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方式多种多样,最低成本的是大自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1 19:19 1

摘要:爬山时,石头冰凉,衣服下的皮肤生烫,林间芬多精满满,山野气息幽微,心脏嘣嘣嘣地跳,那个你是活着的。就这样,2003年,曹莉加入了自然之友登山队并爱上了登山。那时候,自然于她,是激活身体、放松脑子的方式。

爬山时,石头冰凉,衣服下的皮肤生烫,林间芬多精满满,山野气息幽微,心脏嘣嘣嘣地跳,那个你是活着的。就这样,2003年,曹莉加入了自然之友登山队并爱上了登山。那时候,自然于她,是激活身体、放松脑子的方式。

2013年,曹莉离开工作了10多年的北京,定居成都,2014年她有了女儿。当女儿在小学一年级时遭受学习创伤,她自己也因为各种原因陷入抑郁,“那段时间,每天早上,送女儿上学之后,我会去家附近的湖边,围着湖走一圈,看到鸟和植物,都会记一记,不久之后,我可以很清楚地记得哪些水禽喜欢结伴,哪些特别的树在哪个位置。”那段艰难的日子,自然于她们,是滋养身心、重建社会联结的途径。

现在,曹莉是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张骏医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志愿者,也是休学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促进项目的共创伙伴,当她以自然疗愈的方式帮助更多需要心理健康支持的青少年家庭时,回过头发现,自己一直都是自然疗愈的践行者。

“自然疗愈需要看天气吗?”

“需要。但不是晴天才是好天气,要看针对什么样的人,以及想要通过什么方式。如果参与的人身体条件允许,我也许会带他们去淋雨、听雨,感受雨的节奏,复原雨的节奏,雨点打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也许会带他们去吹风,风里有气味吗?风是什么形状?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体现风的存在?”

曹莉

自然疗愈践行者

从自身出发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当你有了孩子以后,你看这个世界的角度就完全不同了。”2014年,曹莉做了妈妈,女儿两岁时从母乳转为牛奶,“她会问我喝了牛奶,小牛怎么办?后来我给植物修枝时,她会问妈妈你剪它们,它们疼不疼?我们家花园里有小鼹鼠,她说妈妈咱们能不能给小鼹鼠弄点吃的,它们好可怜,到处找食物,被猫撵,被狗咬。”

·女儿和狗狗玩耍

于是,母女俩在花园里埋了很多红薯,她们看到好多小鼹鼠陆陆续续来专心挖红薯,翘着圆溜溜的小屁股。“女儿小时候对很多东西过敏,包括米饭、鸡蛋、鱼类、花生,我通过让她和狗狗亲近,玩泥巴,亲近农场,获得了一些免疫。包括有意识地给她做脱敏,小剂量的刺激,就这样她的体质越来越强大。”

·曹莉带女儿圣托里尼火山徒步

女儿在上小学一年级前没有参加幼小衔接,因学业落后被老师打压,有了学习创伤。“最严重的时候,她睡在柜子的缝隙里,极度没有安全感,晚上睡着了会哭醒。有一次她拿笔的右手指骨骨折,之后她告诉我,妈妈,你知道吗?骨折的这段时间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因为老师不再逼迫我了。”

在和学校老师、校长沟通的过程,曹莉深深体会到了现有教育体系的局限和社会教育在低龄段的不足,她回忆起自己曾在登山过程中的感受,在大自然中曾获得的滋养和成长,“我做得最正确的事情是,当女儿遇到校园困境时,我们一起剥离了学校的评价系统,把更多时间花在自我成长和亲近大自然上。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因为轮班更换了,女儿也开始重新‘活’过来。”

·曹莉带女儿新疆观冬候鸟

在那段暗黑的时间里,曹莉自己状态也非常不好。但因为是妈妈,也因为对自己有要求,她只好装得很有力量,但身体永远比思维更敏锐直接,有一天,曹莉突然晕倒,检查结果是腔隙性脑梗,“虽然不是很严重,个别血管崩了,但当看到检查结果出来,我才发现自己必须要调整,不然我没有了,女儿怎么办?”

