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初晋府藏《淳化阁帖》第八卷小考》(朱嘉荣撰)《淳化阁帖》刊成於北宋淳化三年(992),通过墨拓手段传播历代法书,使得习字之人皆得师法,有力的推动了帖学发展,在书法史上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千年以来,翻摹颇多,前贤受限於样本不足,定为"祖本""宋拓"者,甚至
十年前,伊秉绶的“遂性草堂”横批,2300万,但是在拍卖行的介绍里,并没有确认这件作品的最初主人。
查资料,以遂性草堂为斋号的,清代书画收藏家,胡小琢。
所以,好多提到伊秉绶这件遂性草堂的时候,会把他归在胡小琢名下。
有没有可能呢?有。
胡小琢,名春华,字实君,山东济南人。道光进士,官至太守。庋藏精闳,以收藏金石书画有名其时。身后藏品多归泰州宫子行本昂,复又归无锡廉南湖、吴芝瑛夫妇。吴芝瑛《帆影楼纪事》著录“四王吴恽”精品数十件,多为胡小琢旧物。淳化阁帖第八卷上有他的印章,我才认识的他。
北宋拓二王府本
1盒1册
册页(明库装)
30×20.2cm
苏舜钦家族印:四代相印(朱)晋府:晋府书画之印(朱)、敬德堂图书印(朱)、子子孙孙永宝用(朱)翁方纲:覃谿鉴藏(白)马曰璐:小玲珑山馆(朱)爱新觉罗·乌尔恭阿:郑亲王印(白)、石琴道人(朱)胡小琢:胡小琢藏(朱)其他:睿思东阁(白)、内殿书印(白)、堰水藏书(朱)、宗鲁父(朱)、王生印(白)、西原(朱)、宁乐盦所得金石(朱)
《明初晋府藏《淳化阁帖》第八卷小考》(朱嘉荣撰)《淳化阁帖》刊成於北宋淳化三年(992),通过墨拓手段传播历代法书,使得习字之人皆得师法,有力的推动了帖学发展,在书法史上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千年以来,翻摹颇多,前贤受限於样本不足,定为"祖本""宋拓"者,甚至"澄心堂纸""李廷珪墨"云云,大都出於主观判断,难以确切考证。近二十餘年间,"最善本""国子监本""泉州本"等名品大都刊行,《纵横谈》《集释》《史话》等专著陆续出版,对《淳化阁帖》世系、源流的认识愈加明晰,科学、客观、准确的判定版本归属成为可能。新发现的"晋府本"卷八係传世孤本,通过对钤印、装裱、版式、拓工等多方面的研究,足以确证其为北宋拓"二王府本"。一、印鉴佐证"卷八"椎拓、装裱的年代下限晋府旧藏《淳化阁帖》卷八,木刻,擦拓,计十八开,一百八十七行,足卷完整不缺,仅有两处错简(装裱顺序颠倒)。首开钤盖"晋府书画之印",末开"敬德堂图书印""子子孙孙永宝用",印文篆法、钤盖位置、水蜜印色与《神策军碑》《集王圣教序》《游相兰亭》等晋府收藏"标准件"相合,取与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神策军碑》比对,印鉴皆能重合,详见附图(图1)。朱奇源《宝贤堂集古法帖序》:"予高祖恭王幼好法书,初之国时,太祖高皇帝赐前代墨本甚多"。知晋府旧藏墨拓,多係明初洪武三年(1370)授封藩王时赐本。永乐年间,郑本忠奉晋王之命撰写《敬德堂铭》,推知"敬德堂"必是第一或第二代晋王的堂号,则钤盖"晋府"印鉴者,入藏时间必在洪武、永乐时期。"卷八"所钤晋府印鉴骑缝於帖心、裱边之间,佐证椎拓、装裱的绝对年代下限在明初以前。二、晋府旧藏《淳化阁帖》的传世实物2000年7月,北京翰海拍卖释出"卷六"残册(缺失五十九行),2007年11月香港佳士得释出"卷九"(帖心略损兼有蛀伤),二册钤盖晋府印鉴及"文原""宗鲁父""瑞龟堂""紫芝文房之印""四代相印"等,印文、位置悉同。取"卷八"校验,印迹大致相同,三册必定出於晋府收藏的同一套《淳化阁帖》,可统称为"晋府本"。"卷八"裱边曾经裁减,开本较"卷六""卷九"略窄,首开右侧裱边以另纸更替,遂失"瑞龟堂""紫芝文房之印"印迹。检索《四库全书》,"瑞龟堂"名称仅见於《申斋集》卷八,刘岳申撰写《夏贵神道碑》:"……掘地得锦文龟,理宗书'瑞龟堂'以赐之"。夏贵,字用和,南宋末名将,至元十三年(1276)降元,三年后卒逝,据此或能推测宋元之际"晋府本"曾经夏氏收藏。何碧琪老师指出上海博物馆藏"最善本"与瀚海释出"晋府本"横裂纹一致,佐证两册"卷六"出於同一版别。细审晋府旧藏"卷八"存留版号痕迹,形式、位置、大小与两册"卷六"完全一致(图2)。