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底肥作为小麦生长周期中养分供应的基础,其施用方式对肥料利用率、小麦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当前小麦生产实践中,犁地撒施与种肥同播是两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底肥施用方式,二者在操作流程、养分供应效率、适用场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将从两种施用方式的技
底肥作为小麦生长周期中养分供应的基础,其施用方式对肥料利用率、小麦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当前小麦生产实践中,犁地撒施与种肥同播是两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底肥施用方式,二者在操作流程、养分供应效率、适用场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将从两种施用方式的技术原理出发,系统对比其优劣势,并结合不同生产条件提出针对性应用建议,为小麦种植户科学选择底肥施用方式提供参考。
一、犁地撒施:传统底肥施用方式的技术特点与优劣势
犁地撒施是小麦种植中较为传统的底肥施用方式,其核心操作流程为:在小麦播种前,将底肥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随后通过犁地作业将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使肥料分布在土壤耕层(通常为15-25厘米深度)中。这种施用方式依托传统耕作体系发展而来,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成熟的操作规范,其优劣势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犁地撒施的优势
1. 养分分布均匀,满足小麦前期根系生长需求:犁地撒施通过犁地作业将肥料与土壤充分搅拌,肥料在土壤耕层中呈均匀分布状态。小麦播种后,种子萌发形成的根系可在土壤耕层内均匀吸收养分,避免因局部养分浓度过高或过低导致的生长失衡问题。尤其在小麦苗期,根系分布较浅且生长速度较快,均匀分布的养分能为根系提供稳定的营养供应,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增强抗逆能力。
2. 降低肥害风险,保障种子萌发安全:由于肥料经过犁地与土壤充分混合,土壤对肥料的缓冲作用较强,可有效稀释肥料浓度,避免肥料与种子直接接触。对于尿素、氯化铵等易产生游离氨的氮肥,或氯化钾、硫酸钾等盐分较高的钾肥,均匀混合后能显著降低局部土壤溶液渗透压,防止种子因渗透压过高出现脱水坏死,或因游离氨灼伤幼根,保障种子萌发率与幼苗成活率。
3. 适配多种肥料类型,操作灵活性高:犁地撒施对肥料剂型无严格限制,无论是颗粒肥、粉剂肥还是有机肥与化肥的混合肥料,均可通过撒施+犁地的方式实现均匀施用。同时,该方式对施肥设备要求较低,中小型撒肥机、人工撒肥均可满足操作需求,尤其适用于地块形状不规则、坡度较大或缺乏大型精准施肥设备的种植区域,操作灵活性与适应性较强。
4. 改良土壤耕层结构,提升土壤肥力:犁地撒施过程中,犁地作业不仅能将肥料混入土壤,还能打破板结层,改善土壤耕层通气性与透水性,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若底肥中搭配有机肥,均匀混入土壤后可长期改良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实现短期增产与长期培肥的双重效果。
(二)犁地撒施的劣势