除了向专业医生请教调整自己的身心,曹莉每天早上送女儿上学之后,就会去家附近的湖边lake walk,一边散步一边观察环境中的动植物。湖边的鸟很多,有一个地方甚至长期有上百只鸟栖息,她发现其实动物的行为很值得观察研究,因为它们和人类社会一样有趣。

·曹莉带女儿爱琴海海浴

“看到这些动物行为以后,你会觉得,人有的时候没有动物那么智慧。”一次,曹莉远观了麻雀妈妈教小麻雀吃食物,麻雀妈妈把食物叼起来,放在小麻雀面前,小麻雀看了一眼,习惯性等着妈妈喂,麻雀妈妈并没有妥协,它一边鸣啼一边反复示范,仿佛在说:“你自己试试啄食,不能总是等妈妈喂。”在妈妈的坚持下,小麻雀终于尝试自己叼起了食物。怎么吞咽呢,小麻雀又摸索了一阵,它吞下去了,把自己都吓了一跳……

春天是繁殖季,苍鹭会把巢筑在高处,有一次刮大风,苍鹭筑在树顶的巢被大风刮翻了,苍鹭妈妈在屋里守着,逼着鹭鸟爸爸出去找“装修材料”,懒散的爸爸不愿意去,妈妈就啄它、踢它。爸爸无奈地出去了,一会叼着小树枝回来了,它就近找到的小树枝很敷衍。苍鹭妈妈很生气,再次把它赶出去了。

曹莉在一夜大风之后的清晨,去看望苍鹭们,看到了上面的情景。

·女儿偷捡了农场大鹅的蛋,被大鹅谴责

那段时间女儿放学后,曹莉都会带着她去观鸟,周末就一头扎进朋友的农场。“孩子最能够体现亲生命性原理,他们天生亲近自然,天生需要各种连接,如果在教育体系中得不到呼应,那就需要在自然中获得。”

两年过去,蓸莉和女儿都慢慢变得好起来,“我知道我做对了一些,但是我不知道我做对了哪一些,通过思考我发现我做对的东西可以提炼出来,其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自然疗愈。”

最低成本的疗愈方式

去年,曹莉成为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张骏医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志愿者,结合张骏医生开展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多渠道支持,她利用各项优质资源开展了一系列自然疗愈实践,并在医院和部分社区推进了以自然疗愈为核心的动物辅助治疗、园林观鸟、观植物、园艺治疗等活动。其中“狗医生”项目已经成为了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PICU(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定期常设活动。

·参与活动的医生和志愿者合影,第一排右二为曹莉

2024年11月10日,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PICU病房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2位“狗医生”——二妞和碳花儿,它们是经过严格考核之后“持证上岗”的动物辅助治疗犬。由此,“狗医生”项目正式进入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大家和狗狗握手

曹莉回忆在华西医院PICU开展的第一次“狗医生”活动的情景,当时有位对外界很少有交流反应的女孩参加活动,在刚开始时女孩站在外围观望,但却不走近,碳花儿的主人邀请她:“你要不要试着摸摸它?”女孩慢慢走过去蹲下,尝试抚摸它,当女孩熟悉这种亲近后,碳花儿的主人又鼓励她:“你要不要试着躺在它身上。”女孩竟然接受了这个提议,她躺了下来,头靠在狗的心脏旁。曹莉轻声问:“你能感觉碳花儿的温度吗?”女孩点了点头,曹莉又轻声问:“你能感受到碳花儿的心跳吗?”原本拒绝交流的女孩开口回答:”是的。“那一刻,也是自然疗愈的效果在沉浸交互中得到验证的一刻。

之后,华西医院PICU的“狗医生”项目不断优化,在张教授团队和狗医生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哪怕挑选的参予患者只经历一次动物辅助疗愈,也能够让患者和志愿者们获得双向抚慰,尤其是患者们通过表达性艺术治疗(EAT)技术呈现结果时,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动物辅助治疗的力量。

·一个孩子写给狗狗盘子的信

之所以想到动物辅助治疗,也是源自曹莉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北京的10多年里,她养了一只叫银行的狗,“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在北京工作的那些年,我所有的情感都存在它那儿。银行一直陪着我来到成都,女儿出生后喊它姐姐。后来银行去世,女儿养的狗狗叫花花。在学习创伤那段时间,她喜欢抱着狗狗,贴着它玩。把狗医生引进华西PICU病房,其实是女儿的提议。”

