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General Catalyst、OpenOcean、Elad Gil等一线玩家扎堆入场,干的就是一件事:把传统企业买下来、装上AI引擎,摇身一变成能自动赚钱的智能工厂。
美国硅谷刮起一股“AI Rollup”风潮——把一堆传统公司打包收了,用AI重塑一遍,摇身变成智能版产业联合体。
General Catalyst、OpenOcean、Elad Gil等一线玩家扎堆入场,干的就是一件事:把传统企业买下来、装上AI引擎,摇身一变成能自动赚钱的智能工厂。
数据显示:有些AI Rollup公司赚的钱,是传统同行的3到4倍,资本看中的正是这背后动了根的盈利结构。
从2024年起,硅谷不少公司开始玩起了“AI+收购”的新招。
像 Crescendo 就买下了有2800名员工的客服公司 PartnerHero,没裁人,反而用自家的AI系统把客服流程重做一遍,让90%的问题交给AI,剩下才找人处理,效率直接飞起。
Crescendo 一改传统客服低效低利的老路,不但年收入破亿、利润率是同行4倍,还让电话量翻倍、毛利超60%,客户满意度也跟着水涨船高。
这利润暴涨是不是偶然?其实不然——在多个传统服务行业,AI Rollup 带来的效率提升都是真金白银算得出来的。
比如会计行业,一家小事务所原本每月赚客户15美元,接入AI后利润直接翻倍到29美元,利润率飙到58%,靠的就是是AI接手了那些重复又耗时的活。
2025年上半年,AI Rollup 火到资本圈:芬兰的 OpenOcean 砸下1亿欧元设专项基金,General Catalyst 从800亿美金里划出15亿专投这类项目,就连硅谷大佬 Elad Gil 也亲自下场投了两家。
这些投资人看中的,是用AI拉高企业利润率、制造“估值差”的机会:先低价收购传统企业,再用AI提效率、增利润,现金流一上来,估值也跟着蹭蹭往上涨。
这种模式是不是换汤不换药的“低买高卖”套利?但 General Catalyst 的董事总经理 Marc Bhargava 一锤定音:“AI Rollup 是一次深度的运营重构。”
GC的操作流程分为三步:第一步,筛选具备自动化潜力的行业;第二步,组建懂AI与懂行业的跨界团队;第三步,在保留原有流程基础上逐步叠加AI能力,降低改造阻力。
AI Rollup 是动真格地用数据、流程和团队三板斧,把企业里藏着的利润掘出来、抻出来、转出来。
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AI Rollup 不光提了效率,还顺手帮初创企业拿到了最难搞的“第一方数据”——在数据合规越来越严的今天,这可比金子还值钱。
2025年7月,Eudia 花4200万美元买下传统律所 Johnson Hana,不只是为了让AI几分钟搞定海量文件审查,更是借机攒下了一堆“真材实料”的法律文书,相当于给自家法律大模型喂上了最有营养的训练餐。
真正被验证的,是一种可复制、可扩张、可持续的增长逻辑:用AI重构传统企业的盈利模型。
这场变革里,传统公司是主动“装AI的引擎”;初创企业是升级成垂直平台老板;投资机构也不光是赌未来,而是直接下场改造现在。
AI Rollup 说白了,是动手重做流程、打通数据、整合资源,把传统企业变成一台装了AI发动机的高效机器。
它是一整套改造老企业的“改装手册”。技术不是重点,能不能跑得快、干得好,才是关键。
利润率暴涨,只是它留下的第一个信号。
来源:内科医生小红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