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吉林化工大学王永鹏教授团队与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大学共同在《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发表了题为‘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ctive-Inert Chain
1成果简介
本文,吉林化工大学王永鹏教授团队与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大学共同在《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发表了题为‘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ctive-Inert Chain Enveloping' Poly(arylether sulfone) Tougheners for Enhanced Compatibility with Epoxy Resin’的研究文章。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活性-非活性链缠结机制的新型环氧树脂增韧方法。通过溶剂混合聚芳醚砜(PPES)和羧基修饰的PPES(PPES-C)制备了PESP-C,促进了制备过程中链缠结的形成。PPES-C被设计并制备为活性聚合物。通过聚合物活性基团与环氧树脂反应,可以实现有效的增韧,因为链桥接的反应促进了增韧效果。
随后,活性和非活性链聚合物之间的物理缠结形成了额外的物理交联点,进一步增强了聚合物与基体树脂之间的界面结合力。物理缠结和化学交联的协同作用增强了改性树脂的强度和韧性。具体的,优化的PESP-C复合材料在冲击强度上提高了76.7%,断裂伸长率提高了81.0%。此外,由于结构的影响,复合材料表现出了优越的热机械稳定性(储能模量>2.8 GPa,Tg = 135°C)和热分解温度(Td5% > 370°C)。这种增强主要归因于PESP-C中的反应基团,这些基团加强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并导致了更紧密的分子结构,从而改善了热稳定性。此外,链缠结效应限制了聚合物链的运动,增加了刚性并提高了Tg。该研究通过拓扑链设计解耦了环氧树脂中的刚性-韧性权衡,为实现环氧树脂高效增韧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2图文导读
图1.酚酞聚芳醚砜(PPES)合成路线。
图2.羧基聚芳醚砜PPES-C合成路线
图1为酚酞聚芳醚砜(PPES)合成路线。“PPES”是“Phenolphthalein-based Poly (Arylether Sulfone)”的缩写,核心体现其分子结构特征——以酚酞(PHT)为关键单体,通过聚合形成聚芳醚砜主链,无额外功能化基团修饰,属于“惰性链”聚合物,主要提供刚性骨架;图2.羧基聚芳醚砜PPES-C合成路线。PPES-C(羧基功能化酚酞基聚芳醚砜)是在PPES基础上引入羧基,通过调整酚酞(PHT)与含羧基单体(IMPPL)的摩尔比(5/5、7/3、9/1)分别制备出羧基含量不同的PPES-C1、PPES-C2、PPES-C3,属于“活性链”聚合物。制备时先以对应比例单体与DFS等反应形成羧酸盐聚合物,再经盐酸酸化得到羧基,后洗涤干燥;“PESP-C”中“PE”可理解为“Polymer Blend(聚合物共混)”,表示由PPES(惰性链)与 PPES-C(活性链)按 1:1 质量比共混,通过链缠结形成“活性 - 惰性链包裹”结构的复合增韧剂。与 PPES-C 对应,根据所用 PPES-C 的类型,进一步细分命名为PESP-C1、PESP-C2、PESP-C3,若需区分PESP-C2添加量,会在命名后加“-XX”(如PESP-C2-10表示添加量10phr)。图3为PESP-C2的粒径,测得平均粒径为1.7um,且分散良好。
