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说2018年前后那波7nm节点的风险生产吧,Intel当时押注了DUV光刻机,结果良率一直卡壳,量产进度拖了又拖。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晶圆代工厂的财报一出来,台积电直接成了行业里的“显眼包”。
营收涨得比同行平均水平快不少,市场份额也冲到了70%,这成绩放在半导体圈子里,真没几家能比。
我平时总关注半导体行业的动态,发现这些年先进逻辑工艺的关键岔路口,台积电还真没走错过。
就说2018年前后那波7nm节点的风险生产吧,Intel当时押注了DUV光刻机,结果良率一直卡壳,量产进度拖了又拖。
说实话,我当时就觉得Intel这选择有点保守,虽说DUV是老技术,但EUV那会儿已经显露出成本和良率的优势了。
反观台积电,干脆利落地切换到EUV,成本降下来了,良率还更高。
等Intel花了三年总算把良率问题解决,市场早被台积电占满了,就这一步,Intel直接丢了先进工艺的领先位置。
7nm的竞争刚落定,3nm的较量又紧接着开了场。
这次三星想抢首发,直接上了更先进的GAA晶体管,2022年二季度就宣布量产,当时不少人都觉得三星要赢。
结果呢?2024年一季度,三星3nm的良率问题被曝了出来,性能也没达到预期,量产根本稳不住。
我觉得三星当时太想抢风头了,没算透GAA技术的成熟度,这步走得急了点。
而台积电没跟风换架构,接着用FinFET,靠材料和工艺创新提性能、加密度,反倒先实现了稳定量产。
这场能分到百亿级商机的较量,其实2018年就有苗头,那年5月三星就说3nm要上GAA,可当时7nm都没量产,3nm技术还在预研阶段,IBM前一年才刚在GAA研发上有突破,FinFET的升级技术也还在学术讨论阶段。
三家企业要在没多少数据支撑的情况下,提前五年做几百亿美元的决定,这压力可不是一般大。
很多人都好奇,台积电怎么每次在技术岔路口都能踩准点?本来我以为是运气好,后来查了些行业资料才发现,人家工艺研发部门搭了套数字孪生系统。
简单说就是在电脑里模拟各种材料和工艺的组合,一个个算清楚性能能提多少、良率有啥风险。
有这套量化评估系统在,台积电不用瞎赌,而是“算好了再动手”,在科技和商业竞争里,这思路确实稳。
这套数字孪生的核心,其实是EDA软件里一个特殊分支,TCAD仿真软件。
别被名字唬住,它就是帮半导体厂搞工艺和器件研发的工具。
半导体制造里的薄膜、刻蚀、光刻这些步骤,还有晶体管里的量子约束、弹道输运这些复杂物理效应,都被它总结成数学方程,用数值方法算出来。
老实讲,这玩意儿是真能省事儿,不用反复做昂贵又费时间的实体实验,靠仿真就能试错。
国际上有个半导体技术路线图的数据,说TCAD能让研发周期少三分之一还多,流片成本直接砍一半。
而且在FinFET、GAA这些先进工艺里,TCAD对器件结构优化的贡献能超七成,说它决定工艺先进度和良率,一点不夸张。
全球做TCAD的就那么几家,长期被美国的新思科技和芯师电子垄断。
新思科技是做先进节点的老大,3nm、2nm还有FinFET、GAA这些复杂器件的仿真,业界都认它是“黄金标准”;芯师电子则在功率器件、GaN和SiC这些化合物半导体上更厉害。
不过2011年后也有新玩家进来,奥地利的GlobalTCAD是把维也纳工业大学的前沿仿真技术商业化了,中国的苏州培风图南更有意思,能对标新思科技,还搞出了虚拟晶圆厂工具Emulator,算是给咱们自己的半导体产业留了个口子。
聊完国际上的玩家,咱再把目光拉回国内,中国半导体这几年的处境其实挺不容易。
这些年咱们在芯片设计环节确实起来了,靠市场和人才优势占了不少份额,但制造环节一直是短板,以前投入不够多。
今年5月更麻烦,美国商务部突然对新思科技、楷登电子、西门子这三家EDA巨头下了禁令,卖给中国大陆客户的工具得提前申请许可,还没缓冲期。
这对成熟工艺的企业影响不大,可搞先进制程的企业,等于突然断了关键软件的供应,太被动了。
好在咱们也没坐以待毙。
国家层面,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早就调整了方向,不像第一期只盯着扩产能,现在更看重产业链协同,要把“设备-制造”的联动做起来。
企业层面也有突破,比如华大九天,今年8月官宣了“存储全流程EDA解决方案”,硬是突破了传统设计模式的瓶颈,以前搞超大规模Flash和DRAM存储芯片,总被海量阵列、复杂信号处理卡住,现在这套方案能满足密度、性能和交付效率的要求,算是在存储芯片领域撕开了个口子。
对咱们正在补制造短板的半导体产业来说,TCAD的作用可不只是前面说的那些。
首先是能绕开部分限制,咱们现在拿不到最先进的EUV光刻机,有了TCAD就能在现有工艺上挖潜力,把技术优化到极致,提升产品性能;其次是能加速技术积累,靠仿真就能搞懂国际先进技术的物理本质,不用自己摸黑试错,能省不少时间,为自主创新打基础;最后还能帮设计公司和代工厂协同,国内的Fabless(设计公司)能通过代工厂给的TCAD仿真模型做设计,减少多项目晶圆流片失败的风险,这对整个产业链效率提升太重要了。
说实话,TCAD这东西看着是软件,其实是连接工艺理论和生产实践、器件物理和电路设计的桥梁。
它不是生产线上直接造芯片的机器,却是告诉这些机器怎么干活的“大脑”,是半导体制造的基石。
3nm之争已经证明,TCAD早就从辅助工具变成了战略胜负手。
接下来到2nm制程,要用到CFET(互补场效应管),还得解决三维异质集成和量子效应耦合的新问题,TCAD的重要性只会更高。
很显然,先进制程的竞争不是短跑,是马拉松。
谁能把TCAD用得更明白,优化工艺、缩短研发周期,谁就能在下一代竞争中占先机。
对咱们中国半导体产业来说,TCAD不只是破局的工具,更是追上国际水平的关键。
接下来就看咱们能不能在这上面持续发力,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了。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