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九月,生猪市场并未如期迎来“金秋”。本该处于消费旺季的生猪价格,却连续下探、跌穿多个关键支撑位,全国外三元均价全面进入“6元时代”,创下近三年新低,部分产区甚至已触达5元区间。
这个九月,生猪市场并未如期迎来“金秋”。本该处于消费旺季的生猪价格,却连续下探、跌穿多个关键支撑位,全国外三元均价全面进入“6元时代”,创下近三年新低,部分产区甚至已触达5元区间。
广西全面跌破5元
据国家统计局9月14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9月上旬生猪(外三元)价格为13.7元/公斤,较去年同期暴跌30.8%。
而根据一线市场监测,截至9月17日,全国标准体重生猪平均价格已跌至6.48元/斤,多地猪价持续下行,广东地区跌破7元/斤,广西更是全面进入“5字头”,东北猪价也仅有6元出头,打响6元保卫战,多地价格都已创近三年新低。
目前,生猪价格已显著低于行业平均现金成本,部分上市猪企也已跌破养殖成本线,行业进入全面亏损阶段。种价格暴跌现象背后,是生猪产能过剩与需求疲软的双重挤压。
下跌的6大原因
本轮猪价持续下跌,直接原因还是供给端严重过剩导致。农业农村部数据,今年2月至7月,全国新生仔猪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9.3%,按6个月育肥周期计算,至明年1月生猪出栏量还将明显增多。
其次是市场存在普遍压栏行为。今年上半年,就有不少网络主播炒作下半年猪价上涨有望超预期,叠加7、8月时,猪价都有出现短暂反弹,部分养殖户看好中秋国庆行情,出现明显压栏行为。然而,进入9月份后,行情一跌再跌。如今信心转弱,认卖积极性较高,400斤大体重猪只能被逼进入市场,肥猪突增,还根本卖不动。
再次是9月生猪跨区调运新规正式实施。区域生猪流通难度较大,散户卖猪难度加大,区域价差也在不断拉大,如广西和海南猪价差达到2.5元/斤左右。
此外,集团猪企为了完成季度目标,还在持续增量出栏。数据统计,本月集团猪出栏计划环比增加1.3%,日均出栏环比增加4.7%,进一步加剧市场饱和。
二次育肥全面熄火!曾经在猪市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二次育肥,面临政策的严厉监管,违规者将面临出栏检疫限制。而且几大头部猪企早已行动,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生猪并停开饲养检疫票。二次育肥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但在猪价低迷、市场信心不足的时候,有时候也需要一把“猛药”。
最后是需求方面,尽管步入传统消费旺季,但终端猪肉走货仍未见起色。9月上旬,受高温天气影响,餐饮复苏缓慢,团餐、宴席等大宗需求未出现预期增长。截至9月16日,重点屠宰企业开工率为31.89%,较上周环比回升0.54%,增幅明显不足,供应结构失衡。
猪市正迎来新一轮阵痛期
9月16日农业农村部召开的生猪产能调控座谈会,要求合理淘汰能繁母猪、控制肥猪出栏体重,明确提出了产能去化具体目标,一是要求25家头部企业在2026年1月底前合计减少能繁母猪100万头,任务量分配参考企业前期能繁母猪增量;二是各省份同步实施能繁母猪调减,根据2024年《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划定的本省存栏红线与当前实际存栏差距,确定区域调减幅度。
因此,尽管此次政策强调限制出栏体重,并减少二次育肥,但要从根本上完成产能去化,还是需要完成能繁母猪的调减,但产能繁母猪能去化传导至商品猪供应最少需10个月左右周期,因此短期内供需格局难以改变,产能收缩起码得到2026年下半年。
因此,在连续盈利超1年时间后,不管是集团猪企,还是中小养户,都将迎来新一轮的市场“阵痛期”,需要做好充分的应对策略。
对大型养殖企业,短期内需按要求调减产能,对养殖水平不高、生产成绩不好、负债水平居高不下的企业来说,危机正在加快到来。但对于成本控制能力优秀的企业,将在行业复苏中占据更有利位置,获得更高的盈利水平。
对中小养殖户来说,则是危中有机。一方面,大型企业的主动减产可能为中小户腾出部分市场空间;另一方面,环保、资金等门槛的提高也加速了中小户的退出,未来中小养殖户可能需要更多通过与大企业合作或发展特色生态养殖来寻求生存空间。当然,更需要政策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来源:鸡麻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