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自曝直播慌了神!贾国龙初做菜手抖,大佬也怕“新手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12:14 4

摘要:刘强东说“第一次直播紧张”时,台下有人笑了。不是嘲笑,是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上台演讲时攥皱的衣角,第一次见客户时打颤的声音——原来那些站在商业金字塔尖的人,也会有和我们一样的“新手焦虑”。9月16日京东品酒会上,这位带领京东从中关村柜台做到万亿帝国的企业家,没有

刘强东说“第一次直播紧张”时,台下有人笑了。不是嘲笑,是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上台演讲时攥皱的衣角,第一次见客户时打颤的声音——原来那些站在商业金字塔尖的人,也会有和我们一样的“新手焦虑”。9月16日京东品酒会上,这位带领京东从中关村柜台做到万亿帝国的企业家,没有聊战略布局,没有谈行业趋势,却用一句“像贾国龙第一次做菜、罗永浩第一次说脱口秀”的类比,把“大佬”两个字从神坛上拽了下来,露出了底下藏着的、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底色。

一、大佬的“第一次”:不是演技,是刻在骨子里的“敬畏”

刘强东的“紧张”不是偶然。2025年的京东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电商基本盘面临拼多多、抖音的夹击,新业务线里,外卖要和美团、饿了么抢食,酒旅要和携程、美团分羹——这些赛道里,京东都是“后来者”。让创始人亲自下场直播,不是噱头,是京东对外传递“重视新业务”的信号。但刘强东没说“我要带领京东打赢这场仗”,反而先暴露了“紧张”,这背后藏着的,是对“新领域”的敬畏。

这种敬畏,贾国龙懂。1986年,21岁的贾国龙在内蒙古临河开了家“黄土坡餐厅”,自己既是老板又是厨师。第一次站在灶台前炒“过油肉”时,他手心里的汗差点滴进锅里——不是怕炒不好,是怕“砸了招牌”。那时候的“招牌”不是“西贝莜面村”,是“能让客人下次还来”的生计。后来他常说:“厨师的第一次做菜,和演员第一次登台一样,得把‘心’放进锅里,才敢端给人吃。”

罗永浩也懂。2021年《脱口秀大会》第五季,这位“行业冥灯”跨界脱口秀演员,第一次站在舞台中央时,握着麦克风的手指关节泛白。后台花絮里,他对着提词器反复念叨“这个梗得自然”,上台后却在“我是罗永浩,一个做什么黄什么的人”这句开场白后卡了壳——不是记不住词,是忽然意识到台下坐着的不只是观众,还有“脱口秀圈的专业人士”。后来他自嘲:“比开发布会紧张多了,发布会说错了能圆,脱口秀说错了,观众的笑声会变成‘嘘声’。”

你发现没?刘强东、贾国龙、罗永浩的“第一次紧张”,从来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在乎”。在乎新业务能不能成,在乎客人会不会满意,在乎跨界能不能被认可。这种“在乎”剥掉了“大佬”的铠甲,露出了最朴素的人性:对“做好一件事”的执念,对“不搞砸”的焦虑,对“新身份”的敬畏。就像你第一次学开车时紧盯方向盘的专注,第一次带团队时反复检查方案的谨慎——本质上,都是对“责任”的较真。

二、“紧张”里藏着京东的“破局信号”:老板下场直播,不是作秀是“打仗”

有人说:“刘强东直播紧张?装的吧!他见过多大场面,还怕个直播间?”但你别忘了,京东这次让他下场的直播间,根本不是“带货直播间”。9月16日的“京东品酒会”,表面是新品发布,实则是京东外卖、酒旅业务的“官宣战场”——这两个赛道,京东都是“后来者”,对手是美团、携程这样的“地头蛇”。

外卖领域,美团外卖占据70%以上市场份额,饿了么靠着阿里生态勉强守住20%,京东外卖要分一杯羹,靠什么?靠“30分钟送达”的物流优势?靠“自营酒水保真”的口碑?这些当然重要,但更缺的是“用户认知”:消费者点外卖时,第一反应是美团、饿了么,凭什么选京东?

酒旅领域更难。携程、飞猪深耕多年,从酒店预订到旅游套餐形成闭环,京东酒旅要突围,光靠“低价”没用,得让用户觉得“在京东订酒旅,不一样”。

这时候,刘强东亲自下场直播的意义就来了:用老板的“个人信用”为新业务背书。你想想,当刘强东举着酒瓶说“京东外卖酒水30分钟到”时,比任何明星代言都有说服力——消费者会想:“刘强东不敢骗我,他要是敢说假话,京东的招牌就砸了。”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是“直播”?为什么要让老板“紧张”?

