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经是老苏的噩梦,为扔核弹而生,它就是B-58盗贼超音速轰炸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2 00:02 2

摘要: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这三款名声在外的现役战略轰炸机之外,老美在60多年前就造出来了世界上第一架超音速的战略轰炸机,并且还是专门针对老苏的,专注于扔核弹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它就是今天的主角——B-58“盗贼”。

都知道轰炸机这玩意难搞,然而却都想拥有这玩意,尤其是能扔核弹的战略轰炸机,有它的国家牛逼哄哄,没它的国家战战兢兢,大国靠它收小弟,小国见它就犯懵。

从飞机发明到现在,世界上曾经拥有战略轰炸机的也就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而已,其中的佼佼者自然是曾经的老苏和曾经现在都没有倒退的老美。

老苏拥有图-22M“逆火”、图160“白天鹅”、图95“熊”这三款现如今依旧十分具有震撼力的战略轰炸机,虽然服役数量上很少,但没有国家敢小觑。

老美就更牛了,拥有B-52、B1B“枪骑兵”、更是拥有现今唯一的隐身战略轰炸机B2“幽灵”,并且在数量上还是碾压老色的存在。

说老美是世界上战略轰炸机第一大国并不过分。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这三款名声在外的现役战略轰炸机之外,老美在60多年前就造出来了世界上第一架超音速的战略轰炸机,并且还是专门针对老苏的,专注于扔核弹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它就是今天的主角——B-58“盗贼”。

“盗贼”的三人机组

“盗贼”的研发目的性是十分明确的,基本可以说它的设计初衷是很单一的,就是让其执行特定任务——扔核弹,就是让其毁灭世界。

在1945年8月6日之后,世界上大国之间的军备和军事威慑就有了新的更强大的武器,因为这一天全世界都见识到了这款新武器的威力。

二战之后,世界格局重塑,老美和老苏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开始了一种新的“战争”模式。

老苏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时候,在受到老美B-47、B-52等战略轰炸机核打击的威慑之下,就开始构筑莫斯科的防控体系,并在1955年完成莫斯科防空圈,该防空圈一共部署了1600枚导弹,尽管那个时候防空导弹的技术不成熟,但莫斯科有了自己的导弹防控网,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级别的导弹防控网。

老美看到之后顿感形势不妙,老美看到老苏在莫斯科周遭竖起那么多的SA-1“吉尔德”导弹之后,经过计算,认为自己当时主力轰炸机B-47和B-52等亚音速轰炸机在老苏地盘上生存率会很低,这时候老美就迫切的需要一款能高速移动的轰炸机。

可以说老苏的莫斯科防空网间接刺激了老美超音速轰炸机的研发,更是间接加快了老美低空突防战术的发展。

但B-58并不是在这之后才提出来的,只是说老苏的莫斯科防控网加速了它的研发进度。

早在1947年5月的时候,刚刚从老美陆军航空兵独立出来的老美空军就请求研发一款中程喷气式轰炸机,老美空军的理想是该飞机最好能在几年后的50年代就服役。

老美空军参谋部也是痛快,立马采纳意见,并且召开专门的研讨会议,还召集了老美的几大航空巨头,研究这种新轰炸机的可行性。

不得不说当时老美的效率是真的高,在当年的1947年10月,老美就召开了设计代号为XB-55的中型轰炸机招标会,然而老美又是变卦很快的,因为资金的原因,出乎意外的在1949年1月27日又取消了该机的发展。

因为这时候老美空军高层的一部分官员又看上了只有战斗机才采用的三角翼布局,就提出了一个更加荒唐的要求,打算开发一款超音速轰炸机。

随机老美军方就提出了GEBO方案,老美对这个方案透漏了一个性能指数,就是起飞重量为68吨左右。

当时康维尔公司研发的一系列的三角翼截击机(如XF-92),因此它们在三角翼飞行器上有雄厚的实力,所以他们备受老美空军器重,就开始了超音速轰炸机的研制。

后来该方案升级了,升级后的要求是载弹5吨,作战2000-4000公里,战斗升限为10000米,起飞距离不能超过1800米。

另外这款战斗机还有两个硬性要求,一个是2马赫的飞行速度,一个是携带1000万吨级核弹的能力。

这是因为在那个年代,老美扔核弹90%都靠轰炸机,但当时老苏的雷达探测距离已经高达400公里,传统轰炸机若被锁定,几乎难逃拦截,为了突破这一困局,老美必须要让飞机快速飞行。

康维尔凭借其三角翼截击机的技术积累,以MX-1964方案胜过波音和洛马的方案胜出。

这款新飞机是三角翼布局,四台J79涡喷发动机和蜂窝夹层结构,这种设计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颠覆了传统,更是被《航空周刊》称为“来自未来的飞行器”。试飞员查尔斯·耶格尔(Charles Yeager)在评估时惊叹:“这哪是轰炸机,分明是放大版的F-104!”