又自版式入手,"卷六"与"卷八"的版宽、行数亦大致相当,确证三册(即"最善本"卷六与"晋府本"卷六、卷八)出自同一种版别。三、晋府旧藏"卷八"是北宋拓"二王府本"历代翻摹《淳化阁帖》颇多,鉴定版本主要依靠刊刻题记、刻工名字类直接证据。譬如 "国子监本"的刻工名字可与南宋初浙江地区版刻实物印证,兼有《法帖谱系》记述的银锭纹作伪特征。又如"修内司本",册末可见淳熙十二年刊记,与《法帖谱系》抄录刊记文字相合。以上两例均是实物与文献相互契合,遂能对号入座,得出确定性结论。文献记载受限作者(个体)的见闻,必然会一些版本被漏记、失记,造成实物尚存,但无文献可依的困境。明初泉州郡庠(即"泉州本")与今时浙江图书馆所存旧刻帖石(即"懋勤殿本"等),以及《宋拓王右军书》,三者既无刊记、刻工,又无文献支持,难於考证究係何人、何时、何处刊刻,仅能依据拓工面目、前人意见、钤印递藏等,将之推定为"宋刻"或"宋拓"。"二王府本"见於黄庭坚、李昭玘、叶梦得记述与"最善本"佚名人题跋,四种俱係北宋文献,至为可信,遂知元丰、元祐间,宋英宗第三子赵頵於禁中借出《淳化阁帖》的"祖本"原板,椎拓百本,分遗宫僚,此为"祖本"的元祐拓本。又据"祖本"原板覆刻一套新板,即为"二王府本"。可惜宋、元文献未有描述"二王府本"的具体面目,仅凭自身特征,难以对号入座,唯有借助"二王府本"与"祖本"间的"联动关繫"(新旧两套帖版曾经存放在同一地点),进行考证、确认。上海博物馆藏"最善本"四卷(即:卷四、六、七、八),皆是南宋贾似道旧物,其中"卷四"以单册形式流传。"卷六、七、八"著录於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当时分属不同标的,俱被视作"祖本",孙氏谓卷六、十为"初拓本",卷七、八为"中年拓本"。归安岐时三册已装配成一帙,复经李宗瀚、李瑞清、周湘云、蒋祖诒、吴普心、安思远等名家递藏,1996年曾在故宫展览。三册拓工肖似,前贤目睹原物,皆言"一手毡蜡"。直至2003年入藏上海博物馆,细致比对版号、版式,方才发现"卷六"与"卷四、七、八"并非出自同一版别。比对"最善本"钤印规律,可以确定"卷四、七、八"为贾似道藏同一套《淳化阁帖》中的零册,而"卷六"出自贾藏另套。"卷四、七、八"具有版宽不一的特征(每一版刊刻8-15行不等),通过版式溯源,可以印证《潭帖》与"肃府本"所体现的母本(即"祖本")版宽特征。"最善本"四卷分属两种版别,"卷六"板裂仅见数处,"卷四、七、八"裂损严重并嵌银锭固定,版别显有新旧差異。唯有两套帖板同在一地,且椎拓时间临近,拓墨方能相似如斯,恰能对应赵頵借"祖本"旧板椎拓,嗣后又覆刻新板之事。实物与文献契合,遂能一矢双穿,确证"最善本"四卷皆是北宋元祐间二王府所拓,"卷四、七、八"为淳化三年刊刻的"祖本",而"卷六"为赵頵刊刻的"二王府本"(见《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总第104期朱嘉荣撰文P38-50)。前文已述"最善本"卷六与"晋府本"卷六、八同版所出,则三册皆是"二王府本"。至於"晋府本"卷四、九,明初虽与"卷六、八"同属一套,因无清晰图版比对版号、版宽特征,即使同套,也未必出於同版,仍有在晋府钤印前,以别本补配的可能,姑且悬疑。另:"卷九"帖心残破并有通体蛀损,但裱边完好,知入藏晋府前帖心已然如此,与"卷六、八"的帖心保存状况显然有異。北宋时期,实施赵氏宗室聚居政策,赵頵为太宗直系血脉,"二王府本"帖板必然存於东京(开封)。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东京城破,太宗子孙尽掳北地,帖板几无南迁之可能。翻查南宋文献,仅有《法帖谱系》过录黄庭坚片语及"近世所谓《二王府帖》者""中原再刻石本"等描述,帖板理应毁於靖康战火,精鉴若曹士冕亦语焉不详,可知其未见可信实物,故而拘泥於前人记述。晋府旧藏"卷八"係用皮纸,厚薄不匀,纤维粗壮,薄处显见二纸帘纹,宽约3.3厘米(图3),表面多有凸起纸须与草茎。帖心拓工颇精,擦痕显然,字口施墨稍淡,行间略浓,通册横裂纹仅有数处,木刻竟能字字清朗,毫无漫漶、损泐,椎拓当在刊成后不久(初拓、或接近初拓),定为北宋拓本,绝非腴辞。四、比勘断损与承继,印证与"祖本"的亲缘关繫法帖鉴定有如拼图,须得样本充分,或能以点带面,聚集成片。