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变疑云,巴西司法高光时刻,德·莫赖斯如何终结博索纳罗美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8 17:01 1

摘要:巴西正在上演一场非同寻常的审判,这不仅关乎前总统雅伊尔·博索纳罗的个人命运,更像是一场对国家法治边界的重新勘定。舞台的聚光灯,与其说打在被告席上,不如说聚焦于审判席中央的那位法官——亚历山德雷·德·莫赖斯。

巴西正在上演一场非同寻常的审判,这不仅关乎前总统雅伊尔·博索纳罗的个人命运,更像是一场对国家法治边界的重新勘定。舞台的聚光灯,与其说打在被告席上,不如说聚焦于审判席中央的那位法官——亚历山德雷·德·莫赖斯。

在巴西民众的口中,他被撕裂成两个极端:捍卫民主的“超级英雄”,或是索要私人信息的“恶棍”。正是这位充满争议的人物,正通过手中的法槌,试图撬动巴西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巴西,几乎人人都知道亚历山德雷·德·莫赖斯的昵称——“Xandão”,意为“大亚历克斯”。这个称呼带着一种平易近人的江湖气,就像他本人一样,这位56岁的光头法官以幽默感和果敢著称,还特别喜欢在言谈中用足球来打比方。

但这亲切的表象之下,是他不容置疑的铁腕。作为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他在处理棘手案件时展现出的决绝,让他的形象变得复杂而多面。他曾因亲手毁坏大麻田、面对原住民时表现不适而在网络上饱受调侃,但如今,在无数左派支持者眼中,他俨然成了捍卫宪法的最后堡垒。

舆论场上,对他的攻击从未停止。反对派指责他滥用权力,是个索要私人信息的“恶棍”。然而,他的同僚,如弗拉维奥·迪诺,却盛赞他在博索纳罗案中的表现是其“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莫赖斯自己似乎早已为这一切做好了准备,他曾明确表示:“历史教会我们,纵容、逃避和懦弱不是解决社会创伤的办法。”这句宣言,为他自己“民主捍卫者”的角色写下了最清晰的注脚。

莫赖斯主导的这场审判,其真正的目标远不止于博索纳罗一人。他瞄准的,是巴西历史上一个根深蒂固的“耻辱传统”——政变者有罪不罚。

翻开巴西共和国的历史,政变企图如影随形,有统计称多达14次。从1964年到1985年的军事独裁,给这个国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然而,一部1979年的《大赦法》让那些军政府时期的官员得以逃脱因侵犯人权而应受的起诉。政治调解,而非法律追责,成了惯例。

这一次,一切都不同了。这起案件是巴西有史以来第一次对一位前总统和包括三名陆军将领在内的高级军官,以试图颠覆民主的罪名进行刑事审判。他们面临的指控极其严重:组织武装犯罪、试图暴力推翻民主法治、政变……若所有罪名成立,总刑期可能超过40年。

法庭文件揭示的阴谋细节更是令人不寒而栗,涉案人员甚至讨论过暗杀当选总统卢拉、副总统以及法官莫赖斯本人。正如莫赖斯所言,那种“看似更容易的道路——有罪不罚——会给社会留下创伤”。如今,他选择用一场史无前例的审判,为国家的民主未来划下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博索纳罗案早已超出了巴西的国界,演变成一场全球地缘政治的角力。当数百万巴西民众通过电视和手机观看庭审直播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国内的司法对决,还有来自大洋彼岸的干预。

压力首先来自北方。美国特朗普政府毫不掩饰地公开支持博索纳罗家族,将这场审判抨击为“政治迫害”。紧随其后的是一系列实质性施压:对巴西商品加征高达50%的关税,对法官莫赖斯本人实施制裁,甚至吊销了其他最高法院法官和卢拉政府官员的美国签证。

除了国家层面的对抗,莫赖斯还与科技巨头发生了正面冲突。他曾因社交平台X的管制问题,与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激烈对峙,并最终迫使对方让步,这展现了他在应对非国家行为体挑战时的强硬立场。

面对这一切,莫赖斯在庭审中给出了强硬的回应。他不点名地提到有“另一个国家”在干涉巴西司法,并斩钉截铁地强调:“妨碍司法的行为不会影响本法院法官的公正性和独立性。”这种捍卫主权的姿态,赢得了国内的广泛赞誉。圣保罗州议会就称赞这次判决是“文明的巨大飞跃”,并将其与美国对“特朗普主义”的屈服形成了鲜明对比。

今年9月2日,这起举世瞩目的案件将迎来首次庭审,预计持续10天。尽管博索纳罗以身体不佳为由缺席,但由莫赖斯领导的五人法官小组,只需要三票简单多数就能将其定罪。在分析人士看来,检方掌握的证据非常充分,博索纳罗被定罪的可能性极高。

无论最终判决书上的文字如何书写,法官亚历山德雷·德·莫赖斯都已经将自己的名字与巴西法治进程的一次关键转折牢牢绑定。他不仅仅是在审判一位前总统,更是在审视巴西那段充满了妥协与绥靖的历史,并借此向全世界宣告其司法独立的决心。

这无疑是他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这位坚定的法官,正在用行动书写巴西历史的新篇章,其影响,将远远超出法庭之外。

来源:采风百晓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