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消防部门接到报警,彼时火焰已突破教堂屋顶。
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消防部门接到报警,彼时火焰已突破教堂屋顶。
短短半小时内,木质框架组成的 “森林” 屋顶被烧毁,标志性的 93 米高尖塔因承重结构受损,在全球观众的注视下轰然倒塌。
所幸教堂主体石质结构及内部大部分文物被及时抢救。
谁也没想到而这场大火竟然引发了全球的关注。
这座建造过程耗时约 182 年的建筑,早已超越宗教场所的属性,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文化符号。
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西岱岛东端,是哥特式建筑的经典代表作。
它地处巴黎拉丁区核心,周边文化地标密集。
东侧紧邻塞纳河畔的绿色书摊,这些始于 16 世纪的书摊至今仍售卖古籍、画册等文化商品;
西侧 500 米处是 Shakespeare and Company 书店,20 世纪 20 年代起,海明威、乔伊斯、菲茨杰拉德等作家常在此交流,书店也成为英语文学在欧洲的传播据点。
北侧与卢浮宫隔河相望,南侧距离法兰西学院仅 800 米。
从 12 世纪建成起,巴黎圣母院就与学术活动紧密关联,中世纪时,教堂周边聚集了大量学者,拉丁语作为学术语言在此广泛使用,“拉丁区” 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是一部在动荡中存续的记录。
1429 年,圣女贞德支持的查理七世在教堂举行加冕仪式,此时巴黎仍被英国军队控制,这一事件成为百年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1789 年法国大革命期间,教堂遭遇严重破坏。
革命者将教堂内的国王雕像误认为君主专制象征,砍去雕像头颅。
把祭坛拆除,将教堂改名为 “理性神庙”,用于举办反宗教活动。
1793 年,甚至计划将教堂拆除,后因建筑结构坚固难以实施,转而将其用作粮食仓库。
19 世纪初,教堂损毁严重,屋顶漏雨、墙壁风化,几乎沦为废墟。
1831 年,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出版,书中以教堂为背景,讲述敲钟人卡西莫多的故事,引发公众对这座建筑的关注。
在舆论压力下,法国政府于 1844 年启动修复工程,由建筑师维奥莱 - 勒 - 杜克主持,耗时 20 年完成:
重建尖塔,修复玫瑰花窗,补充了 111 个中世纪风格的滴水嘴兽和怪兽雕像,其中部分雕像融入了当时的工业元素,成为哥特复兴风格的典范。
这座800多岁的教堂多次见证重大历史事件。
拿破仑在此举行加冕仪式;巴黎解放时,民众在教堂广场举行庆祝活动;巴黎学生运动期间,教堂成为临时避难所。
2019 年火灾后,法国政府成立专项修复委员会,明确修复原则为 “最大限度保留历史原貌”,并设定 2024 年巴黎奥运会前部分开放的目标。
修复工作面临多重挑战:
教堂屋顶原使用的橡木来自 12 世纪的原始森林,现存橡木难以达到同等材质。
修复团队最终从法国、德国、波兰等国的可持续森林中筛选出 1000 余根橡木,每根木材都经过强度测试和防虫处理。
其次是技术难关,玫瑰花窗由数千块彩色玻璃组成,部分玻璃已有 800 年历史,修复团队采用3D扫描技术记录每块玻璃的位置和破损情况,再由专业工匠手工拼接;
对于石质结构,工匠使用中世纪传统工具,按原始工艺修复风化的石块。
资金方面,修复总预算约 8.4 亿欧元,其中法国政府出资 3 亿欧元,其余来自全球捐款,截至 2023 年底,已筹集资金超 7 亿欧元。
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修复工程已完成 90%。
尖塔重建工作于 2023 年 12 月完工,屋顶木质框架全部替换完成,南侧玫瑰花窗修复完毕并重新安装,内部祭坛、座椅等设施正在进行最后调试。
目前教堂仅开放广场区域,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启动内部试开放,2026 年全面对公众开放。
修复过程中,团队还开展了考古研究,在清理废墟时发现了 13 世纪的铅制棺材、中世纪的金属工具等文物,为研究哥特式建筑施工工艺提供了新线索。
巴黎圣母院的修复,不仅是一座建筑的重生,更是人类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实践。
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延续文明的传承。
文章/花开富贵
见证巴黎圣母院五年修复之路:“浴火重生”再现法兰西辉煌
2024-12-09 07:14·光明网
4·15巴黎圣母院火灾事故
2019年巴黎圣母院火灾事故
来源:聆听娱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