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颗子弹,洞穿了31岁政治新星查理·柯克(Charlie Kirk)正在享受的辩论舞台,也击碎了两个年轻人的未来。
一颗子弹,洞穿了31岁政治新星查理·柯克(Charlie Kirk)正在享受的辩论舞台,也击碎了两个年轻人的未来。
柯克是青年参与政治的成功典范。
他高中毕业后就创建了政治组织“美国转折点”(Turning Point USA),2016年,年仅22岁的他就在共和党全国大会上演讲而声名鹊起,拥有数千万粉丝,甚至被看作是未来可能竞选国会议员乃至总统的人选。
但这种“成功”的代价是,为了迎合他的保守派支持者,为了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更多的流量与欢呼,柯克必须不断发表极端的言论。
他甚至曾公开说,假如自己10岁的女儿遭遇强奸并怀孕,“会让这个10岁的女儿生下孩子,而非选择堕胎”。
这番言论,已经不是一个父亲在探讨伦理,更像是一个政客为了彰显自己反堕胎的政治立场,并且还是拿自己并未拥有的女儿进行的一场“人性表演”。
他还表示,避孕药会让女性感到愤怒和痛苦,这种药物“会搞砸女性的大脑”。
柯克的话信口雌黄,缺乏基本的善意,目的就是巩固自己的政治身份,迎合粉丝的期待。
而正是政治背后的巨大诱惑与网络的即时反馈机制,共同将柯克塑造成了一个忠于粉丝期待的“超级网红”。
他热衷于巡回演讲和辩论,沉醉于台下的掌声,他可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有能力驳倒所有反对者。
但当一个人为了迎合群体而不断表演,他自己也就逐渐符号化了。
在反对者眼中,柯克不再是一个有妻子、有两个孩子的具体的人,仅仅是一个令人厌恶的标志。
因此,柯克的所谓“成功”,恰恰是他悲剧的开始,他把自己献祭给了党派的立场与粉丝的狂热,最终也让自己成了极端政治仇恨的目标。
那将22岁凶手罗宾逊的罪行归咎于“涉政过早”,是不是太简单了?
毕竟,实施暴力的是他个人。这难道不更应该归结于他个人的心理问题或反社会人格吗?
事实上,罗宾逊并非天生的恶魔。2021年,18岁的罗宾逊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犹他州立大学四年的全额奖学金。
嫌疑人鲁滨逊
他的人生本该一片光明,但仅仅进入大学一个学期后,他就决定退学了,转而去一所“技校”学习做“电工”。
媒体分析,他此举正是“深受左翼思想灌输”,认为大学教育是一个骗局,不如去学一门实用技术。
据他的家人说,最近几年罗宾逊的政治色彩愈发明显,在刺杀发生前的家庭晚餐上,他还在表达对柯克“散播仇恨”言论的强烈仇恨。
这就说明,是政治理念,最先导致了他人生选择上的巨大偏离。
年轻人涉世未深,最容易被“打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这类崇高的理想主义旗帜所感召。
罗宾逊对柯克“散播仇恨”的仇恨,很可能源于一种错位的、绝对化的正义感。他或许真的认为,自己是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去清除一个社会的“毒瘤”。
政治,自古以来就是最残酷的,与其相伴的往往是利益、谎言、阴谋甚至暴力。成年人在其中尚且需要步步为营,更何况心智、人格和世界观都未完全定型的年轻人。
首次以线上方式出庭的泰勒·鲁滨逊 图据 央视新闻
而年轻人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弱点,就是容易将复杂的世界简化为“好”与“坏”、“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
他们很容易被一些响亮的口号迷惑,也很容易感染上“彻底否定现实”或“重构社会”的思想疾病。
柯克与罗宾逊,一个站在右翼新星的光环下,一个怀揣着左翼青年的愤怒,看似水火不容,实则殊途同归。
他们都被政治吞噬了。
来源:小芳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