后来在1954年的8月,B-54最终定型,4台发动机被安装在单独的发动机吊舱内,全部燃油装载在机身内部和荚舱内,取消副油箱,同时尾翼面积增加至14.84平方米。

当时的老美也是豪气,直接造了30架用于实验和评估,既然是评估机,自然有一定的差别,其中18架安装了普·惠公司的J57发动机,而剩余的12架则采用通用电气公司的J79-GE-1发动机。

不过当时老美空军对该机型还比较怀疑,怀疑它能否满足空军提出的作战需求。

但没办法,因为2亿美元已经花出去了,只能硬着头皮制造了。

B-58很快就用行动打消了质疑,在1956年11月11日,首飞的B-58就达到了0.9马赫,直接一次性首飞成功,更是在1957年6月29日携带副油箱突破2马赫。

当时这些工程师确实牛,为了让飞机承受2马赫飞行时300度的气动加热,该机机身蒙皮采用铝合金蜂窝夹层结构,85%的表面用玻璃纤维和粘胶剂替代传统铆接,重量减轻30%,甚至用钛合金铆钉加固关键部位,以应对极端应力。

在那个年代,机翼前缘在高速飞行的时候容易因过热变形,就容易引发事故,康维尔的解决办法是用钛合金热防护层和燃油循环冷却系统,将关键部件温度控制在安全范围。

就这样B-58在四台通用电气J79-GE-5B发动机的推动下,加力燃烧的时候将飞机推到2.2马赫,这台发动机单台可以达到7.08吨的推力,该发动机还应用在了著名的F-4“鬼怪”战斗机上面。

该发动机虽然推力惊人,但友好更加惊人,当它以2马赫飞行的时候,每小时竟然消耗15吨燃油,康维尔为此不得不想办法应对续航这一问题,解决方案就是加装可抛弃的燃料荚仓,但即便如此,该机的作战半径大为缩水,只有3200公里,是远低于预期的。

虽然B-58在1957年6月29日就飞到了2马赫,但那次试飞让试飞员杰克·里德利吓了个半死,因为飞机在突破2马赫的时候,发动机突然熄火,机身剧烈抖动,后来试飞员说:座舱里全是警报声,我以为自己要成为超音速殉葬品。”

这并不是B-58的个例,在1959年和1960年的时候,B-58的事故率是很高的,高到当时的空军根本就不接受该机,这也导致该机迟迟无法正式服役。

1960年的数据显示:因为当时B-58搭载的AN/ASQ-42轰炸导航系统是整合了多普勒雷达、惯性导航和天体观测仪,这些仪器虽然能在1.9万米工控自动计算投弹参数,但这套系统重达885公斤,且占据了机身三分之一的空间,更是故障率极高,因此当时的B-58每飞行10小时就得返厂维修,这令地勤苦恼不已。

但当时的B-58已经有做了电子战的先驱尝试,它配备AN/ALQ-16干扰机和箔条发射器,可模拟多架飞机信号迷惑雷达。尤其是在1962年的测试中,它成功干扰了苏联部署在东德的P-14雷达,让北约指挥官惊呼:“这是电子战的曙光!”

除了该机技术问题,轰炸导航系统的故障问题,B-58的生产成本也是高的离谱,据统计,每架B-58需30万个工时,成本高达3350万美元(相当于2025年的3亿美元)。到1962年停产时,共生产116架,有26架坠毁,94架是B-58A,另12架为TB-58A教练机。

由于该机生产时使用了新技术,这就导致前10架量产机因焊接缺陷导致机身开裂,被迫全部返厂。空军甚至成立“B-58质量监督小组”,要求每枚铆钉都需质检员签字确认。

后来直到1960年8月,编号为59-2436的B-58降落在卡斯维尔基地,成为首架作战部队的战机,但B-58对飞行员选拔非常严格,其飞行员均需通过1000小时喷气式飞行考核,且无事故记录,平均年龄超过35岁。

