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三年,只用10天就逼得和珅自杀,嘉庆的帝王心计有多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4 11:20 1

摘要:要说这清朝两百多年,有时候跟坐过山车似的:前头康、雍、乾三位爷那叫一个风光,到了乾隆晚年,局势却慢慢变味了——外有强敌觊觎,内里毛病窝里横。你不能光指着某一个时间点说“开始衰了”,但乾隆一撒手人寰,整个王朝的气氛就像屋子里的暖炉突然熄了,冷清得很。接棒的是嘉庆

要说这清朝两百多年,有时候跟坐过山车似的:前头康、雍、乾三位爷那叫一个风光,到了乾隆晚年,局势却慢慢变味了——外有强敌觊觎,内里毛病窝里横。你不能光指着某一个时间点说“开始衰了”,但乾隆一撒手人寰,整个王朝的气氛就像屋子里的暖炉突然熄了,冷清得很。接棒的是嘉庆,乾隆那个十五子,多少也让人摩拳擦掌等着瞧:到底这新皇能不能把江山守住?毕竟,大家都喜欢提一句,清朝是越活越短命。

现实嘛,永远比戏文复杂。说嘉庆是“扶不上墙”,其实也不公道。你得看他处在哪个年代,周围啥环境。乾隆那阵子啊,朝上都快成了贪官聚会,和珅更是独霸一方。嘉庆要不是铁了心去碰和珅这块烧红的铁,说句不怕恶心的话:焉能有后来满清的几年喘息?他上台没两年,就开始搭圈子、挖根基。有人说,那是乾隆死了嘉庆才动手,其实不然——嘉庆在乾隆病榻旁边早就摸清了各路关系,等到那一刻,只是顺水推舟罢了。

说到和珅,这人在民间风评一向复杂。有说他奸诈的,也有感慨他机灵的。其实仔细想想,他从上头掉下来,也不是全靠自己命不好。出生官宦之家,亲娘难产死了,父亲又早亡。一时间,家里鸡飞狗跳,他这个“孤根藤”只能靠老仆帮衬,勉强吃得饱、穿得暖。你想啊,满清贵族圈子水太深了,没爹没人护着,就算你有个“门荫”也得提防姨姨舅舅的算计。和珅能熬出来,不光是脑子活,更是嘴甜手快。当年和珅在学堂里常常凌晨点灯,凳子腿摇得“咯吱咯吱”,据说一字一句背完《四书》才肯休息。他那点满腔的气,别人孩子是喝羊奶长大的,他是憋脚气磨出来的。

这些年头,他吃过太多白眼,有人甚至在祠堂里指着他说:“和家往后没好日子了。”所以和珅也学会了察言观色,遇事从不硬顶。能说流利的汉满蒙藏,还真不是都市传说,当年乾隆随口丢个文书,他能两刻钟就翻译完毕,还弄得顺溜。正是看中这些本领,乾隆把他当至亲左膀。宫里老太监都传:“缺啥,找和珅准没错。”不过嘛,靠得太近就容易惹麻烦,世上没哪个皇帝喜欢权臣太张扬。

嘉庆心里可有数,这和珅甘于当乾隆的“耳目”,给皇十五子端茶倒水从不失手。立储那会儿没几个人敢捅破窗户纸,但和珅却早早带着玉如意上门,象征顺风顺水——都在京城里混,真假早晚水落石出。换做我,要是正呆在书房磨笔,忽然见这头脸熟的和大人来送宝贝,还带几句绕弯子的话……心里能不嘀咕吗?那一刻,嘉庆的表情冷淡,可心里肯定“咯噔”一下:原来自己成了风口浪尖,外人都知道得比自家还早。从此和珅在嘉庆这儿算是捏了把汗,他表面上应答:“谢大人在心。”但转身进内屋,心里的算盘就啪啪作响了。

有趣的是,满清的官场讲究“识时务”,大家嘴上都说朝廷大义,可背地里有谁不拉关系?和珅算是踩着点进了新主的队伍,但那颗当风使舵的心思让嘉庆刮目相看,却也不放心压箱底。嘉庆谢谢他帮忙“知情识趣”,可更怕这人明天就倒戈别人。说到底,官场如戏,深情难保。