1. 肥料利用率较低,养分流失风险高:犁地撒施后,肥料分布在较宽的土壤耕层内,部分养分可能随降水或灌溉水向下淋溶至深层土壤(超出小麦根系吸收范围),尤其在砂质土壤或降雨量较大的区域,氮素淋溶损失更为严重。同时,表层土壤中的养分易通过氨挥发(如尿素撒施后未及时翻耕)或地表径流流失,导致肥料实际利用率降低,一般较种肥同播低10%-15%。
2. 耕作成本较高,耗时耗力:犁地撒施需单独进行撒肥与犁地两道工序,相较于种肥同播的“一步到位”,增加了作业次数与时间成本。若采用人工撒肥,还需投入更多劳动力,在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这一劣势更为突出。此外,犁地作业需消耗较多燃油,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总成本。
3. 对土壤墒情要求较高,影响施肥效果:若播种前土壤墒情不足,犁地后土壤松散,肥料与土壤颗粒结合不紧密,养分难以溶解形成有效态,小麦根系吸收效率会显著下降。而若土壤湿度过大,犁地后易形成大土块,肥料被包裹在土块内部,同样无法及时供应给小麦幼苗,导致“缺肥苗”现象出现。
二、种肥同播:现代化底肥施用方式的技术特点与优劣势
种肥同播是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与精准施肥技术发展而推广的新型底肥施用方式,其核心原理是通过专用播种施肥一体机,在小麦播种的同时,将底肥精准施于种子侧下方(通常距离种子3-5厘米横向距离、5-8厘米纵向深度),实现“播种-施肥”一体化操作。这种方式将肥料与种子保持合理空间距离,既保证养分就近供应,又避免肥害风险,其优劣势具体如下:
(一)种肥同播的优势
1. 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种肥同播将肥料精准施于小麦根系集中吸收区域(种子侧下方),养分距离根系近,可快速被幼苗吸收利用,减少了因淋溶、挥发或径流导致的养分损失。据农业部门试验数据显示,种肥同播相较于犁地撒施,氮肥利用率可提高12%-18%,磷肥利用率提高8%-12%,钾肥利用率提高10%-15%,显著降低了肥料浪费,同时减少了过量施肥对环境的污染(如氮素淋溶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
2. 简化作业流程,降低生产成本:种肥同播通过一体机实现“一次作业、两项任务”,无需单独进行撒肥与犁地,减少了作业次数与时间消耗。以规模化种植基地为例,采用种肥同播可使小麦播种施肥环节的作业效率提升40%-50%,同时减少燃油消耗与劳动力投入,每亩可降低生产成本20-30元。此外,精准施肥还能减少肥料用量,进一步降低肥料采购成本。
3. 养分供应及时,促进小麦早生快发:小麦苗期是根系生长与养分需求的关键时期,种肥同播将肥料施于根系附近,幼苗出土后即可快速吸收养分,避免了“离肥远、吸收慢”的问题。实践表明,采用种肥同播的小麦,苗期株高比犁地撒施高2-3厘米,单株次生根数量多1-2条,叶色浓绿,抗寒、抗旱能力更强,为后期分蘖、拔节奠定良好基础。
4. 适配规模化种植,提升管理效率:种肥同播依赖机械化作业,可实现施肥量、施肥深度、播种密度的精准调控,尤其适用于大面积、连片种植的小麦基地。通过调整播种施肥一体机的参数,可根据土壤肥力水平与小麦品种特性,精准设定底肥用量与分布位置,避免人工操作的误差,提升田间管理的标准化与精准化水平,便于后期统一进行灌溉、病虫害防治等作业。
(二)种肥同播的劣势
1. 对肥料剂型与质量要求严格:种肥同播要求肥料颗粒均匀、硬度较高,且吸湿性弱、不易结块,若肥料颗粒大小不均或易破碎,会导致施肥量波动,出现局部养分过多或过少的问题;若肥料吸湿性强,易在施肥管道内结块堵塞,影响施肥均匀性。此外,肥料中若含有游离酸或高浓度盐分,即使与种子保持一定距离,仍可能因土壤水分蒸发导致局部浓度升高,引发轻微肥害。
2. 对施肥设备精度要求高,前期投入较大:种肥同播需使用专用的播种施肥一体机,且设备需具备精准调控施肥量、施肥深度与种子间距的功能,这类设备的采购成本较高,对于小农户而言,前期设备投入压力较大。同时,设备需定期维护校准,若校准不当,易出现施肥深度过浅或过深、施肥量不准等问题,影响施肥效果。
