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有云:“人间万事不如意,得失悠悠看塞翁。”人生所遇之事,本质没有对错之分,心态不同,状态却有云泥之别。正所谓:“天下根本,人心而已。”王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寥寥数语,道破了“境随心转”的终极密码
古人有云:“人间万事不如意,得失悠悠看塞翁。”人生所遇之事,本质没有对错之分,心态不同,状态却有云泥之别。正所谓:“天下根本,人心而已。”王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寥寥数语,道破了“境随心转”的终极密码——心是万物的主宰,境由心生,亦由心转。当我们将“定盘针”牢牢系在心上,便能于纷繁世相中照见本真,于动荡变局中守得云开月明。
心定则境明,此乃“境随心转”的根基。王阳明言“心兵不乱,万事从容”,恰似《小窗幽记》中“独坐禅房,烹茶烧香,垂帘少顷,不觉心静神清”的禅意。心若不定,便如浮萍随波逐流,纵使身处幽静禅房,亦难逃“枝枝叶叶外头寻”的困局。谢安在淝水之战前与谢玄对弈,其“行云流水”的从容,恰是心定的外化——当谢玄因心乱而棋艺失准,谢安一句“遇事心乱,自乱阵脚”的点拨,道破了定心方能定境的真理。心若澄明如镜,则风雨不扰其光,尘垢不染其洁,自然能照见事物的本质。然定心非闭目塞听,更非逃避世事,而是“在事上磨”的功夫。王阳明强调“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恰如淝水之战中谢玄兄弟的事上磨砺。他们初时“惶恐不已”,恰似寻常人“安静时修心尚可,遇事便心异”的困境;而经谢安点拨后“冷静制定策略”,最终以少胜多。定心非避世,而是入世——在煮茶时观照内心,在弈棋时锤炼定力,在战事中澄明心智,方能于有事时“静亦定、动亦定”,于无事时“心如莲花不着水,又如日月不住空”。
心定则生智,此乃“境随心转”的妙用。谢安“扫除荡涤,勿使留积”的智慧,恰与王阳明“排除杂念,不为外物所累”的教诲相通。淝水之战中,谢玄兄弟最终以八万兵马破百万之师,正是心定生智的体现——当心不再为“实力的巨大悬殊”所扰,便能穿透表象,看清“以少胜多”的可能。心静则能见他人之未见,思他人之未思,正如王阳明所言“心乱则愚起,心静则生智”。这种智慧,非关能力大小,而在于遇事能否“稳得住”——处失意以忍,视快意以淡,置荣宠以让,平忧愤以稳,方能于风雨中闲庭信步。古人云“心兵不乱,万事从容”,今人亦当学那雨中漫步者“急什么,跑到前面不也在下雨”的豁达。这种豁达,非消极避世,而是对“境随心转”的深刻领悟——当心能定,则风雨皆是风景;当心能静,则喧嚣皆成梵音。王阳明说“涵养工夫,主要来自定心”,这定心非独坐时的空明,更是在事上磨出的沉稳。今日之人,常陷于“生活与修行分离”的困境,却不知定心工夫就在日常:煮一壶茶时,观茶气升腾如心念起落;燃一炉香时,嗅香气流转如世事有常;阅一本书时,览水墨清香如金山二船。
境随心转,非谓环境因心而变,而是说心境能照见环境的本质。当心如明镜,便能照见风雨中的诗意,照见战事中的转机,照见喧嚣中的清净。如此,则“境”非外在于心,而是心的映照;“转”非被动顺应,而是主动澄明。故曰:境随心转,非心转境,乃心定则境自安。当人心如明镜台,不染尘埃时,外界风雨不过是镜中倒影;当人心如定盘针,不偏不倚时,万般境遇自会归于正途。这便是《小窗幽记》“心静神清”的真谛——心定,则万物自安;心转,则境随心转。此等境界,非避世可得,非空想可至,须在事上磨,在闲处养,在心中修,方能得“长安三万里,万象始更新”的大自在。
注:侵权必究!任何形式的复制、改编、传播均需得到作者许可,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爱文学的小考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