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导致脑腐降智是真的吗?我仔细去查了论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2 01:52 2

摘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喜欢看短视频,或者很自豪地宣称自己从不刷短视频。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刷短视频会导致人脑腐、降智”,乍一看好像还挺符合感知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喜欢看短视频,或者很自豪地宣称自己从不刷短视频。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刷短视频会导致人脑腐、降智”,乍一看好像还挺符合感知的。

我就没有那种形象包袱,很乐意和大家分享,我喜欢刷“荒野生存”和“美食探店”类的视频,当然,还有那些好看的皮囊。iOS系统显示,我每周花在短视频上的时间在3到5小时之间,据读者们反馈,我目前智商好像还行……

那,刷短视频真的会导致大脑腐化,真的会导致智商降低吗?作为科普博主,我决定去找找研究证据,对自己的智商负责。

短视频导致脑腐?其实是纯靠脑补

最近社交媒体上有很多爆款文章说“科学研究表明刷短视频会导致大脑腐化萎靡(Brain Rot)”,因为有图有真相,还贴出论文来,唬得人一愣一愣的。

科研论文截图

就上面这个图,乍一看可不得了,大脑好多个区域受到短视频影响,那时间一长可不就是腐化萎靡了吗?

然而,看科学论文不能光凭一张图就脑补结论啊,我们还得仔细看图里表示的是什么,论文的结论是什么,证据是什么。

上面这张图,其实展示的是人在观看算法个性化推荐的短视频时大脑比较活跃的区域,作为对比的是人观看随机短视频时大脑活跃的区域,两者呈现显著的差别。

这项研究的目标是找到算法推荐短视频让人爱不释手这一现象在大脑神经活动层面的机理,它的结论是发现了一片被激活的区域,证明了有算法加持和没算法加持的确有本质的不同。

从头到尾,这项研究都不是要分析短视频对大脑健康或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更没有得出短视频有益大脑或者有害大脑的结论。

Viewing personalized video clips recommended by TikTok activates default mode network and ventral tegmental area

论文地址:

从头到尾,这篇论文就没有提到过脑腐Brain Rot这个词。

那脑腐这个词是从哪儿来的呢?它其实是《牛津辞典》2024年评选出的一个年度词汇,意思是在网上过度浏览碎片化、低质量的内容导致一个人感到精神或智力退化的现象。

请注意,这里的脑腐是一个社会现象的总结,而不是一个科学名词。碎片化、低质量等词汇都是边界模糊的形容词,而“感到精神或智力退化”则进一步表明它是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结果,更不是“对大脑不可逆的生理伤害”。

关注“脑腐”这一移动互联网时代伴生的社会现象,呼吁人们注重信息摄取的完整性和高质量,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但把脑腐这个年度热词和一项正经科学研究缝合起来,制造一个“刷短视频导致脑腐”的概念,就纯属过度脑补了。

短视频导致孩子降智?其实是有些父母没做好

关于短视频的传言中,还有一个常见的说法是刷短视频会让发育期的孩子智商降低。同样的,持有这一观点的人也拿出了科研论文来作为支撑。

这是一篇发表于2023年的论文,研究人员招募了454名初一学生和368名高一学生,让学生填写调查量表,包括每周刷短视频时间有多长,是主动去找感兴趣的视频还是由算法自动推荐等等。再然后研究人员再用认知测试的量表评估了学生们的记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找老师拿了这些学生的语文数学成绩。

通过分析,发现初一学生这一组里面,日常刷短视频比较多的那些学生记忆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整体略微差了一些,语文数学成绩也略微差了一些,呈现微弱的负相关。(栋梁注:论文中相关系数为-0.33~-0.21)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刷短视频会让记忆减退成绩变差,还是说明记忆较差成绩不好的学生更喜欢刷短视频呢?其实两者都说明不了……

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更何况是微弱的相关性,更何况这种相关性在同一项研究的高中组里都没有得到验证。

论文标题:

Adolescent user behaviors on short video application, cognitive functioning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论文地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60131523001422?via=ihub

这样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我们去关注短视频对学生成长可能存在的的影响,但具体有没有影响,有多大影响,目前还并不清楚,不能乱下结论。

其实真要说起来,对青少年成长影响很大,且有充分研究证据的因素,是父母的高质量陪伴。如果缺失了父母(主要照护者)的高质量陪伴,无论是让孩子刷短视频、看动画片还是打游戏、去外面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认知学习能力都会相对落后一些。

这也是留守儿童成为严峻社会问题的主要根源。真正对孩子有负面影响的是留守或者忽视,而不是短视频。有些父母自己没做好,社会没有提供跨省务工父母把孩子带在身边的条件,这才是问题所在。

短视频危害青少年?这锅太大真背不起

其实,每一代青少年都曾经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每一代让中老年人不满意的青少年都会被确诊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病因。

在我小时候(85后),父母普遍认为是看电视和打电动害了孩子。到90后上学的时候呢,又有很多人责怪流行音乐带坏了孩子,因为那时候是MP3人手一台的年代。到95后00后上学的时候,网络游戏飞速崛起,承担了主要的骂名。等我外甥女这批10后的孩子登场,二次元和饭圈文化又成了主要的声讨对象。

直到最近几年,大家又把火力集中到短视频身上,把短视频视为毒害青少年最大的元凶。

但最有意思的是,现如今,以《黑神话·悟空》为代表的网络游戏成了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以《哪吒2》为代表的二次元动漫成了中国文化输出的杰作,而90后们沉迷的流行音乐现在成了流行经典。曾经的“洪水猛兽”,而今都变得慈眉善目甚至德高望重起来。

其实说起来,每一个时代的青少年总归是要流行点什么,沉迷点什么的,只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载体不同而已。

再好的媒介,沉迷其中也会耽误“正事”,曾经被大人们看不惯的旁门左道,也有机会成为“正经事业”。如何引导青少年适度接触和积极使用前沿技术和新兴媒介,是每一个时代都要重新去面对的严肃议题,破局的关键在于把握适度和积极的尺度,而不是去一味禁止和妖魔化。

总的来说,短视频是一种信息密度不太高、接受门槛比较低的信息媒介,相比印刷品、广播、电视,以及大家此刻在阅读的长文章,短视频呈现出一些新的显著特点,因为传播应用的空前广泛,所以需要格外审慎,但妖魔化其实大可不必。

妖魔化短视频并不有助于解决我们真正关心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也不利于科学观点的传播和短视频整体内容生态的改善。

一个简单的道理:

我举办美食旅行团期间,20多位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没有一个在刷短视频的,我自己也没刷。我人都已经在顺德最好吃的餐厅了,还有一群同温层的朋友聊天,我还刷美食探店短视频干啥?

来源:基本常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