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学如何跳出 “同质化”?“在地化 + 定制化” 让每个村落都有专属 “成长课”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7 23:41 1

摘要:“去哪个村都一样,无非是插秧、喂羊、做手工”—— 当乡村研学成为热潮,“同质化” 却成了不少家长的新困扰。明明每个乡村都有独特的自然风貌、文化记忆和生活节奏,为何研学项目却陷入 “千村一面” 的怪圈?答案或许在于,很多项目忽略了 “在地化” 这一核心,未能将村

“去哪个村都一样,无非是插秧、喂羊、做手工”—— 当乡村研学成为热潮,“同质化” 却成了不少家长的新困扰。明明每个乡村都有独特的自然风貌、文化记忆和生活节奏,为何研学项目却陷入 “千村一面” 的怪圈?答案或许在于,很多项目忽略了 “在地化” 这一核心,未能将村落的 “独家资源” 转化为 “特色课程”。真正优质的乡村研学,应当让每个村落都有专属的 “成长课”,让孩子带走的不仅是照片,更是独属于这片土地的记忆与思考。

“在地化” 的核心,是深挖乡村 “不可复制的资源”。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 “标签”:有的藏着千年非遗,有的连着红色故事,有的守着独特的农耕智慧,有的靠着绿水青山孕育出别样生态。浙江松阳古村,没有跟风做 “常规农耕体验”,而是以 “传统村落保护” 为主题,让孩子们跟着古建修复师学 “木构营造”,用传统工具搭建微缩版古民居;跟着村民学做 “客家年糕”,听老人讲年糕里的 “团圆故事”;甚至参与 “村落规划小调查”,用画笔记录古村的建筑之美。在这里,研学不是 “打卡式体验”,而是让孩子成为 “古村文化的小小传承人”,这样的课程,只有松阳能给。

贵州黔东南的岜沙苗寨,则把 “苗族文化” 玩出了新意。研学项目没有停留在 “穿苗服、跳苗舞” 的表面,而是设计成 “苗寨小侦探” 主题:孩子们跟着寨老学 “苗绣纹样密码”,了解每个图案背后的祖先传说;跟着猎枪传承人(岜沙苗寨保留合法持枪习俗)认识 “山林保护智慧”,明白苗族 “靠山吃山、护山养山” 的生态理念;还能参与 “苗寨年货筹备”,跟着村民酿米酒、熏腊肉,在劳动中理解苗族的节庆文化。这种 “把村落当课本” 的设计,让孩子触摸到的是鲜活的文化,而非刻板的 “民俗表演”。

除了 “在地化”,“定制化” 则让乡村研学更贴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针对低年级孩子,江西婺源的研学基地设计了 “自然小画家” 课程:带着孩子在梯田边观察农作物,用树叶、花瓣做拼贴画;跟着蜂农学 “养蜂小知识”,观察蜜蜂采蜜的过程,用简单的语言记录 “蜜蜂日记”,在玩中培养观察力。针对高年级孩子,基地则推出 “农耕研究员” 项目:让孩子参与 “水稻生长周期观测”,从播种到收割全程记录,还能通过对比 “传统耕作” 与 “生态种植” 的差异,理解 “可持续农业” 的意义;甚至可以分组完成 “村落农产品调研”,为当地的茶叶、皇菊设计 “小包装”,锻炼实践与创新能力。

“好的乡村研学,是让孩子走进乡村,更让乡村走进孩子心里。” 正如资深研学导师所说,跳出 “同质化” 的关键,在于拒绝 “模板化复制”,而是沉下心来研究每个村落的 “基因”:这片土地有什么独特的自然景观?这里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有哪些故事值得被讲述?把这些 “独家素材” 转化为有温度、有深度的课程,再根据孩子的年龄、认知水平做 “定制化调整”,才能让每个乡村研学都有 “专属记忆点”。

未来,当乡村研学不再是 “换个地方插秧”,而是每个村落都能拿出 “人无我有” 的特色课程,既能让孩子在差异化体验中收获成长,也能让更多乡村凭借 “独特研学” 打响品牌,实现 “教育与乡村发展” 的双赢

来源:美游大师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