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在公园跑步,碰到跑友老周——他可是我们跑圈里的“老资历”,跑龄5年,全马PB(个人最好成绩)进过4小时。可那天他一瘸一拐的,裤腿卷起来,脚踝肿得像个小馒头。
上周在公园跑步,碰到跑友老周——他可是我们跑圈里的“老资历”,跑龄5年,全马PB(个人最好成绩)进过4小时。可那天他一瘸一拐的,裤腿卷起来,脚踝肿得像个小馒头。
一问才知道,前阵子小区里来了个“配速大神”,老周不服气,硬把平时的5分配提到4分20,每周跑量也从30公里加到45,结果没撑到两周,跟腱炎就犯了,现在连下楼都费劲。
这事儿,在资深跑者里真不是个例。我陪朋友去骨科医院复查时,接诊的李医生就说:“我们科每月接诊的跑者损伤,有近4成是‘资深跑者’,要么是追配速追出来的肌腱炎,要么是猛加量搞出来的膝痛——这些伤不是突然来的,是平时‘作’出来的。”今天就结合骨科和运动医学知识,跟大家掰扯掰扯资深跑者最该避的坑,还有怎么科学“续命”。
先别骂“配速攀比”没用,它真能把你送进医院
很多跑了三四年的朋友,都会陷入一个误区:“跑了这么久,配速不进反退,太没面子了”“别人跟我同跑龄,都能4分配,我怎么也得跟上”。但你知道吗?运动医学里有个词叫“代偿性损伤”,就是说当你强行追求超出身体能力的配速时,肌肉会“偷懒”——比如你小腿肌肉没力气,就会用脚踝发力;股四头肌不够强,就会让膝盖“扛”更多压力。
一个跑友为了在年底马拉松破PB,每天都跟跑团的“大神”练间歇跑,配速从4分50压到4分30。一开始只是膝盖外侧有点刺痛,他以为是“乳酸堆积”,接着跑,结果两周后疼到走不了路,做了磁共振才发现,髂胫束已经磨得发炎了,得停跑休养3个月。“配速是‘结果’,不是‘目标’”,李医生这话我记到现在,“你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没跟上,硬追配速,就像让小马拉大车,早晚得垮。”
更要命的是,很多资深跑者觉得“我跑了这么久,身体耐造”,受伤了也硬撑。其实慢性损伤就像“温水煮青蛙”——比如跟腱炎,一开始只是跑完有点酸胀,你不管,下次跑就会刺痛,再后来走路都疼,等你想治的时候,已经从“急性炎症”变成“慢性劳损”,恢复时间要翻好几倍。
跑者的关节不是“铁做的”,这两个坑90%的人都踩过
除了配速攀比,“跑量失控”是资深跑者的另一个“重灾区”。我见过有人为了备战马拉松,每月跑量从100公里直接加到180,结果没到赛前,膝盖就先“罢工”了。
骨科里有个公认的“安全阈值”:跑量每周增幅不能超过10%。李医生解释说:“我们的关节软骨、肌腱,修复是需要时间的。比如你这周跑30公里,下周最多加到33公里,身体能慢慢适应;但你一下加到40,软骨来不及修复,就会被反复摩擦,时间长了就会磨损。”而且跑者的膝关节受力,在跑步时是体重的3-5倍——你体重140斤,跑步时膝盖就要扛420-700斤的力,跑量加得越猛,膝盖“压力山大”。
还有个坑是“只跑步,不练力量”。很多资深跑者觉得“我每天跑10公里,肌肉肯定够强”,但其实跑步练的是“耐力”,不是“力量”。比如你股四头肌(膝盖前面的大肌肉)没力气,跑步时膝盖就会“晃”,时间长了就会磨到髌腱,引发髌腱炎;臀肌没力气,跑步时骨盆会前倾,腰和膝盖都会受牵连。李医生说:“我接诊的膝痛跑者,80%都有股四头肌无力的问题——不是他们不练,是不知道跑步需要‘针对性力量训练’。”
3个“保命”方案,骨科医生亲授,比你瞎跑管用
既然知道了坑,那怎么避?结合李医生的建议和我自己的跑友经验,总结了3个最实用的方案,尤其适合跑龄3年以上的朋友。
1. 跑量控制:别跟别人比“多”,跟自己比“稳”
别再看别人每月跑150公里就焦虑,你先算自己的“基础跑量”——比如你过去3个月平均每周跑25公里,那每周最多加2.5公里,每月加10公里就够了。比如这个月跑100公里,下个月110,再下个月120,慢慢来。而且每周要留1-2天“休息 day”,让身体修复;每月最后一周可以“减量”,比如这个月最后一周跑80公里,给关节“放个假”。
2. 力量训练:每天10分钟,比多跑5公里管用
不用去健身房,在家就能练,重点练这两个部位:
- 股四头肌:练“靠墙静蹲”。后背贴墙,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慢慢下蹲到膝盖呈90度(别超过脚尖),双手自然放腿上,每次坚持30秒,每天3组。这个动作能直接增强膝盖周围的肌肉,减少关节受力。
- 臀肌:练“弓步走”。双脚前后分开成弓步,前腿膝盖不超过脚尖,后腿膝盖接近地面,然后慢慢起身换腿,每次走15步,每天2组。臀肌强了,跑步时骨盆稳,膝盖和腰都不遭罪。
3. 受伤了别慌,记住“RICE原则”,比揉一揉管用
万一真的受伤了(比如脚踝崴了、膝盖刺痛),别先揉,也别硬跑,记住“RICE”这4个字母:
- R(Rest)休息:立刻停跑,轻度损伤休息3-5天,重度的(比如走不了路)赶紧去医院,别拖。
- I(Ice)冰敷:48小时内,用毛巾裹着冰袋敷在受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能减轻肿胀和疼痛(别直接把冰贴皮肤,会冻伤)。
- C(Compression)加压:用弹性绷带轻轻缠在受伤部位,松紧度以能伸进一根手指为准,能减少出血和肿胀。
- E(Elevation)抬高:坐着或躺着时,把受伤的脚或腿垫高(比如垫个枕头),高于心脏位置,促进血液回流,消肿更快。
李医生特别提醒:“如果受伤后48小时肿胀没消,或者疼得更厉害,一定要去骨科或运动医学科看,别自己贴膏药硬扛——很多慢性损伤,就是因为一开始没处理好,才拖成‘老毛病’。”
我跑了6年步,从一开始追配速、猛加量,到后来跟腱炎躺了2个月,才明白一个道理:跑步不是“比谁跑得快、谁跑得多”,而是“比谁能跑得更久”。资深跑者更该懂“慢即是快”——你把配速降一点,跑量稳一点,力量练到位,反而能避开伤病,跑得更轻松,PB自然也会来。
别让“面子”毁了你的“爱好”,毕竟能一直跑下去,才是最牛的事。
下期预告
这周咱们聊了跑者的“避坑指南”,下期咱们聚焦一个更关键的点——跑者的核心力量到底怎么练? 很多人以为核心就是练腹肌,其实跑者的核心包括腰、腹、背,练对了不仅能减少腰伤,还能让你跑步更省力、配速更稳。到时会教大家3个在家就能做的“跑者专属核心训练”,比平板支撑还好用,记得关注哦~
(声明:本文跑步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医疗或运动指导。因个体体质、伤情差异,文中方案效果因人而异。若你有基础疾病、运动损伤病史,建议先咨询骨科/运动医学医生。运动前请评估身体状态,受伤后及时就医,自行操作风险自负。)
来源:全糯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