图3.PESP-C2的粒径
图4为热塑性增韧剂的自由体积模拟,通过自由体积模拟(采用Materials Studio的Amorphous Cell模块,基于通用力场,在298K、1.3g/cm³条件下对10条聚合物链构建平衡后计算)可知,PESP-C(以PESP-C2为例)相比PPES和PPES-C具有显著对比优势:其自由体积为4106.32 ų、自由体积分数优化至9.14%,既避免了PPES(自由体积3228.31 ų、分数8.29%)因分子链堆积过密导致的延展性与韧性不足,也克服了PPES-C(以PPES-C2为例,自由体积4725.56 ų、分数10.87%)因自由体积过大削弱链段间相互作用、使链运动过于自由而缺乏足够裂纹扩展抵抗能力的问题;同时PESP-C通过链缠结实现自由体积分布均匀化,既保留PPES刚性主链以抵抗形变,又分散PPES-C链段形成更均匀微观结构,协同增强能量耗散能力、避免结构缺陷,还能强化与环氧树脂的界面结合以实现更均匀应力传递,因此其增韧效果优于单独使用PPES或PPES-C。
图4.热塑性增韧剂的自由体积模拟(a) PPES (b) PPES-C2和(c)PESP-C2
图5.(a)不同样品的固化过程DSC曲线。(b)E/M/PESP-C固化前后的FTIR光谱。
对图5(含(a)不同样品固化过程DSC曲线、(b)E/M/PESP-C固化前后FTIR光谱)分析得出:图5(a)中E/M、E/M/PPES、E/M/PPES-C2、E/M/PESP-C2体系均出现环氧与酸酐开环反应放热峰,起始温度110℃、峰温最低160℃,据此确定“110℃1h+130℃2h+160℃4h”固化工艺,且E/M/PESP-C2体系(5%添加量)表观活化能73.54kJ·mol⁻¹,高于其他体系,温度耐受性提升;图6(b)中E/M/PESP-C固化前925cm⁻¹(环氧基团)、1861cm⁻¹(酸酐基团)峰,固化后消失并出现1746cm⁻¹(酯基)峰,证明固化反应彻底完成。
对图6各冲击样品截面SEM图像分析显示:未改性E/M体系(a)断面平整无塑性变形,呈脆性断裂;E/M/PPES体系(b)因相分离形成“岛状”结构,韧性略有提升但界面结合弱;E/M/PPES-C2-5体系(c)呈脊状韧性断裂,裂纹偏转分叉;PESP-C系列中,PESP-C3-5(d)呈层状相分离、PESP-C2-5(e)有热塑性变形与树枝状裂纹偏转、PESP-C1-5(f)出现拉伸区;E/M/PESP-C2-10 体系(图 g)断面波纹状结构均匀,3D 链缠结网络改变裂纹路径为曲折轨迹,增韧效果最优;E/M/PESP-C2-15体系(图 h)断面出现剪切带与波纹结构,与体系黏度变化相关;E/M/PESP-C2-20体系(图 i)断面拉伸带减少、界面模糊且出现微孔,表明增韧剂过量导致韧性下降。整体来看,PESP-C 通过链缠结与化学交联形成致密网络,使断面呈现更优韧性形貌,其中PESP-C2-10 体系分散与增韧效果最佳,而增韧剂含量过高或羧基含量不适会导致结构缺陷,削弱韧性。
图6.冲击样品截面的SEM图像:(a) E/M,(b)E/M/PPES,(c)E/M/PPES-C2-5,(d) E/M/PESP-C3-5,(e) E/M/PESP-C2-5,(f)E/M/PESP-C1-5,(g) E/M/PESP-C2-10,(h) E/M/PESP-C2-15,(i)E/M/PESP-C2-20,
对图7(含 (a) 10% phr 不同改性体系冲击强度、(b) 不同 phr PESP-C 改性体系冲击强度、(c) 不同 phr E/M/PESP-C2 弯曲强度、(d) 不同 phr E/M/PESP-C2 弯曲模量)分析显示:10% phr 添加量下,E/M/PESP-C2 体系冲击强度达 23.5kJ・m⁻²,较未改性 E/M 体系提升 76.7%,且优于 E/M/PPES 与 E/M/PPES-C2 体系;PESP-C2 改性体系冲击强度随添加量呈抛物线变化,10phr 时达峰值,过量添加则因过度交联或微相分离导致强度下降;E/M/PESP-C2体系弯曲强度随添加量变化不显著,始终维持较高水平,弯曲模量则呈小幅上升趋势,这得益于PESP-C2 形成的致密交联网络增强分子间作用,且精准控制的羧基含量避免过度交联致脆。