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6日,在市第三小学的教室里,乌鲁木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糖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孝卿手持小勺,以糖为墨,灵活控制糖稀流速,为学生演示蝴蝶糖画的制作过程。
刘孝卿制作的糖塑作品。(记者王煜摄)
新疆网讯(记者王煜)“同学们注意看,小蝴蝶的翅膀要画出对称的形状!”
9月16日,在市第三小学的教室里,乌鲁木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糖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孝卿手持小勺,以糖为墨,灵活控制糖稀流速,为学生演示蝴蝶糖画的制作过程。
刘孝卿行云流水的动作,吸引孩子们目不转睛地观看,过程中不时爆发出阵阵欢呼。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糖蝴蝶”在石板上成形。待糖画冷却,他用铲刀轻轻铲起,粘上竹签,一件精致的糖画作品就此完成,孩子们争相围观,眼中写满惊喜与赞叹。
今年42岁的刘孝卿,从事糖塑制作已有18年。从模仿母亲做糖画的孩童,到成为新疆糖塑传承与创新的领军者,他始终以匠心坚守这项非遗技艺,用一勺糖稀、一双巧手,书写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焕新。
童年启蒙 糖香之中播下种子
刘孝卿与糖塑的缘分,早在童年就已埋下伏笔。“我妈妈就是做糖画的,每天都会做一些拿出去卖。”他回忆,儿时他总守在母亲身边,模仿她捏糖人。小鸟、小兽、鱼虫等在他手中渐渐成形,周围人常夸他做得“惟妙惟肖”。
糖塑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之一,主要包括吹糖人、糖画等。手艺人以麦芽糖为原料,加热软化后调入红、蓝、黑等食用色素,可配出数十种颜色;再借助剪刀、小梳、小篾刀等工具,通过吹、拉、搓、捏、剪等技法,塑造出各式生动造型。
2007年,为了精进技艺,刘孝卿远赴天津拜师学艺。师父教他的第一课,就是熬糖。
“火大一丝就焦,火弱一分不亮。”此后的日夜,他与糖为伴,在千百次搅拌与塑形中沉淀心性,反复琢磨糖的性情与手的力道。
“糖塑是‘与时间赛跑’的艺术,”他解释,糖塑融合了雕塑、浇筑等工艺,还考验色彩搭配能力,糖稀冷却极快,必须在凝固前完成塑形。“全靠熟能生巧,练得多,手就有准头。”
学艺之路并非坦途。他曾花费三天制作出一只精美的天鹅,却在最后组装时因支架失衡,顷刻碎裂。望着满桌糖块,他一度心灰意冷,甚至想要放弃。
“师父告诉我,做糖如做人,每一步都得用心。”这句话点醒了他。从此他更加专注,每一个环节都全力以赴,再未敢有丝毫懈怠。
扎根新疆 让老手艺“活”起来
2018年,刘孝卿学成返疆,在乌鲁木齐7坊街创意产业集聚区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当时新疆专做糖塑的人非常少,我就想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手艺。”他说。新疆气候干燥,糖塑不易吸湿变形,制作条件更具优势。此外,本地丰富的风土人情,也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在继承传统造型的基础上,刘孝卿大胆创新,将石榴、葡萄等本地水果融入创作。他创作的“石榴”,用透亮的糖稀勾勒出饱满果粒,再点上一抹嫣红,惟妙惟肖,成为最受欢迎的明星产品。
为吸引年轻人,他还加入动漫元素,创作出卡通形象糖画,甚至能现场以糖写字、定制姓名,让糖画从观赏品变为个性化礼品,焕发生机。
在他的工作室,一件以乌拉泊古城为原型的立体糖画《梦回古城》格外引人注目。作品不仅还原古城风貌,还融入了月亮、莲花等意象,平添几分神秘与梦幻。“我去采风时,被那里的历史底蕴深深打动。”刘孝卿说,“希望用糖画讲好新疆故事,让更多人通过这件作品了解乌鲁木齐、走进新疆。”
薪火相传 让糖塑走进更多人心里
在刘孝卿手中,一个奶白色的糖球经由小气囊吹起、上色、塑形,不过几十秒,就变成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白兔,令观者连连称奇。
历经十余年磨砺,如今的刘孝卿已熟练掌握“扯、拉、吹、捏、剪、接、贴”等技法,所作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皆形态生动、色彩鲜明,令人过目难忘。但他深知,非遗传承不能只靠一人之力,必须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将非遗人才培养作为保护工作的核心,多维度支持传承人成长。刘孝卿正是在这一体系下一步步成长为市级传承人,并主动扛起传播糖塑技艺的重任。
值得一提的是,乌鲁木齐还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从短期展览转向常态化、系统化传承。刘孝卿积极投身其中,不仅走进校园开设糖塑课,还频繁参与文化展演,让糖塑艺术走进社区、景区,贴近普通民众。
“我最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他笑着说,每次看到孩子们渴望学习的眼神、完成作品时的喜悦,他都感到由衷自豪,“希望能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让更多人了解、喜爱糖塑。”
关于未来,刘孝卿还有一个心愿:希望有更大的展示空间,陈列更多糖塑作品,让观众能系统、深入地领略这项技艺的魅力。
一勺糖稀,十八年坚守。刘孝卿坚信以勺为笔、以糖为墨,不仅在光洁的石板上绘出了飞禽走兽,更在广阔的新疆大地上,绘就了一幅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画卷。
来源: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