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日晒伤、多形性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等,这次再来认识一下奇特的“植物日光性皮炎”。
之前聊起过比较常见的几种光线性皮肤病,
如日晒伤、多形性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等,这次再来认识一下奇特的“植物日光性皮炎”。
图源《Contact Dermatitis》
先瞧瞧近期发表在《Contact Dermatitis》上的一篇有意思的病例报道。
一位32岁女性在巴西度假时,为调制鸡尾酒而榨取青柠汁,并将青柠汁接触到手上。随后将汁液擦在裸露的大腿上并晒太阳。两天后,出现了明显的日光性皮炎,伴有多个大疱和剧烈的灼痛感。
这水肿性红斑像两只无形之手,边界清晰而形态夸张。
就诊后医生告知病因,叮嘱严格防晒,并外用激素药膏,2周后复诊症状明显好转。
然而,炎症后色素沉着在6个月后依然明显。
这是一例十分显眼的“植物日光性皮炎”,青柠中的补骨脂素和日光(紫外线)联合作案,让皮肤成为战场。
是指植物中所含的光敏物通过直接接触或空气媒介及口服吸收后到达皮肤,经日光照射后引起的以光毒性反应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变。
突然发生的晒伤样红斑、水肿、水疱、大疱,是光毒性反应的主要表现,严重时会出现血疱、瘀斑,伴灼痛感。消退后常遗留明显的色素沉着,持续时间较长。
大面积发生者可伴头晕、乏力、发热等全身症状。
植物日光性皮炎的红斑可表现为线状、水滴状等奇特的形状。
PIH
有时会和植物(如常春藤)划伤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较像。
有水疱、破溃时可能误诊为烫伤等。
遗留的色素沉着则要和色素失禁症的线状色沉或不规则的咖啡斑鉴别。
植物划伤
除了根据皮损特点和部位,
相应的病史是关键。
当专科医生考虑植物日光性皮炎时,必然会重点询问发病前有无大量进食或接触光敏性植物,以及日晒史。
补骨脂素所致的光毒性接触性皮炎常发生于受光后24-48小时,呈延迟性发病。
同理,如果有光敏,务必避免这些光敏性植物及做好防晒。
光毒性反应呈剂量依赖性,少量进食可能并不会发生反应,吃的多容易发且严重,和过敏(变态反应)不一样。
部分患者有时反复发病,有时有多年不发,和机体本身状况也有关系。
常规治疗和其他急性皮炎类似。
如外用炉甘石洗剂或激素药膏,有糜烂渗出予以湿敷,
有瘙痒等症状口服抗组胺药,水肿明显酌情使用利尿剂,严重的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
烟酰胺等对减少光敏可能有帮助。
高度水肿、瘀斑,边界清楚
1.伞形科:如部分人讨厌部分人最爱的香菜、芹菜、茴香、欧防风等。尤其是西芹,在生长条件受压(如干旱、疾病)时线性香豆素含量会增高。胡萝卜的茎叶部分含量高,根部通常安全。
2.芸香科:如青柠、柠檬、佛手柑、葡萄柚等柑橘属水果。果皮中的油囊( zest )含量最高,果汁中含量很低。这也是为什么调酒师或派对中处理青柠后未洗手,再晒太阳后患上皮炎的原因。
3.菊科:如野菊、黄花蒿等。
4.豆科:如以往江南常见的紫云英,田野中一片紫色很是好看,味道如何智者见智。
紫云英
5.十字花科:如油菜、芥菜。
6.藜科:如灰菜、甜菜,前者以往在北方常见。
7.桑科:如其实有花的无花果,树叶和未成熟的果实的汁液中含有高浓度的光敏物质。
8.牧草。
9.真菌类:如香菇、木耳。
所含的植物源性光化合物,经常提到的就是呋喃香豆素。
而补骨脂素是呋喃香豆素中最著名、研究最深入的一个亚类,属于植物光毒性反应的“明星分子”。
治疗白癜风时,也是利用其光毒性反应。
倍半萜烯内酯常来自菊科植物,这首先是著名的接触性过敏原(即使没有光,也能引起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在光照(UVA)条件下,其致敏性会显著增强,更容易引起反应并加重症状。和补骨脂素不同,该物质更倾向于光变态反应。
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核心色素,可吸收光能。因为含有卟啉环被怀疑和光敏有关,但人体无法代谢它,也不会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卟啉。因此,植物性光敏反应和卟啉病的发病机制有本质区别。
防胜于治!
通过公众对植物日光性皮炎的了解,
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呵护我们的健康和美丽。
歌斐颂巧克力小镇
参考文献:
1.Jan Nicolai Wagner,Franziska Zirkenbach ,Matthias AugustinPalmate.Erythema With Pruritus Following Contact With Lime Juice, a Variant of “Margarita Photodermatitis”.Contact Dermatitis, 2025; 92:313–315.
2.王侠生,徐金华,张学军. 现代皮肤病学(第2版)。
来源:护肤在西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