这与自由体积模拟和扫描电镜图得到的结果一致。对图8(含(a)不同样品Tanδ曲线、(b)不同样品储存模量曲线)分析显示:图10(a)中所有PESP-C2改性体系(5%、10%、15%、20% phr)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₉,对应Tanδ峰值温度)均稳定在135℃,较未改性E/M体系高13℃,且单一Tanδ峰值印证了PESP-C2与环氧树脂的良好相容性,无明显相分离,说明PESP-C2通过链缠结与化学交联限制了聚合物链段运动,提升了热稳定性;图10(b)中储存模量随PESP-C2添加量呈非单调变化,5-10 phr时因PESP-C2与环氧基体物理缠结形成均匀互穿网络、羧基交联增强界面结合而逐步上升,15 phr时链缠结接近饱和,过量羧基形成局部刚性区域,刚性PPES组分体积效应使其达峰值,20 phr时则因PESP-C2团聚引发微相分离、界面缺陷增多,模量下降。
图7.(a)不同填料比例(10%phr)的改性环氧树脂冲击强度对比。(b)PESP-C改性环氧树脂在不同填料比例下的冲击强度对比。(c)E/M/PESP-C2材料在不同填料比例下的弯曲强度对比。(d)E/M/PESP-C2材料在不同填料比例下的弯曲模量对比。
图8.(a) Tanδ和(b)不同样品的储存模量。
对图9(含(a)E/M、(b)E/M/PPES、(c)E/M/PPES-C、(d)E/M/PESP-C)的分析结果如下:未改性E/M体系(a)固化后形成刚性致密交联网络,无能量耗散机制,受外力时裂纹沿应力集中路径线性扩展,呈典型脆性断裂;E/M/PPES体系(b)因PPES与环氧树脂相容性差引发相分离,形成粗大“岛状”结构,虽能通过局部塑性变形偏转裂纹、部分耗散能量,但界面结合弱,裂纹绕避阻力有限,增韧效率欠佳;E/M/PPES-C体系(c)中PPES-C的羧基增强与环氧的界面氢键作用,抑制宏观相分离并形成细分散“岛状”结构,裂纹在相界面处分叉,界面键断裂耗散能量,延长裂纹路径,但过量羧基会导致网络过度交联,限制链运动,削弱韧性;E/M/PESP-C体系(d)融合物理缠结与化学交联协同机制,PPES与PPES-C链间物理缠结形成互穿支架,PPES-C的羧基与环氧化学交联构建牢固界面网络,这种“缠结缓冲-交联增强”结构,既能通过缠结链滑移高效耗散能量,又能依靠共价交联阻碍裂纹扩展,实现强度与韧性的协同提升,有效突破传统环氧增韧中强度-韧性的权衡难题。
图9.三元复合材料增韧机理示意图:(a) E/M,(b) E/M/PPES,(c) E/M/PPES-C,(d) E/M/PESP-C。
3小结
本文中,通过溶剂共混线性酚酞基聚芳醚砜(PPES)与羧基功能化PPES(PPES-C),成功制备出新型复合增韧剂PESP-C,其增韧效果源于“物理缠结-化学交联”的协同机制—PPES的刚性链与PPES-C的柔性链通过物理缠结形成三维互穿网络,为体系赋予动态能量耗散能力,同时PPES-C侧链羧基与环氧树脂发生化学交联,构建牢固界面结合网络;该机制使改性环氧树脂性能显著提升,当PESP-C2添加量为10 phr时,冲击强度较未改性体系提升76.7%(达23.5 kJ·m-2),断裂伸长率提升81.0%(达3.8),且拉伸强度维持较高水平;热性能方面,改性体系5%热失重温度Td5%超370℃,玻璃化转变温度Tg稳定在135℃,热稳定性与相容性优异;此外,自由体积模拟证实PESP-C具有适度自由体积(9.14%),可优化分子链运动空间,SEM观察到其均匀分散及韧性断裂形貌,均佐证增韧机制有效性;综上,该研究通过分子拓扑设计调控物理缠结柔性与化学交联密度的平衡,为突破环氧树脂强度-韧性权衡难题提供了新型高效的增韧策略。
文献:
来源:材料分析与应用
来源:石墨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