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沉船就是一座水下金库,然而得到它千难万险,有多少人能成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10:55 1

摘要:在地球表面,海洋占据了七成以上的面积,这片深邃而神秘的蓝色疆域,不仅是生命的摇篮,更是一座沉睡着无数财富与历史的“水下宝库”。自人类开启航海贸易以来,因风暴、触礁、战争、海盗劫掠等原因,数以万计的船只在茫茫大海中沉没,船上装载的金银珠宝、瓷器丝绸、珍贵货物,随

在地球表面,海洋占据了七成以上的面积,这片深邃而神秘的蓝色疆域,不仅是生命的摇篮,更是一座沉睡着无数财富与历史的“水下宝库”。自人类开启航海贸易以来,因风暴、触礁、战争、海盗劫掠等原因,数以万计的船只在茫茫大海中沉没,船上装载的金银珠宝、瓷器丝绸、珍贵货物,随着船体一同被海水裹挟至海底,成为被时间封存的“海底财富”。

从古代依靠经验与勇气的简陋打捞,到近代借助机械与执着的艰难探寻,再到现代依托尖端科技的精准发掘,人类对海底沉船宝藏的追逐从未停歇。这不仅是一场跨越千年的财富博弈,更是一段交织着冒险、智慧、争议与文明传承的传奇历程。

古代航海技术有限,船只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遭遇极端天气或地理障碍,往往难逃沉没命运。这些沉船上的货物,既是当时海上贸易的缩影,也成为后世打捞者觊觎的目标。受限于技术条件,古代的沉船打捞多依赖人工潜水与简单工具,成功率极低,却仍有人凭借偶然的发现或执着的探索,开启了与海底财富的第一次“对话”。

在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勿里洞海域,沉睡着一艘见证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阿拉伯独桅三角帆船——“巴图希塔姆”号。据考古研究推测,这艘船建于公元8世纪,从中国广州出发,满载着唐代工匠精心烧制的陶瓷制品,计划前往波斯湾及东南亚的贸易港口,却在途经勿里洞海域时,因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船体失控撞上水下暗礁,迅速沉没于约17米深的海底。

这艘沉船的发现,源于一个充满偶然性的“传说”。1998年,德国商人蒂尔曼·沃尔特法恩在印尼开展业务时,从当地渔民口中听闻:“海底有一艘‘铺满瓷器’的古船,潜水时能看到成片的‘白色碎片’。”凭借商人对“稀有物品”的敏感,沃尔特法恩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艘古代贸易沉船,随即组建了一支由当地潜水员和考古爱好者组成的小型打捞队,前往传说中的海域进行勘探。

初期的打捞过程异常艰难。由于缺乏专业的水下探测设备,队员们只能依靠潜水镜和简易潜水装备,在浑浊的海水中逐一排查。海底的珊瑚礁不仅阻碍了行动,还容易划伤潜水员,而沉船被厚厚的泥沙覆盖,仅能偶尔看到零星露出的陶瓷碎片。历经3个月的反复搜寻,当潜水员在一处暗礁缝隙中捞出一件完整的唐代越窑青瓷酒壶时,沃尔特法恩才确认:这正是一艘唐代沉船。

随着打捞工作的推进,“巴图希塔姆”号的“宝藏”逐渐浮出水面。最终,打捞队从海底打捞出6万余件唐代陶瓷制品,涵盖了当时中国各大窑口的精品:有造型典雅的越窑青瓷茶碗,釉色莹润如冰;有色彩艳丽的长沙窑彩绘瓷壶,绘有花鸟、人物图案,展现了唐代民间艺术的活力;还有邢窑白瓷、巩义窑唐三彩等,几乎囊括了唐代中晚期陶瓷工艺的精华。除了瓷器,沉船上还发现了数十件刻有精美浮雕的金银餐具、铜镜、铜器,以及用于贸易的香料、象牙等货物。