·一个孩子写给狗狗钞妹的信

除了动物辅助治疗,园艺疗愈也是自然疗愈的重要一环。

在推进自然疗愈的过程中,曹莉邀请了四川省农科院特色植物研究所的唐霄铧老师共同参予社区实践“看风景的蜗牛”。唐老师带来农科院培育的岷江蓝雪花,而岷江蓝雪花的养育特点与孩子成长教育异曲同工,通过心理镜像和心理映射,家长们理解了冬季休眠期的蓝雪花同样存在生命力,养育植物的过程过多的爱和关注就是负担

·冬天进入休眠和春天复苏的的岷江蓝雪花

不久后,曹莉收到了一位家长的反馈:

我把岷江蓝雪花带回了家。起初,它状态良好,我便大意了,整整一个星期都没怎么管它。7天后,我惊讶地发现它掉了一片叶子,心里“咯噔”一下,心想:不会这么快就枯萎了吧?我赶紧用手指插进花泥,才发现里面早已干透。于是,我赶忙浇了一壶水,直到水从盆底渗出,彻底把花浇透 。老公看到后,担心地问:“阳台外面这么冷,它会不会被冻死?”我虽然心里也有点没底,但还是自信满满地说:“不会的!”

到了第三周的晚上,我给它拍了张照片群里。曹老师评论说:“叶子油亮油亮的!”我这才注意到,原来在我疏于照料的这段时间里,它依然努力生长着。今天,我又给它拍了一张照片,看着它枝繁叶茂的样子,长势愈发旺盛。

看着茁壮成长的蓝雪花,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养花时的心态远比养孩子坚定得多。养花的时候,我总觉得家里的环境再差,也比岷江沿线要好。既然它生来就能适应那么恶劣的环境,在我家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可对待孩子,我却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轻易放手,生怕出一点状况。或许,等我对孩子的信任能像信任蓝雪花这般坚定时,我就能真正体会到“拨开云雾见青天”的豁然开朗了。

也许你会问:“我们也在养狗养猫,种花种菜,为什么没有疗愈自己?”曹莉的回答是:“很多人都忙于奔走,以为这种快速可以解决生活的很多问题。事实上,通过观察一棵树的生存策略,观察动植物如何在有限资源中竞争与合作,观察生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些是自然界本就存在的答案,我要做的其实是让大家有意识借助亲生命性自然元素,包括阳光、雨、植物、动物等等各种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从中获得疗愈。

·园艺疗愈

区别于药物治疗、谈话治疗和表达性艺术治疗(舞蹈、戏剧、绘画等),自然疗愈在人类对自然有先天亲和倾向(亲生命性)的基础上,通过多感官体验,如视觉接触绿色景观、听觉感知自然声音、触觉接触土壤/植物,激活身体觉知,同步调节情绪与认知功能,形成身心整体性疗愈。

疗愈自我的方式多种多样,最低成本的,其实就是一抬眼能见到的大自然。前提是你要有心,你要有意。

曹莉记得有一次在活动上分享时,为了缓解现场的紧张气氛,她笑着说:“谁有吃的啊?老师有点饿了。”一位孩子走过来,把一大块芝麻块放到她嘴边,“太大了,我没有办法一口吃下,他就用手掰开,塞给我一半,他自己吃另一半。他的表达就是这么直接、热烈,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生病的孩子’。孩子们对我的信任和接纳,也是我坚持的动力。”

“春季是情绪疾病高发的季节,能否推荐一些易于在日常生活中操作的简单得自然疗愈的方法?”

“首先是日光疗愈。每天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晒太阳15-30分钟,裸露部分皮肤,如手臂、背部。其次是森林疗法。在森林或公园中缓慢行走,深呼吸并调动五感,观察植物纹理、聆听鸟鸣、触摸树干等,每次持续1-2小时。第三是园艺疗法。种植春季植物,如花或农作物,参与翻土、浇水等农事活动,或通过观察植物生长日记记录生命变化。”

来源:YOU成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