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拔节期是植株从匍匐生长转为直立生长的转折点,标志着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此阶段幼穗分化加速,对环境胁迫极为敏感,此时喷施除草剂无异于 “饮鸩止渴”,其危害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为什么小麦拔节后不能喷除草剂?#
小麦拔节期是植株从匍匐生长转为直立生长的转折点,标志着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此阶段幼穗分化加速,对环境胁迫极为敏感,此时喷施除草剂无异于 “饮鸩止渴”,其危害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生理结构改变导致药害加剧
拔节后小麦茎基部节间伸长,叶片密集重叠,药剂难以均匀附着,易在幼嫩组织形成局部高浓度药斑。例如,2,4-D 丁酯等激素类除草剂即便低剂量使用,也会导致茎秆扭曲、节间缩短,严重时形成 “鹅头穗”—— 麦穗无法正常抽出苞叶,减产幅度可达 30% 以上。此外,拔节期维管束系统发育完善,药剂吸收后快速传导至幼穗,直接影响花粉发育,造成后期空瘪粒激增。
二、杂草抗药性与防治时效错配
麦田杂草在拔节前已基本出齐,此时杂草处于 2-4 叶期,角质层薄、代谢活跃,对除草剂最为敏感。而拔节期杂草多已木质化,即便加大药量也难以根除。以播娘蒿、荠菜为例,4 叶期喷施苯磺隆防效超 90%,拔节后防效骤降至 50% 以下,反而因药剂刺激加速杂草抽薹结籽,加剧来年草害。
三、生态平衡与食品安全风险
拔节期麦田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瓢虫、食蚜蝇等天敌昆虫开始大量繁殖。广谱性除草剂会无差别杀伤有益生物,破坏生态调控能力,导致蚜虫等害虫短期内爆发。同时,残留药剂易在幼穗中积累,据农业农村部检测数据,拔节后施用氯氟吡氧乙酸的小麦,籽粒中农药残留量超安全标准 2.3 倍,直接威胁粮食安全。
科学替代方案
前期封闭处理:播后苗前亩用 50% 乙草胺 100 毫升封闭土壤,阻断杂草萌发;
敏感期定向防除:小麦 3-5 叶期、杂草 2-4 叶期喷施双氟磺草胺・唑草酮复配剂,压低草基数;
人工或机械干预:零星杂草可人工拔除,连片草害田宜采用中耕机破除表土,切断杂草根系。
小麦拔节后的每片绿叶都是 “光合工厂”,每节茎秆都承载着灌浆潜力。严守除草剂使用窗口期,既是对作物生长规律的敬畏,更是保障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农业生产容不得半点侥幸,唯有遵循科学周期管理,方能收获 “麦浪千重” 的丰收图景。
来源:天山植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