沉船宝藏

这些文物的价值难以估量。唐代陶瓷在当今国际艺术品市场上本就稀缺,而“巴图希塔姆”号出水的瓷器均为当年用于出口的“贸易精品”,保存完好且数量庞大。沃尔特法恩将部分文物通过合法渠道在国际市场拍卖,一件唐代长沙窑彩绘壶拍出了数十万美元的高价,6万件文物的总成交价最终突破亿元,让他从一个普通商人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沉船富豪”。更重要的是,“巴图希塔姆”号的发现,为研究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陶瓷出口规模及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证据。

18世纪初,瑞典为打破荷兰、英国在海上贸易的垄断,成立了瑞典东印度公司,专门从事与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贸易。1745年9月12日,满载着从中国采购的珍贵货物的“哥德堡”号,完成了长达18个月的远航,在距离瑞典哥德堡港仅900米的海域,因舵手操作失误撞上水下暗礁,船体迅速断裂沉没。这艘被瑞典人称为“国家骄傲”的商船,连同船上的巨额财富,一同沉入了冰冷的海水。

“哥德堡”号的载货清单,足以展现其“黄金航船”的地位。据瑞典东印度公司的档案记载,船上装载了约366吨中国茶叶(相当于当时瑞典全国7年的茶叶消耗量)、100吨瓷器(包括景德镇青花瓷、德化白瓷等)、19箱丝绸(多为供欧洲贵族穿着的云锦、蜀锦),还有大量的漆器、象牙雕刻、麝香等奢侈品。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计算,这批货物若全部运抵哥德堡销售,可获利2.5亿至2.7亿瑞典银圆,相当于瑞典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两倍。

沉船发生后,瑞典东印度公司立刻组织了紧急打捞。由于沉船地点水深仅10余米,且距离港口较近,打捞队采用了“人工潜水+绳索拖拽”的方式,试图将货物打捞上岸。在随后的几年里,打捞队陆续捞出了约30%的茶叶和部分瓷器,但因海水浸泡,大部分茶叶已变质,瓷器也多有破损,实际回收的财富不足原本的十分之一。随着公司经营不善,后续打捞计划被迫搁置,“哥德堡”号逐渐被人们遗忘在海底。

直到20世纪80年代,瑞典海洋考古学家对“哥德堡”号沉船遗址进行了系统性勘探,通过水下挖掘和文物清理,又发现了数千件保存完好的瓷器和部分金属制品。这些文物的出水,让瑞典民众重新关注起这艘“失落的贸易之船”。1995年,瑞典政府联合企业发起“重建哥德堡号”项目,按照18世纪的造船工艺,耗时10年打造了一艘仿古商船,并于2005年沿当年的航线重访中国广州,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如今,“哥德堡”号出水的文物被收藏在瑞典哥德堡海洋博物馆,成为展示中瑞贸易历史的重要展品。虽然当年的打捞未能完全挽回损失,但“哥德堡”号的故事,不仅见证了18世纪欧洲与亚洲海上贸易的繁荣,也让人们意识到:海底沉船不仅是财富的载体,更是历史文明的“活化石”。

19世纪至20世纪初,随着蒸汽机、潜水钟、机械起重机等设备的出现,沉船打捞技术迎来了第一次“革命”。打捞者不再仅依赖人工潜水,而是开始借助机械力量深入更深的海域,对沉船的搜寻也从“偶然发现”转向“有计划勘探”。这一时期,多艘满载金银的“传奇沉船”被成功打捞,诞生了一批因打捞而暴富的“寻宝英雄”,也让“海底探宝”成为一项充满诱惑的冒险事业。

1622年,西班牙“阿托卡夫人”号作为“黄金舰队”的一员,从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出发,计划将殖民地掠夺的金银财宝运回西班牙。当时的南美洲盛产黄金、白银,“阿托卡夫人”号上装载着从印加帝国遗址掠夺的黄金首饰、金条,以及用白银铸造的货币,总重量超过40吨,还有大量的翡翠、珍珠等宝石,堪称“移动的金库”。

