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望着儿子紧闭的房门,陈磊常常陷入深深的无力感。他和妻子年轻时拼命打拼,就为了能给儿子创造最好的条件。别家孩子有的,小远必须有;别家孩子没见过的,他们省吃俭用也要带小远去见见。
陈磊觉得,自己这辈子最大的失败,就是儿子小远。
十五岁的小远,成绩吊车尾,沉迷手机游戏,和他说话超不过三句就会不耐烦地顶撞:“烦不烦?”“知道了!”“别管我!”
望着儿子紧闭的房门,陈磊常常陷入深深的无力感。他和妻子年轻时拼命打拼,就为了能给儿子创造最好的条件。别家孩子有的,小远必须有;别家孩子没见过的,他们省吃俭用也要带小远去见见。
他记得小远五岁时,他雄心勃勃地制定“见世面计划”。每个周末,不是去新开的、人山人海的游乐园,就是逛博物馆科技馆,假期则必定是长途旅行,看大海,爬名山。他相信,眼界决定未来。为此,他付出了几乎所有休息时间,也花费了不菲的金钱。
可这些“世面”,似乎并没在小远身上留下太多积极的印记。在游乐园,小远吵着要买昂贵的玩具,不买就躺地上哭;在博物馆,他一路嚷嚷无聊,只对纪念品商店的冰淇淋感兴趣;在壮丽的山河前,他更关心什么时候能回酒店玩iPad。
陈磊一直以为,是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了就好了。可现在小远长大了,父子关系却比冰川还冷。
一次激烈的争吵后,小远吼出:“你除了给我花钱、带我去那些你以为好玩的地方,你陪过我吗?你问过我喜欢什么吗?我小时候只想你在家陪我拼一次乐高!可你在哪?你总是在回邮件、打电话!”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砸得陈磊头晕眼花。
周末,他鬼使神差地开车回了老家,把困惑和挫败讲给了退休多年的父亲听。
老父亲沉默地听完,领他去了阁楼,翻出一个旧铁皮盒。里面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几样泛旧的手工玩具:一个粗糙的木头弹弓,一个用自行车链条做的火柴枪,还有几个歪歪扭扭的泥捏的小人。
“这是你小时候,我给你做的。”父亲拿起那个弹弓,眼神温和,“那时候忙,没空带你去公园,更没出过远门。晚上就在这院子里,桂花树下,我给你做玩具,你妈就着灯光纳鞋底,你趴在小凳子上看,叽叽喳喳说学校里的事,天上的星星亮得能数清。”
父亲看着他,慢慢说:“小磊啊,你现在比你爸有本事,能带孙子去见大世面了。这很好。但孩子小时候,也许不需要跑那么远,看那么多。他们最需要的,是你就坐在他身边,心无旁骛地,属于他一个人那一点点时间。这叫‘陪着’,不是‘陪伴’。高质量的陪伴,不是你带他去哪里,而是你和他在一起时,是不是‘真的’在。”
陈磊摸着那个粗糙的弹弓,眼眶突然就热了。他猛地想起了几个片段:父亲在灯下给他修自行车,他在旁边递工具;父亲教他骑自行车,在后面稳稳扶着,他兴奋得大叫;夏天夜里,父子俩躺在凉席上,父亲摇着蒲扇,给他指哪个是北斗七星……这些记忆遥远而模糊,却带着一种温暖的、坚实的力量。他终于明白,自己今天所有性格中那些坚韧和踏实的东西,源自何处。
那一刻,他醍醐灌顶。
回家后,陈磊做了一个决定。他推掉了一个不必要的应酬,在那个周末的下午,他敲开了小远的房门
小远一脸戒备:“干嘛?”
陈磊手里没拿手机,也没提成绩和游戏,他只是有些笨拙地拿出一个新买的乐高飞船模型,说:“爸以前没拼过这个,好像挺难的,你…能教教我吗?”
小远愣住了,眼神里充满了怀疑和诧异。沉默了近一分钟,他才微微侧身,让陈磊进了房间。
那个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父子俩就坐在地毯上,对着说明书,慢慢地、笨拙地拼装着那些细小的零件。没有说教,没有争吵,只有偶尔的讨论:“这个零件在哪?”“应该是这一步。”
陈磊发现,当他真正静下心来,摒弃所有功利的目的,只是单纯地享受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光时,他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小远——专注、耐心、甚至有点聪明。
从那以后,陈磊变了。他不再执着于“带孩子去哪里”,而是开始学习“如何和孩子在一起”。他每周会雷打不动地抽出几个小时,手机调成静音,全心全意地和小远做点事:有时是一起做顿饭,有时是下楼打一场球,有时只是并肩坐着,各自看一本书,看到有趣的地方,就分享给对方听。
他不再急着纠正,而是学着倾听。他知道了儿子喜欢一个他从来没听过的乐队,知道了他游戏打得好是因为有很强的策略思维,知道了他顶撞的背后有时只是迷茫和压力。
变化是缓慢的,但确确实实地发生了。小远脸上的抗拒越来越少,话慢慢多了起来,虽然成绩没有一飞冲天,但他眼里的光回来了。
几年后,小远出乎所有人意料,选择了一所顶尖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在他的毕业典礼上,他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言。
他说:“……很多人问我,成长的秘诀是什么。我想说,我最感谢的,是我父亲在我青少年时期,给予我的那份最珍贵的礼物。它不是环球旅行,也不是昂贵的课程。而是无数个平凡的午后和夜晚,他放下所有事情,坐在我身边,耐心地陪我拼好一艘又一艘模型的‘专属时间’。他让我知道,我被深深地看见着,被认真地陪伴着。这种安全感,让我有勇气探索所有未知,也让我内心充满了力量。爸,谢谢您。”
台下的陈磊,泪流满面。
他终于明白,长大后真正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在幼年时期播下的种子,不是去了多少次游乐园,见了多少世面,而是日复一日,用心的、高质量的陪伴所浇灌出的内心力量——那种被爱充分滋养过的自信、安全和从容。
那才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通往广阔世界的通行证。
来源:育儿首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