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晚年为何能够善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8 07:19 2

摘要:可奇怪的是,功高盖世的他,没像韩信那样被腰斩,也没像岳飞那样被陷害,反而活到八十五岁,儿孙满堂、全身而退。

唐代名将郭子仪,收复两京、力挽狂澜,被称“大唐中兴第一名将”。

可奇怪的是,功高盖世的他,没像韩信那样被腰斩,也没像岳飞那样被陷害,反而活到八十五岁,儿孙满堂、全身而退。

《新唐书》称他“人臣之道无缺”。

这是运气,还是智慧?郭子仪凭什么能跳出“功臣必死”的宿命?

公元755年冬天,大唐帝国的天宝盛世突然崩塌。

安禄山这位胡将,仗着手里兵强马壮,又当着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使,一声号令,十五万大军呼啦啦就压过来了。

口号喊得还挺冠冕堂皇:奉密诏讨伐杨国忠!结果谁都明白,这不是“勤王”,这是要揭竿子篡权。

当时的唐玄宗李隆基,正沉迷在笙歌曼舞里,跟杨贵妃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

朝堂上,奸相李林甫、杨国忠轮流折腾,结果把国家治理得一地鸡毛。

更要命的是,节度使制度搞得尾大不掉,边将手里兵力比朝廷都多。

所以当安禄山一造反,河北地方望风而降,洛阳很快就沦陷,整个大唐突然就被打得没了脊梁骨。

安禄山谋反战事图

局面有多惨?

潼关守将哥舒翰手里二十万大军,本来坚守不出,结果被杨国忠一忽悠,非要出关迎敌。

这下倒好,二十万精锐硬是打得稀里哗啦,剩下八千人灰头土脸跑回来。

潼关失守,长安门户大开,唐玄宗吓得连夜西逃,百官作鸟兽散,百姓更是人心惶惶。

就在这个危急时刻,一个名字突然蹿了出来——郭子仪。

要说郭子仪,当时已经五十九岁了,本来在家守孝。

结果国家都要塌了,朝廷硬是把他“夺情”启用,直接派他挂帅出征。

别看郭子仪当时年纪不小,可这一次出山,简直像开挂。

他先是在河曲一战,斩叛将周万顷,收复云中、马邑等地,打开东陉关口。

紧接着,他和李光弼联手,在常山、藁城连连大捷,把史思明打得灰头土脸。

真正的高光时刻,是至德二年(757年)。

唐肃宗刚即位,郭子仪率军与回纥联手,浩浩荡荡进军,两京相继收复。

百姓夹道相迎,哭着喊:“没想到还能再见到官军!”

要知道,这可不是什么轻轻松松的胜仗。

安史叛军当时号称百万,郭子仪打的是胡人带的胡兵,手里抓的却是临时拼凑的朔方军和联军。

仗打得血雨腥风,可郭子仪硬是靠统御和谋略,一步步把大唐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安史之乱一打就是八年,打得唐朝元气大伤,人口锐减,国库空虚。

但在这场几乎灭国的浩劫里,郭子仪成了大唐的定海神针。

要没有他,后半截唐朝的江山,八成早就被改朝换代了。

在安史之乱前,郭子仪虽已展露头角,但让其成为全国性闻名的名将还属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打完,郭子仪的名字,已经跟大唐江山牢牢绑在一起了。

唐肃宗感动得直言:“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可问题也来了——在皇帝眼里,郭子仪这功劳实在是大得有点吓人。

你想啊,古往今来,谁要是立了开国、再造的大功,十有八九活不长。

白起,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军,战功第一,结果被赐死;

韩信,兵仙之称,开国头功,最后被杀;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后把功臣们请去“喝酒”,结果杯酒过后,只剩寥寥几个能安享天年。

这种兔死狗烹的戏码,历史书里翻翻页就能找一堆。

那么,郭子仪呢?

人家不仅活得好好的,还活到了八十五岁!

更神奇的是,他不是躲在深山老林里养生,而是位极人臣、手握重兵、还屡屡救驾。

按理说,这种人最容易惹忌讳,可偏偏他安然无恙,活成了人臣之道无缺。

为何郭子仪能安然无恙呢,这靠的就是一手独门心法——主动示弱,功成身退。

翻开史书你就会发现,郭子仪一辈子最大的本事,不是打仗,而是能放下兵权。

安史之乱刚平,他就第一时间请辞,交回兵符。

朝廷担心吐蕃入寇,没办法,只好又把兵权塞回他手里。

等到局势稳住,他又主动交出。历史记载,他一共七次上交兵权,七次欣然领命归田。

别人要是被夺兵权,立刻心怀怨愤,甚至怀恨造反。

郭子仪却像个退休老头儿,拎着酒壶回家种地,养花弄草,乐得自在。可一旦国家有难,他又二话不说挺身而出。

763年,吐蕃大军攻陷长安,皇帝仓皇出逃,郭子仪没有兵符、没有兵员,硬是凭着声望号召,三两天召集了上万散兵游勇,把吐蕃吓得掉头就跑。

这是什么?这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忠臣标准。

皇帝看在眼里,心里才敢托付。郭子仪自己也明白,兵权在手既是护身符,更是催命符。

想要活得长久,最好的办法就是随时把刀交给皇帝。

郭子仪的智慧,不止表现在兵权上,还体现在对人情世故的拿捏上。

最著名的故事,就是《醉打金枝》。

郭暧娶了升平公主,夫妻吵架,郭暧一时酒壮怂人胆,冲口而出:“你仗着你爹是皇帝吗?我爹不稀罕当皇帝!”

这句话,放在任何朝代,那都是谋逆大罪,足以满门抄斩。

升平公主回宫哭诉,唐代宗倒是心宽,说:“郭令公要真想当皇帝,还轮得到我们家?”随即叫公主回去。

但郭子仪没糊涂,他明白话虽轻描淡写,皇帝心里未必没芥蒂。

于是,他立刻把郭暧绑了,亲自押进宫中,跪地请罪。唐代宗被这诚意打动,笑着说了句不痴不聋,不作家翁,才算揭过。

可郭子仪回家后,还对郭暧狠狠抽了几十军棍。

打的不是儿子,而是打给天下人看。

告诉皇帝:郭家人再放肆,家法伺候,绝不会容忍不臣之心。这一顿板子,把皇帝心里的疑虑彻底打没了。

所以说,“醉打金枝”不是一出家庭闹剧,而是郭子仪政治智慧的巅峰表演。既护住了儿子的小命,也保全了郭家的大局。

781年7月,当生命走到尽头,郭子仪深知,皇帝信得过自己,却未必信得过自己的子孙。

功勋太盛,财富太厚,哪怕自己不在了,郭家依旧是个威胁。

于是,他选择了最后的自我切割——兵符上缴,财富献出,把一切可能引起猜忌的东西统统交出去。

别人眼里是自毁长城,他心里却明白,这是保全家族的唯一办法。

果然,卢杞等人准备借“侵占田宅”弹劾郭家时,唐德宗看着那份郭家自首清册,只是朱笔一挥,奏章留中。

郭家的政治危机,就这样被轻轻化解。

参考信源:

郭子仪,手腕圆融的将将之才 领导文萃 2023-03-10

王凤翔. 郭子仪缘何“人臣之道无缺”[J]. 决策, 2011, (05): 84-85.

来源:全民读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