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编筐编篓,贵在收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1 22:37 1

摘要:在记忆的幽微处,有个画面始终鲜活如初:姥爷坐在老榆树下,专注编筐。竹篾在他手中灵动跳跃,似有生命。阳光透过枝叶,洒下细碎光影,与姥爷的专注神情交织,成为乡村岁月里永不褪色的一幕。

在记忆的幽微处,有个画面始终鲜活如初:姥爷坐在老榆树下,专注编筐。竹篾在他手中灵动跳跃,似有生命。阳光透过枝叶,洒下细碎光影,与姥爷的专注神情交织,成为乡村岁月里永不褪色的一幕。

“编筐编篓,贵在收口。”姥爷常把这话挂嘴边。年幼的我只觉是句口诀,并未深思。周末闲逛,偶遇了一位老人编筐,恍然把记忆拉到了小时候,竟然愣愣地站在旁边看了很久。起初是最寻常不过的起底,各种颜色的编条纵横交错,似无特别。随着老人筐篓雏形渐显,每一道工序都有条不紊,可最让我着迷的,还是收口。

收口时,老人神情格外凝重,像是在完成一个神圣的仪式。他的双手不再似之前那般快速翻动,而是轻柔、细致,每一根荆条的走向都被他精准把控。多余的编条被巧妙修剪,留下的部分严丝合缝,紧密相依,最终完美融合,让筐篓从一件半成品摇身一变,成为结实又美观的器具。那一刻,我才明白,这看似简单的收口,实则是整个编筐过程的灵魂。

闲聊间得知,老人已经83岁,这门手艺,是老人一生的坚守。他年轻时,编筐是家里的生计来源。走街串巷,售卖自己亲手编织的筐篓,换回生活所需。岁月变迁,现代工业产品不断冲击,手工编筐的市场越来越小,很多人都放弃了这门手艺,可老人却从未想过放弃。他说:“这不仅仅是编筐,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只要我还能拿得动编条,就不能让它在我手里断了。”

在老人身上,编筐早已超越一门手艺,成为一种人生态度。每一次编织,都是与过去对话,与传统接轨。他用粗糙的双手,传递着手艺的温度,诉说着对生活的敬畏。编筐的过程,如同书写人生篇章,有起有伏,有平淡有高潮,而收口,则是对人生的总结与升华。

人生之路,又何尝不像编筐?我们在岁月里忙碌奔波,不断积累经验,编织梦想。一路上,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挫折,有顺风顺水,也有坎坷崎岖。而如何“收口”,则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修养。有的人在人生将尽时,回首往事,满心遗憾,像是一个没有收好口的筐篓,千疮百孔,残缺不全;而有的人,却能在生命的尾声,坦然自若,用平和与满足为人生画上圆满句号,恰似那完美收口的筐篓,坚实而美好。

如今,姥爷已不在,但那编筐的画面和“编筐编篓,贵在收口”的话语,却深深烙印在我心间。它时刻提醒着我,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善始善终,注重细节,因为最后的“收口”,才是决定成败与价值的关键。这不仅是编筐的艺术,更是传承的精髓,是贯穿一生的人生哲学。

作者 | 李榕榕

主播 | 李榕榕

编辑 | 姜玉函

责编 | 朱浩铨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

来源:爱文化的小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