2003年汪庆正先生曾作研究,彼时近缘翻本仅有"国子监本"一种,只能作出合理性推测。2004年"修内司本"入藏上海博物馆,惜未见汪氏续作研究。北宋中期,欧阳修收藏《淳化阁帖》二种,已是配本与残简,当时全本已难得,则后世翻摹所据未必足本。"国子监本""修内司本"係南宋官刻,所据母本大体可以推定为"祖本",但母本的椎拓年代,是否曾经换板、修治、补配等问题,无法得到证实。"二王府本"刊刻於北宋,係赵頵自禁中借出"祖本"原板后再行覆刻,母本结论明确,不仅亲缘最为贴近,年代亦最早,相当於"嫡子"地位。"二王府本"卷八的出现,如同最重要的一片拼图,至此近缘版别的"卷八"俱已齐备,全局审视宋刻《淳化阁帖》体系成为可能。金石铭刻的载体或木、或石,因物理特性产生断纹、石花、横裂、腐蚀等,类"指纹"般自然肌理,具有排他性。翻本覆摹母本的"指纹",二者呈现线性承继,可以佐证渊源联繫。在具备可靠样本的前提下(样本的版别结论必须明确),汇总不同翻本间的面目差異,交叉比对,梳理亲缘关繫,便能推演出母本面貌。"最善本"卷八的"荒"字,末三笔正与木板横裂纹重合,"二王府本""国子监本""修内司本"的刻工对此理解不尽相同,导致三帖的"荒"字面目各異,寻求翻本共性,"最善本"完全符合"祖本"与一众翻本间的亲缘承继规律,恰似"一月映三江"(图4)。前文通过版式溯源、纸墨面目、文献比对,已能确证"最善本"四卷各自的版别归属,今又通过比对母本断损与翻本承继,再度验证了"祖本"与"二王府本"结论的准确性。五、小结金石收藏向来推重唐碑、宋帖,尤其名品的早本、孤本,李宗瀚"临川四宝"俱係孤本,故享盛名,吴湖帆得"化度寺"原石真本,方才耗尽心力配装"四欧宝笈"。2003年初,上海博物馆以四百五十万美金购藏"最善本"四册,足见珍视。《淳化阁帖》传世善本情况详见列表(表1),除"晋府本"外,尽皆收归公库,其中北宋拓本仅有"祖本"二卷半与"二王府本"数卷而已。宋帖鉴藏向以《淳化阁帖》为大宗,十卷之中又以王羲之书最紧要。晋府旧藏"卷八"係传世孤本,收刊王帖四十有八,楮墨沉古,拓工精好,通体并无残损、补配之弊,版别归属明确,椎拓年代可信,骑缝钤印又能佐证尚存七百年前库本旧貌。北宋孤本,粲若隨珠,明初库装,希如球璧,掩卷不禁"人间无复数本"之叹!本件拍品处于保税状态下,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说明》。
1.马曰璐(1701—1761),字佩兮,号南斋、半槎道人,安徽祁门人。国子生,候选知州。乾隆元年(1736)与其兄马曰琯并荐博学鸿词,不就,名重一时。好学、工诗、喜结客,一如其兄。家有小玲珑山馆,富藏书,常与名士作诗画之会。两兄弟侨居扬州,慷慨好义,名声远播,人称“扬州二马”。2.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忠叙、彝斋,晚号苏斋,室名“三万卷斋”“三汉画斋”“石墨楼”等,顺天大兴(今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精鉴赏,富藏书。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冠绝一时。尤精书法,与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并称为“翁刘梁王”四大家。3.爱新觉罗·乌尔恭阿(1778—1846),初名佛尔果崇额,袭爵,诏改名,号石琴主人,满洲镶蓝旗人。郑恭亲王爱新觉罗·积哈纳长子,郑献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七世孙,乾隆五十九年(1794)袭郑亲王。谥号慎。有《石琴室稿》《易水往还稿》。4.胡小琢,名春华,字实君,江苏清河县人(据宣统《重修恩县志》),一说山东济南人。活动於道光至光绪初。附贡生。同治十三年(1874)知恩县,勤政爱民,在任未久,旋奉母讳归。以收藏金石书画名於时,所居曰遂性草堂。李佐贤常以其藏品入书。身后所遗书画多归泰州宫本昂。
【出版物】《宋拓淳化阁帖(卷八)》,中国书店出版社,2025年8月第1版。
胡氏和晨斋先生一样都是闷头买大货的藏家,哈哈。
来源:秦世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