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这段时间,不少吃客都在吐槽西贝,一会儿说自己没预制菜,一会儿又帮预制菜站台,前后不一的说法让人摸不着头脑,如今道歉,看来这事确实让它栽了个不小的跟头。
9月15号这天,西贝突然发了封致歉信,算是给闹了好一阵的“预制菜风波”找了个说法。
其实这段时间,不少吃客都在吐槽西贝,一会儿说自己没预制菜,一会儿又帮预制菜站台,前后不一的说法让人摸不着头脑,如今道歉,看来这事确实让它栽了个不小的跟头。
贾国龙之前的话现在回头看,确实有点“拧巴”。
他先是高调说西贝门店100%没有预制菜,结果媒体去现场探访,发现店里卖得挺贵的手工戗面馒头,根本不是中央厨房做的,是从安徽一家预制食品厂进的货。
更具趣味的是,他此前曾公然为预制菜发声,宣称“佳肴皆预制而成,此乃未来趋向”。
然而,当被问及矛盾之处时,他又辩解称“预制为预加工,依国家规定,我们不算预制菜,菜品做熟皆在门店”。
这解释咱普通人听着就迷糊,国家现在对预制菜也没个统一说法,企业说的“不算”和消费者理解的“预制菜”根本不是一回事。
罗永浩当时就忍不住呛了一句,说不是不让用预制菜,关键得让吃客知道,最好国家能立法强制标注。
人民日报也说了句实在话,餐饮行业再怎么追求效率,也得让大家吃得安心、吃得明白。
联商的顾问云栖居士说的我特认同,西贝这事真不是合不合规的问题。
你想啊,大家花一百多块去西贝吃饭,图的就是餐厅现做的那股锅气,不是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菜,就算预制菜符合安全标准,心里也会觉得“不值这个价”。
这种企业想的和消费者要的对不上,其实在餐饮行业挺常见的,只不过西贝这次闹大了而已。
西贝在致歉信里承诺的事还挺具体,说10月1日前,把中央厨房的前置加工挪到门店现场做,大豆油全换成非转基因的,儿童餐和不少菜都改成现制、现切、现炒这些“现做”模式,还说要学胖东来搞敞亮经营。
胖东来那套透明操作大家都认,超市里食品加工流程全公示,餐饮区还直播后厨,口碑一直好得很。
但西贝这承诺能不能落地,还得看后续动作,毕竟现在说得多好都没用,得真做出来。
本以为西贝公开后厨之举是为挽回消费者信任,谁料不过两日,9月14日便宣布全国门店暂停后厨参观。
如此反复,着实令人大跌眼镜,店长称,之所以如此,一是考虑到会影响店铺的正常营运,二是已有顾客对此进行投诉,同时也担忧可能不符合食品安全相关规定。
坦率而言,此般操作着实令人费解,方才宣称要做到透明化,转瞬却将后厨关闭,如此行径,无疑会让食客的担忧有增无减,更添疑虑。
其实不少连锁餐饮都有这难题,想搞“明厨亮灶”,但真开放了,要么空间小显得乱,要么操作细节被挑刺,反而引新麻烦。
还有个说法特流行,说商场里不能用明火,餐馆只能用电,做不出锅气,这事我专门问过做商场运营的朋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罗永浩也科普过,很多商场能开燃气,就是审批麻烦、花钱多,有个商场负责人说,地面餐饮区都能通燃气,就地下室因为消防要求只能用电,而且用燃气比用电成本还低。
像外婆家那些中餐厅,在商场里也照样用明火炒菜,只不过商家开通燃气要走好多流程,还得花不少钱,所以不少人干脆选了电加热,也是没办法的事。
西贝这事闹到最后,其实大家不是不接受预制菜。
吃客反感的是,商家打着“现做现炒”的幌子,实际用预制菜,还按现做的价格收钱,这不是坑人嘛。
当下,预制菜领域尚无统一定义,企业各执一词,说法纷纭,使得广大吃客在面对琳琅满目的预制菜时,愈发困惑,难辨其所以然。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烹饪协会已携手数家头部餐饮企业,着手制定预制菜的术语与分类标准,期盼这一标准能早日问世,让大众不再于混沌中选购预制菜品。
云栖居士有句话说得特别到位,国家标准只是底线,用户标准才是天花板。
餐饮企业别总想着成本、效率这些自己的事,得站在吃客角度想想。
以海底捞为例,自今年8月起,其在菜单上明晰标注预制菜与现做菜品,且对预制菜进行降价处理。
令人意外的是,这一系列举措非但未影响业绩,反而使复购率显著攀升,这说明只要敞亮,吃客是愿意买账的。
一个品牌建起来有多难,可能要十年二十年,但信任塌了,可能就几天的事。
西贝这封致歉信看着有诚意,但后续能不能做到才是关键,要是光说不做,那之前的代价就白付了。
对所有餐饮企业来说,不管是搞预制菜还是现做,最终还得靠好产品、好服务赢信任,这才是长久经营的根本。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