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国播客行业迎来一次明显的“洗牌期”。年初,喜马拉雅被腾讯音乐收购的消息成为行业焦点。喜马拉雅一直是中文播客的重要平台,这次被收购意味着传统音频平台面临整合压力。
2025年,中国播客行业迎来一次明显的“洗牌期”。年初,喜马拉雅被腾讯音乐收购的消息成为行业焦点。喜马拉雅一直是中文播客的重要平台,这次被收购意味着传统音频平台面临整合压力。
紧接着,小宇宙平台在4月曝出三位核心高管相继离职,平台发展方向引发外界关注。这两件事带来的不确定性,让不少创作者开始重新思考去留问题。
同时一些原本不以音频为主的平台开始明显发力。微博、B站、抖音相继上线音频功能,不再只是“试水”,而是系统性地进入播客生态。
抖音在2025年6月推出《精选奇遇记》,与JustPod合作,邀请平台头部创作者围绕职业、旅行等年轻人关注的话题展开音频对话。
B站则更进一步,主打“视频播客”概念,强调深度内容和视觉呈现并行,提出“上B站,看播客”的标语,吸引了不少内容人尝试加入。
微博动作更密集,不仅开设音频频道,还在2025年9月的外滩大会上举办“微博音频创享日”,通过市集、论坛等形式,集中展示微博对播客生态的投入。
这波平台入局,并不是简单复制传统播客平台的内容形态,而是结合自身产品特性,重新定义播客的传播方式和用户连接方式。
从2024年起,微博就开始在平台内嵌音频功能,不少博主、明星、大V的主页都增加了“音频板块”。更关键的是,微博将音频内容与热点话题、社交互动机制深度绑定,形成了“热点引流—内容承接—互动沉淀”的闭环。
“花总丢了金箍棒”在微博发布的播客《逃出妙瓦底:电诈集中营》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期节目讲述一名受害者从缅北电诈园区逃脱的真实经历,播放量超过500万次,转发1.1万次,点赞1.6万次,评论也超过1300条。
类似的还有百车全说三刀。今年初,小米SU7部分车主超速驾驶引发网络讨论,三刀围绕“智能驾驶是否适合高速路段”做了一期理性分析节目,播放量达到77万次。
这种“热点+深度”的组合,不只是流量策略,更逐渐成为创作者破圈的路径。
《过刊》主播葛小姐提到,微博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让原本不听播客的人开始听播客。微博的推荐机制、热搜榜单、广场互动等功能,让播客内容有了更广的传播空间。
她自己在微博开设“内娱过往”专栏,从2008年《北京欢迎你》出发,梳理内娱文化变迁,节目不仅播放量稳定,还吸引了一批对文娱有思考的听众。
微博也让原本被认为“小众”的内容找到更广泛的听众。比如中医专家徐文兵将旧节目《黄帝内经》重新剪辑后上传至微博,半年播放量突破2000万次。这说明,只要内容有价值,就有可能被更多人听到。
《过刊》与Prada合作推出播客剧,用音频方式重新讲述白雪公主的故事,传递品牌对于女性形象的多元理解。这种合作不靠单纯的口播,更提升了商业合作的深度。
而《凸凹电波》则与多个护肤、医美品牌合作,通过音频口播和微博文案二次强化的方式,实现了广告内容的自然植入。
除变现之外,创作者在微博上也更容易沉淀粉丝。三刀提到,他在微博上积累了10多万私域粉丝,有时一天能加一两百人微信。微博的公私域结合,为播客的用户运营提供了新空间。
根据《微博音频声量报告》显示,2024年“凸凹电波”涨粉43万,“文化有限FM”涨粉28万。“花总丢了金箍棒”的8期节目,平均每期播放量135万次,单期最高突破500万。
截至2025年9月,微博平台已有超过1.5万音频创作者,累计发布58万条音频内容。
从内容形态来看,播客也正在平台生态中逐渐多样化。传统播客注重深度,但在信息融合的趋势下,短音频开始成为重要的“引流工具”。
平台的参与,不仅推动了听众数量的增长,更是播客作为信息载体、互动媒介和商业产品的全面升级。对于创作者来说,选择平台,也是在选择自己的发展路径。而微博、B站、抖音的全面入场,正在让这个“慢生意”加快脚步。
来源:老徐述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