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津城沐雨认为,北宋交“保护费”保和平,是个“精明透了”的行为。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津城沐雨认为,北宋交“保护费”保和平,是个“精明透了”的行为。
北宋交“保护费”的经济账。
北宋鉴于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以来武将多乱的历史教训,建国之初边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在武力上,宋朝大力削减武将的权力和地位,严格限制武将自由发挥的余地,并采取强干弱枝的办法,把地方军中的精锐调到中央,弱化地方的军事力量。
重文轻武的确减少了武将的潜在危险,但也严重削弱了宋朝的军事力量,军队战斗力下滑。
在对外战争上,直接的表现就是疲软,最终以失败告终。
辽军大举南下后,吓破胆的宋真宗,最终和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开启了以金钱换和平的形式。
“澶渊之盟”中规定,北宋每年向辽国输送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并且在边境开设榷场,进行互市。
这么多钱在宋朝皇帝眼里是多是少呢?在“澶渊之盟“签订前,宋真宗嘱托前去谈判的曹利用,表示只要能和平,送给辽国百万钱财又如何,还是寇准私下又告诉曹利用,如果超过30万,我就砍你头,要不可能更多。
可见,在宋真宗眼里,30万算什么,一百万又如何,那都不叫事儿!
原来,宋朝不和辽军打仗,每年节省下来的军费又何止千万,而且送给辽的这10万两白银和20万匹绢,宋朝每年都可以从辽那里赚过来更多。
单就经济账来说,这笔“保护费”简直是太值了。
北宋交“保护费”的生存账。
说完了经济账,我们来看看生存账,何为生存账?就是宋朝花钱买和平这笔账,到底有没有利于生存。
宋朝经济发达,是古代王朝中相对富有的朝代,岁币买和平在经济上划算,然而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潜在的问题。
现在双方都乐意用这个数额的金钱达成不打架的协议,可是哪一天,辽想要的更多怎么办?或者人家不要了,就想要你的命,然后把你的资源据为己有,你宋朝怎么办?
这时候已经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面对对方的大刀长矛,你的钱还好用吗?
就像建国初,老大哥说咱们不必搞原子弹和先进武器,说他们会保护我们,伟人说,如果哪天下雨你把伞收起来,挨淋的是我!
武力这种东西,你可以不用,但当你没有了,你越有钱,你就越不安全。
宋朝重文轻武,加上经济发达,一切都换算成钱多钱少,在太平日子的确欣欣向荣,可这都是珍珠泡影,就像《清明上河图》的隐喻:繁荣下的隐患。
宋朝不用和辽拼杀了,武人没有用武之地,一切向钱看,物质需求满足了,就是精神满足和艺术创作。
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五个;人家宋朝的奸臣,那也是顶顶有能力的,你能说高俅没有一技之长吗?蔡京的书法那也是一流的,万古奸臣秦桧,人家的书法也是让很多人望尘莫及的。
什么原因?大家都不去武备了,钱又多,有钱又有闲,就有时间发挥艺术细胞了呗!如果我哪天不需要为金钱发愁了,拿着毛笔练上十年八年,那写的字也会比现在好看,在读的各位也是。
基数大了,人均法拉利的年代,宋朝文艺人才多了,连奸臣都是有艺术才能的,并不是说有艺术的人是坏人,而是有艺术才能的人出了坏人。
长期的舞文弄墨,钱能买来和平,然后和平又能换来更多的钱,谁还去努力去打仗呢!谁还会努力去工作呢!
就像现在的某国,发现金融手段更轻松、更能挣钱,谁还愿意辛辛苦苦拧螺丝呢?去工业化容易,再回制造业难如登天。
就像我们老祖宗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住惯了大别墅,谁还愿意住大通铺?
宋朝通过交“保护费”的方式换和平,潜意识里让自己松懈武备,换来了眼前和平,却最终连生存下去都不可能。
饮鸩止渴,不渴了,人也完了。
对此,大家认为呢?
来源:津城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