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40章,辩证法的首次完整表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0 14:00 1

摘要: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朝相反的方向运行,这是规律。顺势而为,是利用这个规律的最好方法。从阶段看,此事物都是从有形的彼事物转化而来,这叫“万物生于有”。从全域看,所有有形物都由无形物聚集而成,这叫“有生于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今译)

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朝相反的方向运行,这是规律。顺势而为,是利用这个规律的最好方法。从阶段看,此事物都是从有形的彼事物转化而来,这叫“万物生于有”。从全域看,所有有形物都由无形物聚集而成,这叫“有生于无”。

人类有一种本能,就是想正确认识世界,以便采取的行为有效。迄今为止,人类找到两种有效的认知方式,一种叫形式逻辑思维,另一种叫辩证逻辑思维。

两种认知方式都有效,但有道、术之别。辩证思维是道,形式思维是术。所谓道,是指事物宏观的演化逻辑,所谓术,是指微观的运行逻辑。就是说,辩证思维能使人认识事物整体的演化状况,而形式逻辑思维只能使人获知局部的真理,但看不清大局。

为什么呢?因为形式思维从事物的单一属性出发,以矛盾律,严格循行事物的线性因果,所以,只能着眼于微观的局部联系,而事物实际上是多重矛盾互动的产物,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因果链,而且因果链又是互动的,所以形式思维无法看清局部关系在全局的地位。这样的思维方式只适合自然科学思维,不适合社会性的思维。

比如,中国的“公知”多是文化人,之所以叫做“公知”,是因为恨国恨党、政治短视。他们的政治思维其实就源自形式思维。公知几乎都出身于过去的剥削阶级,新中国损害了他们的家庭利益。你伤害我,我必报复,这种睚眦必报,不就是形式逻辑同一律的原始表现吗?对中国抗疫极尽诋毁之能事、深受西方欢迎的《武汉日记》的作者,果然出身于过去的地主家庭。她的政治态度不就是简单的“有仇必报”逻辑吗?但从辩证逻辑看,作者为了祭祖,不惜把疫情下苍生的生命当作祭品,不就是迷恋于障目之一叶的小人么?

不懂辩证逻辑思维,只喜欢形式逻辑思维,也许可以使你成为一个优秀的知识人,不可能使你成为一个明达的社会人。

可见,作为社会的成员,人是不能无视辩证逻辑的,否则必会陷入偏执。辩证逻辑也需要形式逻辑的帮助,否则就只能“坐而论道”。佛教三句义倒是典型的辩证逻辑:“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意思是,我们眼里的世界,仅仅是个人的感觉,不是世界本身。每个人对世界的感受不同,所以大家说的“世界”不是一回事。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把它叫做“世界”,否则就无法表达和交流了。但要记住,大家嘴里的“世界”,并非指一个客观实体,只是我们个人的感知而已。——这种认知的确很深刻,但是,如果不能应用于有效的行为,它虽然深刻,也只是一个想法。把好的想法转化为有效行为,就得靠形式逻辑思维。

形式逻辑诞生于古希腊,后来成为西方的主流认知方式。差不多同时的中国,也出现了形式逻辑理论,以白马非马论为代表。但形式逻辑在中国不受重视,因为中国古人早就发现世界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不是线性的概念推论所能涵盖的。如要整体把握事物的演化,必须借助老子率先表述的辩证思维。老子比亚里士多德早了100多年,在老子时代,古希腊也出现了辩证法,但多数人视辩证法为一种辩论术,不像形式逻辑那样能产生实际效果。直到19世纪,德国黑格尔才完整表述了辩证法,马克思则把它改造为唯物辩证法。换句话说,辩证思维在中国成熟于老子时代,在西方则成熟于19世纪,相差了2000多年。

1937年,马列哲学著作基本未有中文版,而毛泽东却写出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个本书显示毛泽东对辩证思维的掌握堪称炉火纯青。为什么?因为他在实践中早已领会了辩证思维。这两本书其实是三合一的产物,其一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二是实践的摸索,其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启发。

为什么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辩证法的首次完整表述呢?

大家都知道,辩证法有三大定律:1,矛盾的对立统一,2,量变到质变,3,否定之否定。但毛泽东认为,辩证法只有一条定律,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其它两条不过是对立统一的表现方式而已。

“反者道之动”,直指矛盾的对立统一。意思是,事物的规律,就是朝相反方向运行,即“物极必反”。而在西方哲学中,类似话语却迟迟到19世纪才出现,那是黑格尔说的:“Every extreme meets its opposite.”(每个极端都会走向它的反面。)

想过没有,为什么对“物极必反”的认知,中国人比西方人早了2千多年?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西方哲学以所有物质的运行规律为考察对象,而中国哲学则以生命物质的运行规律为对象。对生命而言,阴阳和合是生命的充要条件,阴阳和合的关键,就是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就是“反者道之动”,就是“物极必反”。而所有物质共同遵循的规律,不是“物极必反”,而是能量和质量的守恒,熵增定律等。

而所有的生命物质都是以物极必反的方式循环运行的。比如人类,单个而言是一个“生长壮老已”的过程,整体而言,就是“生长壮老已”的不断循环。个体生命的延续,不就是吃喝拉撒的不断循环吗?地球生物圈的环境,是一年四季的循环。在人类社会,就是执政周期的循环。在股市,不就是涨跌循环吗?