在著名的古巴导弹危机刚结束的1962年10月30日,改装侦察吊舱的B-58A“偷窥狂”沿古巴海岸执行任务,B-58使用吊舱式雷达侦察系统执行了一次任务,其AN/APS-73合成孔径雷达在80公里外绘制出苏军导弹基地的精确图像,为肯尼迪政府决策提供关键情报。

因为B-58就是针对老苏研发的,所以就有B-58常年携带MK-43核弹在加拿大北部巡航,一旦战争爆发,将以超音速突防苏联领空,实施“单程核打击”,也就是说B-58执行的是有去无回的任务。

B-58弹射仓

另外B-58还被称为是“寡妇制造机”,就是因为它失事率极高,116架中有26架坠毁,比较著名的是1963年的“油光闪电”号,它在创下11254公里的超音速飞行之后就失事了。

还有就是B-58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吞金兽,比后来的B2不遑多让,因为在那个年代,一个B-58的年维护成本竟然高达1200万美元,是B-52的4倍之多,在1965年的时候,时任老美防长就痛斥:“养两个B-58联队的钱,够维持六个B-52联队!”

然而B-58是否究竟能花那么多的钱却无人知晓,毕竟老美军方买一包螺丝就能花几万美元,买一个咖啡杯就能花5000美元,至于这1200万美元怎么花的,无人知晓。

B-58弹射仓实验

后来B-58逐渐失宠,那是因为在1960年代中期,洲际导弹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民兵”洲际导弹和“北极星”潜射导弹陆续服役之后,虽然B-58相较于其它轰炸机仍然具有速度优势,但当老苏可以拦截2.5马赫目标的SA-2“导线”导弹部署之后,老美空军内部评估B-58突防的几率仅为10%,随即B-58立马失宠,这个具花钱,问题具多的战略轰炸机迅速的就退役了。

那是1970年1月,最后一架B-58A降落在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被封存于“飞机坟场”。

B-58可以说是一代不成功的名机,它服役时间短,犹如昙花一现,但相较于它很短的服役寿命,它在超音速气动、材料科学、航电集成与战术理念深刻影响了冷战后期至现代的航空发展,可以说它是老美高速突防时代的巅峰战机,也是一款技术先进的过度型战机,它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教训(如成本控制、任务灵活性)为老美后期隐身轰炸机、多任务平台和全球快速打击体系铺平了道路,更是航空工程与战略规划的经典案例。

B-58的告诉突防战术证明了高速高空突防在冷战初期对抗传统防空系统的可行性,也就是它影响持续到了老美后来的著名轰炸机B1B身上,后者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做出了低空超音速突防与可变后掠翼技术上进一步优化。

B-58的大后掠三角翼布局为后来的高速飞行器(如SR-71“黑鸟”侦察机、协和式客机)提供了气动设计参考,尤其是跨音速阻力控制与高速稳定性优化。

就连B-58的铝制蜂窝夹层材料(轻量化且承受260°C表面温度),都被后续超音速飞机(如XB-70“女武神”)和航天器(如航天飞机隔热瓦)继承。

另外B-58还有很多经验都为老美后来各种战机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比如高速飞行导致的气动加热问题推动了耐高温材料与热防护系统的研究,为SR-71的钛合金机身和航天器热防护积累了经验。

比如B-58搭载的通用电气J79发动机是当时最先进的涡喷引擎之一,其可靠性和加力燃烧技术为后续战斗机(如F-4“鬼怪”、F-104“星战士”)和轰炸机动力系统提供了核心验证。

比如B-584台发动机的布局与推力管理就为XB-70的6台菊花做了技术铺垫。

比如B-58的计算机火控系统、模块化武器吊舱、弹射座椅的改进、战机空中加油的重要性等等都为老美后续开发的机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另外B-58的推移加上老苏防空系统的升级更是直接催生了隐身轰炸机的研发。

就连B-58早期的电子战经验都为后期多任务平台理念以及后期电子战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但B-58生不逢时,它虽然是第一款超音速的轰炸机,虽然在那个“唯速度论”的时代风骚了一阵,但它也问题多多,在导弹技术快速崛起的时代,它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再加上它任务的单一性以及超高费用,最终让B-58成为天空中极速闪过的一颗虽然耀眼,但却转瞬即逝的流星。

来源:赵氏匠心室内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