沉船宝藏

然而,当船队行至古巴哈瓦那海域时,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飓风。狂风掀起的巨浪将“阿托卡夫人”号的船体撕裂,船载的沉重财宝让船只迅速下沉,最终沉没于约55米深的海底,船上265名船员仅3人幸存。此后,西班牙王室曾多次组织打捞,但因飓风过后海底地形改变,且缺乏精准的定位设备,始终未能找到沉船的准确位置,“阿托卡夫人”号逐渐成为传说中“最神秘的海底宝藏”。

这一沉寂,便是300多年。直到1955年,美国“寻宝人”梅尔·费雪(Mel Fisher)偶然看到了关于“阿托卡夫人”号的史料记载,从此痴迷于寻找这艘沉船。费雪原本是一名潜水设备商人,为了实现“寻宝梦”,他变卖了家产,成立了“拯救财宝”公司,与妻子、子女组成了“家族打捞队”,开始在哈瓦那海域展开搜寻。

最初的搜寻充满了挫折。费雪团队仅有几艘小型渔船和简易的水下探测仪,每天要在茫茫大海中反复巡航,潜水员需潜入50多米深的海底,在昏暗的海水中排查每一块礁石。由于海底能见度极低,且布满了锋利的珊瑚和沉船残骸,潜水员多次受伤,甚至有队员因减压病失去生命。更艰难的是资金短缺,打捞设备的维护、船员的薪资、船只的燃油,几乎耗尽了费雪的所有积蓄,他不得不靠借贷维持搜寻,一度陷入“倾家荡产”的境地。

但费雪从未放弃。他根据西班牙王室的古老航海日志,结合现代海洋测绘技术,一点点缩小搜寻范围。1971年,他的团队在附近海域发现了另一艘西班牙沉船“圣玛格丽塔”号,打捞出约10吨白银和部分黄金,这让他获得了继续搜寻的资金和信心。1985年7月20日,当潜水员在一处海底沙丘下发现一块刻有“阿托卡”字样的船板时,费雪知道:他终于找到了目标。

随后的打捞工作持续了数年。借助机械起重机和水下作业平台,费雪团队从海底打捞出近8吨黄金,包括数百根金条、数千件黄金首饰,还有500公斤宝石,总价值约4亿美元。这笔财富不仅让费雪一家彻底摆脱贫困,还让他成为“近代沉船打捞史上的传奇”。晚年时,费雪将部分文物捐赠给博物馆,他曾说:“海底宝藏的意义,不仅在于财富,更在于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

1912年4月15日,被誉为“永不沉没的巨轮”的英国皇家邮轮“泰坦尼克”号,在从英国南安普顿前往美国纽约的处女航中,于加拿大纽芬兰岛以东约610公里处,与一座冰山相撞后沉没。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邮轮,携带了数千名乘客和大量贵重物品,最终仅有705人获救,成为近代航海史上最惨痛的悲剧之一。

“泰坦尼克”号上的“财富”,不仅来自货物,更来自船上的乘客。一等舱的乘客多为欧美富豪、贵族和企业家,他们随身携带了大量现金、珠宝、艺术品。据史料记载,美国富豪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四世随身携带了价值20万美元的珠宝(相当于如今的500万美元),英国贵族玛格丽特·布朗的行李箱中装有数十件金银首饰,还有乘客托运的油画、古董家具等贵重物品。仅一等舱货物仓库内的财宝,按照如今的市场价值计算,就至少值数亿英镑。

沉船事件发生后,由于当时的打捞技术无法到达3800多米深的海底(“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深度),搜救团队仅打捞了部分漂浮在海面的物品,便被迫放弃。此后的70多年里,“泰坦尼克”号的残骸一直沉睡在深海,关于它的传说与猜测从未停止。

1985年,美国海洋学家罗伯特·巴拉德率领团队,运用当时最先进的“阿尔文号”深潜器和侧扫声呐技术,在3800米深的海底发现了“泰坦尼克”号的残骸。船体已断裂成两部分,散落的残骸和物品在海底形成了一片“水下废墟”。1987年,“皇家邮船泰坦尼克公司”获得了打捞许可,开始对沉船遗址进行系统性打捞。

