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南昌西站的喧嚣中,有一处静谧的角落——孺子书房。作为这座特殊图书馆的馆长,我的日常工作始于听到列车进站前的准备。擦拭书架,整理书籍,打开灯源,为即将到来的旅客们营造一方安静的阅读天地。这座不足百平方米的书房,日均接待读者80余人次,年流通图书逾万册,在高铁站
在南昌西站的喧嚣中,有一处静谧的角落——孺子书房。作为这座特殊图书馆的馆长,我的日常工作始于听到列车进站前的准备。擦拭书架,整理书籍,打开灯源,为即将到来的旅客们营造一方安静的阅读天地。这座不足百平方米的书房,日均接待读者80余人次,年流通图书逾万册,在高铁站的钢铁森林中播撒着文化的种子。
高铁站的书房不同于传统图书馆,这里的读者都是行色匆匆的旅人。我见过西装革履的商务人士在等车间隙翻阅书籍,见过年轻母亲轻声为孩子朗读绘本,也见过白发老者戴着老花镜沉浸在历史传记中,在快节奏的高铁站,阅读呈现出独特的“碎片化”特征。我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服务流动读者的方式:挑选出半小时可以读完的经典著作,在显眼位置摆放现代书籍,鼓励旅客办读者证带走阅读。一位大学生告诉我:“本来还在思考怎么打发等车的时间,没想到还能走进书房阅读一本心仪的书籍,旅途变得更有意义了。”这样的反馈让我确信,即使只有二十分钟,阅读也能点亮一段旅程。
在电子阅读盛行的今天,纸质书籍在高铁书房依然备受青睐。我常观察旅客摩挲书页的神情,那是一种数字阅读无法替代的体验。一名程序员读者的话令我深思:“整天面对代码,只有在翻阅实体书时,才感觉真正回到了人类文明的原点。”为此,我们特别保留了相当比例的纸质藏书,让读者闭眼触摸不同装帧的书籍,感受文化的物质载体之美。
作为文化驿站的守门人,我见证了无数微小而珍贵的阅读瞬间:农民工兄弟凑在一起读《汉字里的中国》,为发现某个字的起源而欣喜;外国游客通过双语画册了解江西风土人情;情侣因共同喜欢一本书而相识……这些片段构成了我职业生活中最温暖的记忆。
当暮色降临,最后一班高铁驶离,整理书房时我常想:在这个崇尚速度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慢下来的勇气。孺子书房就像高铁站里的一个“减速带”。每一本被翻阅的书籍,每一个专注阅读的身影,都是对浮躁生活的一种温柔抵抗。
日复一日,我在钢铁轨道交织的现代驿站里,守护着这一盏文化的微光。当旅客们带着书籍给予的力量继续旅程时,我知道,那些被阅读点亮的时光,已经成为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而这,正是我这高铁书房馆长最大的幸福与骄傲。
来源:南昌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