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校长说:要让孩子敢说话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1 23:47 1

摘要:“好作文可以搬上舞台”,这个观点虽片面,但在特定的学习阶段还是很管用的。好作文不一定都能搬上舞台,比如以叙述、抒情、议论为主的作文,是不能搬上舞台的,但也不影响它成为好作文。初学阶段,我们还是要体现文学作品的“形象性”,这样,才能让篇幅短小的作文也做到具体生动

作文,

一直是许多学生和家长心中的难题,

也是语文学习中公认的一块“硬骨头”。

很多语文老师面对作文的教学也总是感到无从下手,

范文分析了、讲评了,但是学生提升效果甚微。

不少家长和老师都困惑:

孩子明明很有想法,一到作文就没话说...

为什么写作变成了难题?

为什么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一提到作文就头疼?

看起来简单的写作,到了孩子手中就变成了难事

为什么作文缺少真情实感?

孩子写作文像“挤牙膏”一样....

为什么作文缺少真情实感?

作文总是“千人一面”,看不到个性?

或许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孩子,

而在于教作文的方法。

我们总在教学生“写作文”,而非“用文字构建世界”

当学生将写作视为“挤牙膏”,

当作文沦为“千人一面”的模板堆砌,

折射出的不仅是技巧的匮乏,

更是教育过程中对生命体验与独立思考的漠视。

如果你也正被这些问题困扰,

广东省作协会员、语文名师葛成石20年教学的实战精华

《不妨这样教作文》

可以帮助家长和老师解决这些困惑!

这本书告诉我们

写作不是应试工具,

而是建构认知的脚手架

教育不是修剪盆景,

而是守护野性生长。

当教师从“范文复刻者”转变为“思维助产士”,

那些曾被视作“硬骨头”的写作难题,

终将化作学生精神成长的阶梯。

《不妨这样教作文》书摘

“好作文可以搬上舞台”,这个观点虽片面,但在特定的学习阶段还是很管用的。好作文不一定都能搬上舞台,比如以叙述、抒情、议论为主的作文,是不能搬上舞台的,但也不影响它成为好作文。初学阶段,我们还是要体现文学作品的“形象性”,这样,才能让篇幅短小的作文也做到具体生动。

我告诉学生不要只代替人物去介绍,要让人物自己去表演。比如学生写“那天下着倾盆大雨,爷爷喝了个烂醉如泥”,我说虽然你用了两个成语,但不具体,也不生动。如果是拍电影,导演看到你的脚本,也犯难了,因为你没给他具体的“舞台说明”。后来小作者描写了喝醉酒的爷爷在风雨中和一棵小树一起倒地的情形,效果好多了;再后来又具体写出了那是一棵爷爷亲手种下的桂花树。照这样修改,读者脑子里是不是有逼真的生活画面了?

让学生大胆表达,就是这一讲的目的。喜怒哀乐,是非曲直,都可以表达。而且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明确,我们说的“表达”,是孩子在表达,是表达孩子自己的心声。教师和家长面对孩子的作文,要慎用“你应该如何”,你该这么认为,你该那样觉得……这样的句子明显有毛病,心理活动是因人而异的,哪有应该不应该一说?我们要大胆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假如有些话“三观”不正,应该平等地和他/她探讨:“你的看法是这样,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大可借此循循善诱,而不可限制他/她按自己的想法去表达。要让孩子敢说话,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我跟孩子们说学作文是顺便的事,因为爱生活、爱阅读,比写作更重要,也可以说,如果你爱上了生活,学会了阅读,写作也就不难了。问题是多数人不懂得如何阅读,人没有钻进书里,书没有钻进脑子里,人和书的关系只是熟悉的陌生人,“在人群里多看了你一眼”而已,擦肩而过后,连名字都想不起来。那人和书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才好呢?应该如同老朋友,有说不完的话,也有吵不完的架。你要能和书本做无声的交流,但又不能什么都听书上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多质疑,要有批判精神。据说美国高考阅读很难拿高分,难就难在Critical Reading,即:批判性阅读。有人可能会想,我又不去美国参加高考。那我要告诉你,中国的语文考试虽没有“批判性阅读”这个词汇,但咱们的新课标里有另一种意思相近的表述,叫“个性化解读”。想从文中找几个词语来回答问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背多分”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思辨、个性、批判、多维……这才是人才角逐中的关键词。其实道理很简单,时代需要的大脑,应该有思想功能,而不仅是储存功能。

孩子上小学时,有一篇作文的开头特别有个性,能迅速抓住眼球、触动心灵,结果老师硬要将它改成模板式的开头。对这件事,我是这样跟孩子说的: “我们家买回来两种花,我喜欢这种,你妈妈喜欢另一种。其实作文也一样,你的老师喜欢她改成的那样,而我还是喜欢你原来写的。我们喜欢的,和别人喜欢的,没办法永远一致,下次你遇上另一个老师,可能又喜欢你这样的开头了。如果你现在的老师允许你这么写,你就继续这么写;如果不允许,你就在日记本中继续这么写。她可以评她的,我们可以写我们的。就像我们家的两盆花,我将我喜欢的放书架上了,你妈妈将她喜欢的就放在橱柜上了。”

学生处在学习阶段,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不一定能帮助他们成长,但我们可以不阻碍他们成长。如果还能多给他们一些成长空间,那就算是好老师、好家长了。

为什么作文越来越模式化了?追根溯源,大概是“搬”和“套”的功夫在害人。如何才能让学生作文平中见奇呢?我以为,仅读几本有字之书是不够的,还应多读生活这本无字之书。学生若是只从书本里获得知识,就像一个人喝着十年不变的发酵了的臭水,呼吸着十年不变的发霉了的空气,必然吐纳不了鲜活的气息,创作不出鲜活的文章。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