沉船宝藏

由于深海环境高压、低温,打捞工作异常艰难。团队使用遥控潜水机器人,通过机械臂抓取海底的物品,再通过特制的密封舱将文物运送上岸。截至2023年,打捞队已从海底打捞出超过5000件文物,包括乘客的行李箱、信件、手表、餐具、珠宝,以及船上的罗盘、铃铛、航海日志等。其中,一件从乘客行李中发现的“蓝宝石项链”(被推测为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海洋之心”的原型),在拍卖会上拍出了200万美元的高价;一套完整的一等舱银质餐具,成交价达150万美元。

这些文物除了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更承载着历史记忆。“皇家邮船泰坦尼克公司”将部分文物在全球巡回展览,仅在中国的展览就吸引了数百万观众,人们通过这些物品,感受着百年前那场悲剧的沉重与震撼。不过,“泰坦尼克”号的打捞也引发了巨大争议:许多人认为,沉船遗址是遇难者的“水下坟墓”,打捞行为是对逝者的不尊重;考古学家则担忧,过度打捞会破坏沉船遗址的历史完整性。这场关于“财富与伦理”的争论,至今仍未平息。

进入21世纪,随着遥感探测、深海机器人、无人潜水器、整体打捞技术等尖端科技的应用,沉船打捞进入了“精准化、规模化”时代。打捞者不仅能深入数千米深的海底,还能对沉船进行“整体迁移”,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但与此同时,打捞活动也面临着更复杂的挑战:国际法律的界定、文物保护与商业利益的冲突、国家间的文化遗产争夺等,让现代沉船打捞成为一场“技术、利益与伦理的多维博弈”。

2007年,美国“奥德赛海洋勘探”公司发起了代号为“黑天鹅”的深海探宝行动,在大西洋海底约1100米深处,发现了一艘疑似17世纪西班牙沉船的残骸。通过遥控潜水艇“宙斯”号(配备高清摄像头和机械臂)的探测,团队确认这艘沉船上装载着大量金银币,随即展开打捞。

最终,打捞队从海底起获了重达17吨的金银财宝,包括约50万枚银币(多为西班牙殖民时期铸造的“八里尔银币”)、数百枚金币,以及部分金银首饰,总价值至少5亿美元。根据沉船的年代、航线及货物特征,考古学家推测这艘船可能是1641年沉没于英国附近海域的英国商船“皇家商人”号(当时该船正运送从美洲掠夺的财宝前往英国)。

按照“奥德赛”公司与沉船发现地政府的协议,公司可分得90%的打捞财产(约4.5亿美元)。消息公布后,公司股价在短短一天内暴涨80.9个百分点,从每股3.2美元飙升至5.8美元,成为当时华尔街的“明星企业”。然而,这场“财富盛宴”很快引发了法律纠纷。西班牙政府提出抗议,声称这艘沉船是西班牙王室的“运金船”,船上的财宝应归西班牙所有,并依据《国际海洋法公约》向美国法院提起诉讼。

长达数年的法律诉讼由此展开。“奥德赛”公司辩称,沉船发现于国际公海,且无法完全确认其为西班牙船只,应按照“发现者拥有”的原则分配财宝;西班牙政府则提供了历史档案证明,1641年确实有一艘西班牙王室租用的商船在该海域沉没,船上财宝为王室财产。

最终,美国法院判决“奥德赛”公司需将所有财宝归还西班牙。2012年,这批价值5亿美元的金银被运回西班牙,存入马德里国家考古博物馆,“奥德赛”公司不仅未获得预期收益,还因诉讼花费了数千万美元,一度陷入财务危机。

“黑天鹅”行动的结局,凸显了现代沉船打捞的法律复杂性。随着《国际海洋法公约》《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等国际法规的完善,“先到先得”的传统打捞逻辑已不再适用,沉船所属国、发现国、打捞公司之间的利益分配,需要依据严格的法律条款界定。这也让现代打捞公司意识到:技术能找到财富,但法律才能决定财富的归属。

