汇报,委员们则就我国城市更新形势、分支机构建设、学术活动组织、下一届年会申办等事宜建言建策,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曲长虹副秘书长出席会议并作总结发言。

城市更新分会工作会议场景

会议期间进行了城市更新案例调研。为期三天的2025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年会,围绕着“城市更新与空间价值”主题,采取了“特邀专家+征文宣读”“线下参会+线上直播”“主会场+分会场”“学术会议+主题展示”“学术研讨+实地调研”的综合办会模式,以城市空间价值的多维度识别与重组为切入点,共同探讨了文化价值重塑、多元互动参与、数智规划赋能和韧性宜居营建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并取得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

会议 | “实施城市更新,建设人民城市”,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年会在沈阳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聚焦“社会人文视角下的城市更新”,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年会在成都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聚焦“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城市更新”,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年会在青岛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