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谷并非绝途,而是觉醒的转折之点。曾国藩从出身寒门的书生到成为中兴名臣,其历程并非一路坦途。在第六次科举时落榜,被主考官朱批“文理欠通”,其考卷还被当作反面教材。回家为父亲守孝期间,遭咸丰帝解除兵权,一度陷入抑郁且脾气暴躁。初建湘军时,靖港之战遭遇惨败,曾两次
低谷并非绝途,而是觉醒的转折之点。曾国藩从出身寒门的书生到成为中兴名臣,其历程并非一路坦途。在第六次科举时落榜,被主考官朱批“文理欠通”,其考卷还被当作反面教材。回家为父亲守孝期间,遭咸丰帝解除兵权,一度陷入抑郁且脾气暴躁。初建湘军时,靖港之战遭遇惨败,曾两次欲投河自尽。晚年处理天津教案,背负“卖国”的骂名,引发争议纷纷。他历经六次落榜、两次投河,还有五次人生的至暗时刻。曾国藩订立“日课十二条”,凭借日拱一卒的拙笨功夫,以行动抗衡虚无,终成一代圣人。他起点甚低,成就颇高,乃是普通人的最优模仿对象。
01、主敬
日课十二条,位居首位的乃“主敬”。曾国藩言:“衣冠不整,则心气必散;心神不定,则万事难成。”
主敬,意即整齐严肃,时刻谨小慎微。做事时专注无杂,无事时心有所持,以恭谨敬畏之心待人接物。
每日凝聚精气神,敬畏时光,敬畏言语,敬畏抉择。曾国藩年轻时曾荒唐虚度,他嗜烟成瘾,沉迷宴乐。
直至 30 岁那年,在京城翰林院当差时猛然顿悟:“人生若浑浑噩噩,与朽木有何差异?”他砸毁烟具,烧掉烟叶,订立日课十二条,其首条即为“主敬”。此后,他每日晨起必定整理衣冠,对着镜子自我反省。即便在湘军最为艰难的安庆之战时,仍坚持“每食必三揖方动箸”。真正的自律,乃是发自内心地敬畏生活,于低谷坚守体面。
02、早起
曾国藩于在京为官之际,曾沉溺于享乐之中,暴饮暴食,晚睡晚起,乃至因精力耗损而大病一场。父亲一句“节劳 节欲 节饮食”的保身之训,犹如当头一棒。他自此开始将「早起」融入自身基因,每日黎明即起,读书写字,戒除懒怠与惰意。这一习惯,他坚守四十余载,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于病榻批阅公文。人性本就天然趋向慵懒,早起实则是主动与惰性展开搏斗。倘若每日早起一小时,一年便多出三百六十五小时,相当于多出约半个月的时间。在我遭遇分手的低谷时期,早起会做三件事:运动、看书、写文章。低谷期的困境往往源自失控之感,早起能够主动把控时间,打破负面循环。掌控早晨之人,实质上是掌控了节律的开关。回首低谷,原来黑暗最为敬畏的并非光芒,而是晨曦中重获新生的勇气。
03、读书不二
曾国藩曰:“一书未读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他曾耗费一年光阴研读《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即便事务繁忙亦未曾中断,最终读毕全书,养成终身读史之习惯。
我觉得曾国藩所主张的“读书不二”,确切而言是指读书应当专注如一,不可随意转换书目或者泛泛浏览,东翻西阅会致使精力分散,难以有所成就。
我自《曾国藩传》里,察知他的读书习惯:
①每日规定读书数量,每日读书十页。
②读书时必定进行标注,摘录心得,以强化理解。
③不管是身处家塾还是忙于军务,皆坚持读书。
④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做到读书不二。
⑤主张阅读经典,对于经典作品需反复精读。
⑥通过写日记进行反思,达成知行合一。
我往昔习惯同时阅读多本书籍,读书时常追求快速,缺失曾国藩的“拙诚”。现今逐步改进,每本书皆有始有终,培育深度阅读的习惯,力求读完整本书,并输出读书感悟。正如曾国藩所讲:“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不管处于低谷还是高峰,皆坚守读书不二之精神。
04、谨言
44 岁前的曾国藩,乃是眼高于顶的“曾剃头”。他屡次直言不讳,以致得罪同僚,甚至遭兵痞当众羞辱。其后痛定思痛,于日记中写道:“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44 岁后的他,化作和光同尘的包容之将。爬出深坑,并非在于言辞,而是在于磨平的棱角,以及沉默是金的克制。语言并非武器,而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自身的格局。不管是在现实中,还是于微信聊天时,我时常告诫自己:换位思索他人感受,克制自身的表达与行为,不妄言,不追问,不说破。言多必失,始终需保持谨言慎行。言语的节制,其本质乃是心性的驯化。
05、日知所亡
曾国藩曾言:“天下之事,于局外呐喊议论向来无益,务必躬身入局。”所谓入局,实则是直面自身的无知,把短板化作跳板。每日研习新知,每月巩固所获,此乃对学习致以的最大敬意。孔子与其弟子论及学习时,子夏提出:“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就以读书为例,我每日阅读书籍,撰写读书笔记,整理思维导图。当知识犹如滚雪球般不断累积,最终便能成为自身的破局之人。
过去的两三年有余,乃是我人生的至暗低谷阶段,现今轻舟已然驶过万重山。每个人皆会遭遇低谷,低谷实则并不可惧,令人畏惧的乃是丧失勇气。诚如尼采于《善恶的彼岸》中所言:“凡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为强大。”普通之人与圣人的差距,在于触底反弹的能量大小。我笃信,每一位博弈的勇者,于低谷处终会有所回响,在蛰伏中必然迎来新生。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