沉船宝藏

在现代沉船打捞史上,英国职业盗宝人麦克·哈彻的名字,始终与“破坏性打捞”“文物掠夺”紧密相连。哈彻从小在孤儿院长大,对财富极度渴望,1970年成立打捞公司后,便将目光投向了东南亚海域的中国古代沉船(该区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线,沉没的中国贸易船极多)。

1984年,哈彻通过翻阅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历史档案,在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找到了一艘清代乾隆年间的中国沉船“哥德马尔森号”(该船当时正运送瓷器前往欧洲)。打捞过程中,哈彻发现船上装载着几十万件瓷器(包括景德镇青花瓷、广彩瓷等)和几十公斤重金锭。

为了最大化利益,他将完好的瓷器挑选出来,对破损或“品相一般”的瓷器则随意丢弃在海底,最终仅将约15万件完好瓷器和金锭运上岸。这些文物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时,总成交价达数千万美元,哈彻一夜暴富。

1999年,哈彻又在南中国海发现了1822年沉没的中国商船“泰兴号”。这艘船从厦门出发,前往爪哇(今印度尼西亚),船上装载着超过100万件瓷器(多为清代嘉庆年间的民窑瓷器)、大量金块、金银币等文物,堪称“清代海上贸易的活档案”。

然而,哈彻的打捞行为却充满了破坏性:为了让剩余文物“更稀有”,他竟命令船员砸碎了65万件“品相普通”的瓷器,仅挑选35万多件完好瓷器和贵金属,通过伪造“合法打捞许可”,将文物运至德国汉堡拍卖,最终获利超过2000万美元。

哈彻的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中国考古学家指出,“泰兴号”出水的瓷器涵盖了清代中期民窑瓷器的主要品种,原本可完整还原当时的民间陶瓷工艺和贸易规模,但65万件瓷器被砸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文化损失。

更讽刺的是,哈彻在拍卖时宣称自己“为保护文物做出了贡献”,却对破坏行为只字不提。幸运的是,在“泰兴号”拍卖期间,印尼海军发现哈彻的打捞许可系伪造,随即对其发出通缉,迫使他放弃了后续打捞计划,才避免了沉船遗址的进一步破坏。

哈彻的案例,成为现代沉船打捞中“商业利益凌驾于文物保护”的典型反面教材。它也促使各国加强了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纷纷出台法律,禁止未经许可的沉船打捞,要求所有打捞活动必须有考古学家参与,最大限度保护文物的完整性。

受哈彻破坏性打捞事件的触动,1987年,中国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中心,正式开启了自主水下考古与沉船打捞的历程。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形成从“探测、打捞到文物保护”的完整体系,凭借多项技术创新,在全球水下考古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先后成功打捞了“南海1号”“南澳一号”“长江口二号”等重大沉船遗址,既守护了文化遗产,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对水下文明的重视。

沉船宝藏

1987年,中国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在广东阳江海域进行航道清理时,意外发现了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沉船,即“南海1号”。通过初步探测,考古学家确认这是一艘南宋时期的远洋贸易货轮,船长约30米,宽1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商船之一,船上装载着大量瓷器、铜钱、丝绸、铁器等货物。由于沉船沉没于20米深的海底,且被厚厚的泥沙覆盖,船体保存完好,成为全球范围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远洋贸易沉船。

从发现到完成整体打捞,“南海1号”耗时30年,总投入超过30亿元,创造了多项世界水下考古纪录。为了最大限度保护船体和文物,中国考古团队创新采用了“整体打捞法”:先用巨型沉箱将沉船及周围的泥沙整体包裹(沉箱重达5600吨,相当于400辆卡车的重量),再通过大型起重机将沉箱吊出海面,运至专门建造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进行室内发掘。这种方法避免了传统打捞对船体的破坏,让“南海1号”成为全球首艘被“整体迁移”的古代沉船。

2007年,“南海1号”沉箱成功上岸,室内发掘工作随即展开。截至2023年,考古团队已从沉船上清理出文物18万件,包括:

