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啃树皮观音土充饥,登基后第一道圣旨:禁吃这“救命粮”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8 11:08 1

摘要:明太祖朱元璋,庙号听着威风,龙椅坐得稳当,可你要真问他这辈子最怕什么?

话说——

明太祖朱元璋,庙号听着威风,龙椅坐得稳当,可你要真问他这辈子最怕什么?

他八成会抖三抖,压低嗓门说一句:

“别跟我提树皮、观音土、草根粥……那玩意儿,吃一口,魂都散半截!”

今儿咱不聊他怎么打天下、杀功臣、建锦衣卫,

咱就扒一扒这位开国皇帝——曾经饿得啃树皮、喝泥汤、差点被亲爹卖掉的血泪童年!

你信不信?

一个当过乞丐、睡过破庙、靠馊饭活命的放牛娃,最后竟能黄袍加身,管自己叫“洪武大帝”?

这不是神话,这是比《西游记》还狠的现实!

咱把日历翻回1328年,安徽凤阳。

那地方有个顺口溜:“十年九荒,人吃人肉狗不吃。”

朱重八(后来才改名叫“元璋”)就生在这鬼地方。

家里穷到啥程度?

八口人,七张嘴,一张炕,连老鼠路过都得减肥。

地主家狗吃的苞米糊,都比他们家香。

他爹叫朱五四,一听这名字就知道命硬不硬——

起名都不用心,活着就不错了。

1344年,天灾来了。

旱蝗齐发,赤地千里,井里捞不出一滴水,树上掉不下一片叶。

短短一个月,朱家死了四口人:

爷爷、奶奶、大哥、二哥……

到最后,连埋人的席子都买不起,全靠邻居施舍两块破布裹着扔乱葬岗。

朱元璋当时才16岁,饿得眼冒金星,问爹:“咱咋还不死?”

他爹苦笑:“再撑撑,等哪天断气了,也就踏实了。”

可活着就得吃饭啊!

没粮怎么办?

吃树皮!

对,就是那种粗糙、苦涩、嚼起来像砂纸刮喉咙的榆树皮。

先剥外层粗皮,刮下里面那层白膜,晒干磨粉,混点草根煮成糊糊。

这玩意儿难消化,吃多了胀气拉不出,有人活活憋死。

更狠的是——观音土。

听着挺慈悲,其实是高岭土,一种黏土。

放进锅里煮成泥汤,喝下去肚子鼓起来,好像饱了。

但那是假饱!这土不消化,吃多了肠子堵死,人活活胀亡。

朱元璋后来回忆:“日饮土汁,夜卧寒尸。”

翻译过来就是:白天喝泥浆,晚上睡坟地。

他还干过一件现在想想都心酸的事——

和二哥一起,抬着快断气的老娘去换一口薄棺材,结果人家嫌她还没死透,不换!

兄弟俩抱着娘哭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人真没了……

你说惨不惨?苦不苦?

可这才是开始!

后来他去皇觉寺当和尚,本以为能混口斋饭。

结果寺庙也断粮,住持一句话:“各奔西东吧。”

于是,17岁的朱元璋,成了流浪乞丐。

袈裟破烂,脚底流血,一路敲门讨饭,走遍淮西五府。

这一走,走了三年。

这段经历,是他人生最大的“社会大学”。

他看透了官贪、民苦、兵横、匪狂。

他也学会了察言观色、忍辱负重、装疯卖傻保命。

但他始终记得——

那些年,谁给他一口饭,他记一辈子;谁对他踹一脚,他记到登基!

1352年,红巾军起义。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从亲兵干起,打仗不要命,脑子又灵光,几年工夫就成了统帅。

1368年正月,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登基那天,百官朝贺,钟鼓齐鸣。

可没人知道,夜里他独自坐在乾清宫,端出一碗黑乎乎的“树皮羹”,默默吃完。

身边太监吓得不敢问,只听皇上喃喃自语:

“朕今日食珍馐万味,不如当年一口野菜甜。”

更离谱的是——

他登基第三个月,就下了一道震惊全国的诏书:

“凡百姓以树皮、观音土、草根为食者,地方官须即刻上报!隐瞒不报者,斩;克扣救济者,凌迟!”

同时还下令编纂《救荒本草》,收录可食用野菜414种,全国推广印刷,村村张贴!

你说他是忆苦思甜?

不,他是怕!

他怕再有孩子像他一样,饿得啃墙皮、喝泥水、看着亲人一个个倒下却无能为力。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问题:

朱元璋真的吃过树皮吗?*

答案是——

何止吃过?那是拿命咽下去的!

正史《明实录》写:“上少贫极,采野蔬、剥树皮、食死人骨。”

《凤阳县志》记载:“元末大饥,人相食,重八掘鼠穴而食。”

就连清朝修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认:“帝每对群臣言及旧事,未尝不泣下。”

可你知道最讽刺的是啥吗?

他当了皇帝后,最讨厌别人提他“要饭出身”。

谁敢说“朱和尚”“花子皇帝”,立马杀头抄家。

但他又在皇宫里设“俭德堂”,专门陈列当年穿过的破袄、讨饭的木碗、煮树皮的铁锅……

他自己矛盾得很:

一边羞于过去,一边又用它警醒子孙。

如今600多年过去了,安徽凤阳还有老人说:

“咱这儿的孩子从小就知道——别糟蹋粮食,不然夜里朱皇帝托梦来骂你!”

我写完这篇,特意去菜市场买了个馒头。

咬一口,软乎香甜。

突然鼻子一酸——

我们今天随口扔掉的一顿饭,曾是某个少年拼了命都够不着的命。

你说,这样的皇帝,你恨得起来吗?

还是说,你会在他那碗冷掉的树皮羹前,默默低头?

来源:一路有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