与生命有关的事物,处处体现出“反者道之动”原理。白天否定黑夜,黑夜又否定白天,这是循环中必然出现的“否定之否定”。白天过了10小时,依然是白天,这是数量的变化,再过一小时进入黑夜,白天变黑夜,是质的变化,这是循环中必然会出现的“量变到质变”。可见,物极必反的循环方式包含了否定之否定和量变到质变两个定律。

那么,事物为什么会朝相反方向运行呢?为什么会不断循环呢?其中的机理,就是古人发现的“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的阴阳转换。阴阳就是现代哲学所说的矛盾,阴阳转换就是矛盾运动。

阴阳转换的形象代表就是太极阴阳鱼图。黑白两条鱼代表阴阳,阴阳和谐地缠抱在一起,但没有交融为一体,说明阴阳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这不就是对立的统一吗?黑鱼中有白眼,白鱼中有黑眼,说明阴阳之不可分割。两条鱼处在一个圆中,圆代表事物或系统的界限,说明阴阳互动只能发生于一个事物或一个系统的内部,两个无关的事物不存在阴阳关系。两者都在朝与原先方向相反的方向不断运行。

由此可见,“反者道之动”表述了完整的辩证思想,而且是人类的第一次表述。老子为何接着又说“弱者道之用”呢?它与“反者道之动”有什么关系?

“反者道之动”是辩证法的理论表述,而“弱者道之用”,则是辩证法的实际应用。理论必须结合实际才行。

中国哲学的重要特色,就是紧密结合实际。如果不是为了解决当时延安的形而上学思潮,毛泽东也许不会写《实践论》和《矛盾论》。这是中国哲学与西方的重大区别,康德写三大批判书的时候,心里根本没有任何实际的社会问题。在西方世界,德国的哲学是最发达,然而德国的社会状态却与发达的哲学无关。

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要具备正确的认知,然后才是正确的行动。“弱者道之用”,就是有了“反者道之动”的正确认知后的正确行动。

老子认为,最正确的行动就是“无为”,即不与强大的趋势对抗,要顺势而为。老子常用“柔弱”、“不争”等意象来表达“无为”的特点。老子又说“无为而无不为”,“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这表明老子提倡的“柔弱”,不是“逆来顺受”的“示弱”,“不争”也不是无条件的退让。“柔弱”和“不争”,是指不跟趋势闹别扭的“顺势”。只有把“弱”理解为顺应趋势,才能读懂“弱者道之用”的真正含义。

解放战争初,解放军力量较弱,尽量谋求和谈,对于国民党的军事挑衅,报之以最大限度的忍让,尽量避免开战,这是顺势。三大战役结束,趋势变了,国民党要和谈了,这时我党提出了国民党不太可能接受的和谈条件,说明什么?说明不想谈了,这也是顺势。

从“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成为中国人的认知基因。在极端困难时,由于物极必反的道理,所以才能咬牙坚持而不气馁,这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特色。勾践的卧薪尝胆,重耳流亡19年的乐观,红军长征时“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无不体现了这种文化精神。

老子接着谈了一个更深的问题,物质世界的生成方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应用阴阳分析,把所有的存在划分为“有”和“无”两个概念,简言之,人能感知的存在是“有”,人不能感知的存在叫“无”。

“天下万物生于有”,是指世间万物都源自具体的有形物质。比如,我们身边的一切用具都来自其他有形的材料,如桌子来自树木。这是指事物的局部的阶段性的演化机制。“有生于无”,是指事物的整体的、终极的演化机制,意思是所有有形物归根结底都来自无形物,最后也一定会成为无形物。比如,一碗水放在桌上,几天后,水少了,水去哪儿了?变成无形的气跑了。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命题,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宇宙生成论,可以说,在哲学隐喻层面,现代物理学,包括量子力学,也没有超越这句话的涵盖。

这句话有三个重要意义:其一,在本体论层面揭示了物质演化的两大机理,“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有”。其二,在辩证逻辑层面,提出事物是“有无相生”的重要命题。其三,在价值取向层面,主张“无为”,顺势而为。

本章虽短,但意义重大,它揭示了事物演化的客观规律,并提示我们如果正确应对。

来源:文化新势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