瓷器:14万件,涵盖南宋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等各大窑口的精品,其中一件南宋龙泉窑青瓷梅瓶,因工艺精湛,被专家估值超过1亿元;

铜钱:近3万枚,从汉代至南宋的年号钱均有发现,印证了当时中国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流通地位;

丝绸:虽然大部分已碳化,但通过现代科技修复,仍能看出其精美的织造工艺,证明南宋丝绸已成为重要出口商品;

其他文物:包括铁器、铜器、金银首饰、船用设备等,完整还原了南宋远洋贸易的货物结构。

据专家估算,“南海1号”出水文物的总价值超过3000亿美元,堪称“水下故宫”。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物为研究南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路线、陶瓷工艺、货币体系、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证据,填补了多项历史研究的空白。

2007年,广东南澳岛附近海域的渔民在捕鱼时,意外捞起了几件明代瓷器,由此引发了对“南澳一号”沉船的勘探。经考古确认,这是一艘明代万历年间的贸易商船,沉没于约30米深的海底,周围布满暗礁,无法采用“整体打捞法”。中国考古团队创新采用“传统潜水+水下考古平台”的方式,让考古队员佩戴专业潜水设备,在水下搭建临时作业平台,对沉船进行精细化清理。

打捞工作持续了8年,考古队员克服了海底暗流、能见度低、暗礁密布等困难,共出水2.7万多件珍贵文物,包括明代青花瓷、五彩瓷、铜器、铁器等。其中,大量带有“克拉克瓷”风格的青花瓷(专为出口欧洲设计),证明了明代中国与欧洲、东南亚的贸易往来已十分频繁。更令人意外的是,沉船上还发现了数十门铜炮,这为研究明代商船的“自卫装备”及当时的海上治安状况提供了新线索。

沉船宝藏

2022年,中国在沉船打捞技术上再次实现突破——采用“盾构技术”对长江口二号古沉船进行无接触打捞。“长江口二号”是一艘清代同治年间的木质沙船,沉没于上海长江口约15米深的海底,船体周围是厚厚的淤泥,传统打捞方式容易引发塌方和泥沙回淤,破坏沉船结构。

中国工程师创新将用于地铁建设的“盾构技术”应用于水下考古:先在沉船周围建造一个巨型“钢制圆筒”(直径58米,高32米),通过盾构设备将圆筒插入海底淤泥,形成一个封闭的“水下保护罩”,再将圆筒及内部的沉船、泥沙整体吊出海面。

这种“无接触打捞”方式,实现了对沉船遗址“原汁原味”的保护,避免了文物与海水、空气的直接接触,为后续文物修复提供了极佳条件。目前,“长江口二号”已被运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专用博物馆,考古发掘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预计将出水大量清代贸易货物和船用文物,进一步丰富中国近代海上贸易的历史研究。

从唐代“巴图希塔姆”号的偶然发现,到现代“长江口二号”的技术创新,海底沉船打捞走过了千年历程。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寻宝之旅”中,人类既收获了巨额财富,见证了无数从平凡到暴富的传奇,也通过沉船文物,重新认识了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然而,随着打捞技术的进步,“财富追逐”与“文物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麦克·哈彻的破坏性打捞、“泰坦尼克”号的伦理争议、“黑天鹅”行动的法律纠纷,都在提醒我们:海底沉船不仅是“财富的载体”,更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记录着文明的轨迹,一旦被破坏,便永远无法复原。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摒弃“唯财富论”的打捞逻辑,转而追求“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中国的“南海1号”“长江口二号”打捞,将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放在首位,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既留住财富,也守护文明”;国际社会也在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跨国合作,共同打击盗捞行为,保护水下文化遗产。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深海机器人、基因修复等技术的发展,沉船打捞将更加精准、高效,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敬畏历史、守护文明”都应是永恒的底线。毕竟,海底沉船的真正价值,从来不止于金银珠宝,更在于它们所承载的人类文明记忆——这才是真正“永不沉没”的宝藏。

来源:天涯浪子3e3i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