他们彼此试探,还得演给乾隆看。颙琰——后来的嘉庆,有时候坐在紫禁城丹凤朝阳的廊下,听和珅搅和政事,表面点头,心里想着“这人明天得收拾”。所谓“养虎为患”,他心里是明白得很。可是乾隆健在,权力全握,嘉庆也只能一天一天地藏着、不露声色。宫里人都说嘉庆“冷着脸”,其实那是他不想漏风,不想给和珅半点把柄。

再说乾隆老爷子,他活得长不说,还格外喜欢和自己的宠臣待一起。上朝时,和珅得以站在嘉庆旁边,对外政内务说一句就是决策。不夸张地说,北京城内和珅的车队每天绕三圈比皇帝还气派。前朝老臣没几个还活着,剩下的都让他压得喘不过气。那年冬天,听宫女们私底下讲:“小皇子(嘉庆)其实什么都管不了,凡事都听和珅吩咐。”这话传到外头,多少人掐着手指等变天。

不过,嘉庆不是纸糊的。乾隆一断气,他就像一步踏上主位,立刻召回朱珪,让宗亲出面站队,宫廷里很快风向大变。有趣的是,和珅还被嘉庆安排总理丧事,看似重用,实则就是钓鱼执法。没过几天,各级官员的弹劾折子满天飞,有的翻出和珅二十年前的旧案,有的甚至扯到苏州织造,条条细如牛毛,一件件压得人喘不过气。

真正让人瞪眼的是那一年和府抄家——成箱成车的银票、宝物,全京师都轰动了。后来茶楼里、贩夫走卒都学着说:“和珅家产抵得上清国十五年!”这不是空穴来风。有人记得和珅家的库房里,摆着十几箱极品翡翠,足有河南全省一年贡品那么多。官府连夜清点,账册塞了三麻袋,听说还找出一笺南京的银票,竟比总督衙门全年收入还多。一时间,坊间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嘉庆翻箱倒柜不是为了自己享乐,那钱大部分后来用来补国库,修边防,甚至留一点给战乱中的流民发粥。

关于嘉庆处置和珅,有冷笑的,也有佩服的。有人提议凌迟,但嘉庆还是留了面子,毕竟和珅也有些“从龙之功”,让他自裁了事,还保了儿子一条命。有意思的是,第二天一早,嘉庆召见刘墉。刘老头人称“笔尖老狐狸”,一句话:“这股风不能穷追猛打,免得自家官场骨肉离心。”嘉庆点头,随即发一道禁止牵连的旨令,满朝官员暗松口气,有的人甚至给嘉庆长跪谢恩。这一幕,被后人传为“政安天下”。

不得不说,嘉庆这人没祖辈那种雷霆手段,也没搞出“康乾盛世”,但他能在泥潭里拔一根钉,肃清官场,起码让天下老百姓看到除恶的决心。嘉庆多年后在御花园闲步,曾经自语:“寡人做皇帝,怕的是风头太急,事得太过。”其实谁都懂,他不是没志气,只是江山已不是三百年前的江山。

今天的我们再回头看,谁能说嘉庆不曾试过力挽狂澜?只是王朝递进,总有他的宿命与极限。真要较起真章,其实嘉庆帝当年也是在极深的大水里游,能活着没被淹,就已经代表了他的本事。而和珅的故事里,那点“贪”与“权”,总带着点京城里的浮世气息——也许,比历代那些死板的宫中记载,更让人回味。

后头的清朝,那些老一代的远大气象都只剩在坛庙祭祀、画卷里;可要说活着的帝王谁还敢轻易下场清洗官场?后人总是爱批评嘉庆没能完全转危为安,但换成谁,又能保证一点瑕疵不留?想来江山如此,不禁让人感叹,是人在局中难以全身而退,还是年代太深,盘根错节缚住了所有人的命运?

来源:俊俏蛋糕e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