3. 对土壤条件与操作技术要求较高:种肥同播适用于土壤质地疏松、无大土块的地块,若土壤板结严重或存在较多石块,会导致播种深度不均、肥料分布偏移,甚至损坏设备部件。此外,操作人员需熟练掌握设备参数调整方法,若未能根据土壤肥力、小麦品种调整施肥量与施肥位置,可能导致“肥种距离过近”或“肥种距离过远”,反而影响小麦生长。
4. 不适配有机肥等粗颗粒肥料:若底肥中搭配大量有机肥,其颗粒较大、质地松散,难以通过种肥同播设备的施肥管道,易造成堵塞,因此种肥同播更适用于化肥或精细化有机肥,对传统有机肥的适配性较差。
三、犁地撒施与种肥同播的使用建议
两种底肥施用方式的优劣势决定了其使用的差异性,种植户需结合自身种植规模、土壤条件、设备配置、肥料类型等因素,科学选择施用方式,以实现“肥料高效利用、小麦增产提质”的目标。
(一)犁地撒施
1. 小农户分散种植,劳动力充足但设备有限:小农户种植面积通常较小(多为10亩以下),缺乏专用播种施肥一体机,且劳动力相对充足,可通过人工撒肥+小型犁地机作业完成底肥施用,操作灵活且无需高额设备投入,符合小农户生产需求。
2. 土壤墒情不稳定或质地黏重、板结严重:黏重土壤或板结土壤在犁地后可通过肥料与土壤混合改善结构,且犁地撒施对墒情的适应性更强,即使墒情不足,也可通过后期灌溉促进养分溶解,避免种肥同播因墒情问题导致的供肥不均。
3. 底肥中搭配大量有机肥或粗颗粒肥料:若种植户采用“化肥+有机肥”配施模式,且有机肥为未精细化处理的腐熟粪肥、秸秆等,犁地撒施可通过犁地将有机肥均匀混入土壤,既能发挥有机肥改良土壤的作用,又避免有机肥堵塞种肥同播设备。
4. 降雨量较大或土壤淋溶作用强的区域:在南方多雨地区或砂质土壤种植区,氮素等易淋溶养分通过犁地撒施混入深层土壤后,可减少表层养分随雨水流失的风险,同时避免种肥同播因淋溶导致的根系附近养分快速流失。
(二)种肥同播
1. 规模化种植基地,机械化水平高:规模化基地(种植面积50亩以上)通常配备专用播种施肥一体机,且追求作业效率与成本控制,种肥同播可减少作业次数、降低人工与燃油成本,同时实现精准施肥,符合规模化生产的“高效、精准”需求。
2. 土壤质地疏松、肥力均匀,无板结与石块:壤土或砂壤土质地疏松,便于种肥同播设备作业,且土壤肥力均匀可减少因施肥量差异导致的生长不均,能充分发挥种肥同播“近距供肥、促苗早发”的优势。
3. 底肥以化肥为主,且肥料颗粒均匀、质量达标:若底肥采用高塔造粒复合肥、挤压造粒氮肥等颗粒均匀、硬度高的化肥,种肥同播可精准控制施肥量与位置,提升肥料利用率,避免化肥因撒施导致的挥发与淋溶损失。
4. 水资源短缺或注重节水农业的区域: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紧张,种肥同播将肥料施于根系附近,可减少养分溶解所需的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同时避免犁地撒施因灌溉不足导致的养分吸收困难。
(三)综合选择建议
1. 根据种植规模与机械化水平决策:种植面积小于20亩、无专用施肥设备的农户,优先选择犁地撒施;种植面积大于20亩、具备机械化条件的农户或基地,优先选择种肥同播,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2. 根据肥料类型调整施用方式: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或搭配大量粗颗粒肥料时,选择犁地撒施;底肥以化肥为主且颗粒达标时,选择种肥同播。若需“化肥+精细化有机肥”配施,可采用种肥同播,确保有机肥颗粒符合设备要求。
3. 结合土壤与气候条件优化选择:黏重土壤、板结土壤或多雨地区,优先选择犁地撒施;疏松土壤、干旱地区,优先选择种肥同播。同时,播种前需检测土壤墒情,墒情不足时,犁地撒施可通过灌溉补充水分,种肥同播则需提前造墒,确保养分溶解。
4. 注重技术配套,提升施肥效果: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均需搭配科学的底肥配方施肥,犁地撒施需确保撒肥均匀、犁地深度一致,种肥同播需定期校准设备、调整肥种距离,避免因操作不当影响效果。
来源:淇泉老翁