因为“真实感”是流量密码。现在的消费者见多了“完美人设”:明星带货永远笑容满面,老板发言永远“战略清晰”,反而对“不完美”更买账。刘强东的“紧张”,恰恰是一种“真实滤镜”——他不是在背稿子,不是在演“成功企业家”,而是在说“我也没底,但我愿意试试”。这种“坦诚”比任何营销话术都能拉近距离,就像你更愿意相信“这个产品有点小瑕疵但很好用”,而不是“这个产品完美无缺”。

更深层的逻辑是:京东需要“老板IP”破圈。过去几年,京东给人的印象是“低调、务实、物流强”,但在“用户心智”上,远不如拼多多的“便宜”、抖音的“好玩”鲜明。刘强东亲自下场直播,用“紧张”“接地气”的形象撕开一道口子,让消费者记住“京东不只是卖电器的,还能送外卖、订酒店,老板很真实”。

这哪是“作秀”?这是京东在新业务战场上的“战术动作”:用老板的“真实感”打破用户对京东的“刻板印象”,用“紧张”传递“重视”,让消费者觉得“这个新业务,京东是认真的”。就像打仗时将军亲自擂鼓,不是为了“秀肌肉”,是为了告诉士兵:“这仗必须赢,我和你们一起上。”

三、从“紧张”到“不紧张”:大佬的“通关秘籍”,普通人也能抄

刘强东们后来怎么样了?贾国龙现在不用亲自炒菜了,但西贝后厨至今挂着他当年的“炒菜笔记”:“盐少许=3克,酱油一勺=15毫升”——当年的“紧张”变成了“标准化”;罗永浩后来成了脱口秀“常驻嘉宾”,但他的提词器上永远贴着“梗要落地”的便签——当年的“卡壳”变成了“对内容的敬畏”;刘强东这次直播后,有员工透露:“他回去就拉着团队复盘,问‘哪个镜头显得我太紧张’‘哪句话用户可能听不懂’”——你看,大佬从来不是“不紧张”,而是“把紧张变成了改进的动力”

这才是“大佬的第一次紧张”给普通人的启示:别害怕“紧张”,它不是你的“弱点”,是你的“成长起点”

你第一次做PPT被领导骂“逻辑混乱”,后来学会了“先搭框架再填内容”;第一次和客户谈判被怼“方案太浅”,后来养成了“提前做3套预案”的习惯;第一次带新人手忙脚乱,后来总结出“1对1带教+每周复盘”的方法——这些“成长”,不都是从“紧张”里长出来的吗?

就像刘强东说的:“紧张不是坏事,说明你在乎。在乎就会想办法做好,做好了,下次就不紧张了。”

前几天看到个新闻:00后女孩第一次当伴娘,紧张到在婚礼上哭了,不是伤心,是“怕搞砸流程”。评论区有人说“至于吗”,但更多人留言:“想起自己第一次当伴娘,提前3天背流程,比考试还认真。”——你看,“紧张”从来不是“大佬专属”,是每个认真生活的人的“标配”。

刘强东的“直播紧张”,贾国龙的“炒菜手抖”,罗永浩的“脱口秀忘词”,本质上都是同一件事:对“做好一件事”的执念,对“不辜负”的责任感,对“新领域”的敬畏。这种执念不分身份,不分阶层,是推动每个人往前走的“原始动力”。

四、当“大佬”收起光环:我们终于敢承认“紧张是常态”

为什么刘强东的“紧张”能上热搜?因为我们太久没见过“不装的大佬”了。

你打开财经新闻,看到的都是“某某企业家豪言壮语”“某某老板预测未来趋势”,他们永远西装革履,永远侃侃而谈,仿佛天生就会“运筹帷幄”。久而久之,我们形成了一种错觉:“大佬都是天生强大的,他们不会紧张,不会犯错,不会焦虑。”

但刘强东偏不。他偏要告诉你:“我也会紧张,和贾国龙炒菜、罗永浩脱口秀一样。”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普通人”和“大佬”之间的那扇门——原来他们也有“新手期”,也有“搞不定”,也有“怕搞砸”。

这种“真实”太重要了。它让我们敢承认:“我第一次做这件事,紧张是正常的。”让我们敢面对:“我现在搞不定,不代表永远搞不定。”让我们敢相信:“那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人,也曾和我一样笨拙地起步。”

就像你第一次学游泳时呛水的狼狈,第一次写代码时bug百出的崩溃,第一次创业时发不出工资的焦虑——这些“不体面”的瞬间,不是你的“黑历史”,是你“活过”的证明。

刘强东在品酒会上说:“京东外卖、酒旅业务,我们是‘新人’,但我们会像当年做电商一样,一步一步做好。”台下掌声雷动。我猜,掌声里不只是对京东的期待,还有对“每个认真起步的人”的致敬——无论是站在直播间里的刘强东,还是坐在办公室里改方案的你,我们都在自己的“赛道”上,带着“紧张”,往前跑。

五、最后说句掏心窝的:

刘强东的“紧张”之所以让人破防,不是因为他是“大佬”,是因为他让我们看到:那些闪闪发光的人,也曾和我们一样,在“第一次”的路口,攥紧拳头,深吸一口气,然后迈出第一步

所以,下次当你因为“第一次”而紧张时,别慌。想想刘强东攥紧的衣角,贾国龙手心里的汗,罗永浩泛白的指节——他们都没怕,你也别怕。

毕竟,所有的“不紧张”,都是从“紧张”里熬出来的;所有的“从容”,都是从“笨拙”里练出来的

而你,正在“熬”和“练”的路上——这本身,就很酷。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